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明清古文学史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是诗歌的本源和灵魂。(2)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的本来面目。(3)诗人的真性情还要以高度的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的创新要求和思想上追求自由的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的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和决定性灵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的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的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的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的和谐统一。(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马嵬》之一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主题:将帝妃之死别与百姓之生离对比,认为百姓之痛苦远胜帝妃,表现了“君为轻,民为贵”思想。评价:“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表现了“性灵”主张 五.郑燮:
1、号板桥,工书善画,清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2、诗歌方面主张“自树旗帜”“直抒血性”,但比袁枚更注意关注现实和百姓勤苦。
3、常通过题画诗(特别是竹子)抒发个人情怀。六.黄景仁:
1、家境贫寒,英年早逝。
2、诗作主要反映他一生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他由此形成一种孤傲清高的品行。
3、《圈虎行》:对于封建权势扭曲个人人格表示强烈愤懑,对于文人个性复归寄寓强烈愿望。七.赵翼:
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论诗强调发展变化,反对摹拟古人,诗题材风格多样化,不讲格调宗法,明白晓畅。
清中期词:
一、浙派延续:
1、代表作家:
(1)厉鹗——领衔的浙派,笔调疏淡细巧,意境清幽空灵,又讲究声律词藻,颇得姜夔之长,可惜内容贫乏,意蕴浅薄。
(2)吴锡麟、郭麐(lín)——推波助澜,清空而流为薄滑,柔婉而近于纤巧,难扭浙派没落的命运。
2、清初浙派与清中叶浙派之异同:(1)创作倾向和风格相同:
清初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派和清中叶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都推崇以周邦彦、江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作词比较注重音律和辞藻,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从形式的角度强调词的质实,从而体现出清代的重实风气。(2)不同之处:
厉鹗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较之朱彝尊更为突出。而浙派词人的末流更是一味模拟,琐屑,词格也日益卑下。
二、阳羡承继:
1、代表:黄景仁、蒋士铨、洪亮吉
2、特点:沾染了阳羡的余韵流风,以其愤世嫉俗之情、郁勃苍凉之作,矫正词坛的软弱疲沓。
三、独立门户的词人:
道光时项鸿祚词幽艳哀断;咸丰年间的蒋春霖沉郁悲深,词风与纳兰性德相仿佛,是“二百年中,分鼎三足”(谭献《箧中词》)
四、常州词派——掀起了清词中兴第二个高潮
1、定义: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于道光年间,绵延于清末民初。因其开创者张惠言及主要作家是常州人,遂以之名派。
2、观点:常州词派诸家不满于浙派末流的一味模拟,寄兴不高,词格卑下,遂起而矫之,词风为之一变。(1)张惠言:从正统文学观念出发,推尊词体,认为诗词同道,力图提高词的地位;强调词的内容,主张词要有言外之意,要有比兴寄托;文辞要深美闳约,风格要低徊幽眇。
(2)周济:发挥张氏之说,提出“词史”的观念,认为词应该抒写时代盛衰和反映现实生活;在讲“非寄托不入”的同时又讲“专寄托不出”,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更加系统明确。
3、评价:
(1)常州词派是以言志与比兴的传统,来扩展词境,提高词格,深化词意。(2)常州词派转变了清中叶的词风并影响清代后期的词学发展。
(3)常州词人对词的艺术有着新的尝试与开拓,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们依然挖掘不出新的意境,仍只能回到传统词人的框架之中。
《春日赋示杨生子掞(shàn)》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子。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1、主题:为教诲杨子掞而作的一组素负盛名的佳作。
2、层意:
上片——述子己春光易逝,岁月难留,没认真读书正发愁。下片——告杨子把握今天,读书上进,别只顾听时光飞流。
3、特色;标榜比兴却以赋,以己之悔劝杨子力学,角度巧妙,言义直切。清中期散文: 桐城派
一、定义:桐城派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一个散(古)文流派。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之为桐城派。
二、桐城派的理论:由方苞创立,经刘大櫆补充,姚鼐发展而成。
它们尊奉程朱道统,并以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相标榜,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的作品。
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
三、散文特点:简洁平淡,生动性不足。
四、代表人物:
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
方苞最先提出“义法”的理论,为桐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义法”说,其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其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2、刘大櫆(1698——1780)承“义法”之说,进一步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以神气论文,毕竟太抽象了,于是他指出了于音节以求神气,于字句以求音节。字句、音节、神气,由表及里,由粗入精,从具体到抽象,这样,以神气论文,就不会蹈入玄虚了。
3、姚鼐(1731——1815)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兼具的主张,对方苞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细密化。
五、理论特色与影响
1、承古而有别
“义”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要求不违反儒家的伦理道德。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及明代的古文是一脉相承
强调了“法”,总结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古文写作方法,使学古文的人比较容易领会、掌握,而不是孤立地讨论诸如气、道之类抽象问题。
2、影响:类似于宋代的黄庭坚成了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流派。
乾隆后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恽敬、张惠言师承“义法”理论,在写作风格上变桐城派作文的拘谨为放纵,世称阳湖派。
六、桐城派的代表作: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则因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得较完美,而成为广泛传诵的作品。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一、汪中
1、(1744——1794),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著名骈文家
2、特色:打破向来形式主义作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沉博绝丽
3、代表作:
《哀盐船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文笔清丽自然,凄婉动人。著名学者杭世骏为之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吊黄祖文》,借祢衡遇黄祖之命运,写自己的不平感慨
《自序》、《狐父之盗颂》、《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广陵对》、《黄鹤楼铭》等都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成为传诵一时的名文
二、袁枚、胡天游、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 乾嘉之际著名的骈文家。思考题
1、沈德潜格调说的主要内涵
2、翁方纲肌理说的主要内涵
3、袁枚性灵说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
4、常州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影响
5、桐城派散文有哪些代表作家?他们的理论主张有何区别与联系?散文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6、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一、发展概况:
1、小说:
(1)白话短篇小说走向衰亡;
(2)长篇小说数量多,但芜杂、幽怪,多数文学价值不高。
2、戏剧:低潮
(1)少涉现实,多内廷承应、借史教化戏。(2)雅部衰落,艺术形式逐步僵化,案头化明显。(3)花雅之争,地方戏兴起。
3、讲唱文学:有新的发展,更加普遍流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小说:
(一)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1、数量:较多
2、类型:(1)旧小说改编、衍生:多是安邦定国,褒忠诛奸,虽在民间颇为流行,然蹈袭前出之书,缺乏创意,文笔亦平庸。
(2)新创的小说:夏敬渠的《野叟曝言》、李百川的《绿野仙踪》、李汝珍的《镜花缘》,屠绅《镡史》、《燕山外史》等。
作法、风格不一,但多沾染了汉学风气,以炫鬻(yù)才学为能事,内容芜杂,程度不同地偏离了小说的文学特性。
(二)《绿野仙踪》
1、李百川:约176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南人。
2、内容:小说以明嘉靖间严嵩当政、平倭寇事件为背景,叙写主人公冷于冰愤世道之不良,求仙访道,学成法术,周行天下,超度生灵,斩妖锄怪,既剪除自然妖兽,也惩治人间“妖怪”,最后功成德满,驾鸾飞升。
3、性质:小说集历史、神魔、侠义、世情于一身,人事繁多、芜杂,描写过于直露,夹有一些秽(huì)亵(xiè)描写,显得境界不高。
(三)《镜花缘》
1、作者: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直隶大兴人。有《李氏音鉴》、《镜花缘》等。
2、内容:据《山海经》及历代笔记杂著记载,驰骋想象写成的一部小说。
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3、主题:表现新的思想,如主张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妇女、反对八股文等,对各种丑恶现象也不乏批判。
4、特点:
(1)构思比较奇特,能通过想象的国度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揭示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恶俗的憎恨;
(2)形象多苍白无力,性格不够鲜明;(3)后半多为文字游戏,卖弄才学。
5、特殊审美风格:
(1)作者将隐逸的归宿和解脱从传统的山林变化为海外游历和猎异追奇,具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2)作者一反《红楼梦》的悲剧风格,在人生自身中寻找生活乐趣和解脱的态度,对于《红楼梦》将整个人生视为悲剧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冲击。
三、戏曲:
(一)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
1、概况:
(1)文人学者大写历史剧而远离现实,大写案头剧而脱离舞台,伦理教化剧和风情喜剧占据的主流,剧作大多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2)杂剧、传奇艺术本身已经老化,剧作家的刻意追求典雅精巧更促使其形式僵化、远离群众。
2、唐英的《古柏堂戏曲集》(1)剧本:十七个
《转天心》2卷,《清忠正案》1卷,《双钉案2卷,《巧换缘》1卷,《三元报》1卷,《芦花絮》1卷,《梅龙镇》1卷,《面缸笑》1卷,《虞兮梦》1卷,《无缘债》2卷,《英雄报》1卷,《女弹词》卷,《长生殿补缺》1卷,《十字坡》1卷,《笳骚》1卷,《佣中人》1卷,《梁上眼》1卷。
(2)取材与主题:多取材下层人民生活,情节生动,但宣扬了封建道德和因果报应思想。(3)特点:长短灵活,没有一定限制。
吸收地方花部戏曲之声腔音律和表演形式,活泼浅俗,通俗易懂。
3、蒋士铨与《红雪楼九种曲》
(1)蒋士铨:乾隆时代最负盛名的戏曲家,也是昆腔传奇发展过程中最后一个较为著名的作家。(2)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又名《藏园九种曲》,包括杂剧三种、传奇六种)最有名。(3)内容:表彰节烈、扶植人伦——如《冬青树》、《桂林霜》等。
借他人故事来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遭遇与愤懑——传奇《临川梦》、杂剧《四弦秋》
(4)特色:以诗人的激情和灵气写作曲辞,剧作有诗歌的意境和文采,典丽流畅,清雅自然。但案头化较重,与演出有所脱节
4、方成培美丽的神话《雷峰塔》(1)白蛇故事的流传: 中唐传奇小说《白蛇记》;
明人冯梦龙辑有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明人陈六龙编写《雷峰塔》传奇;
清代黄图珌与陈嘉言父女,先后又改编《雷峰塔》传奇; 清代方成培根据黄、陈本完成《雷峰塔》; 田汉改编为京剧本《白蛇传》。
(2)剧情:美丽多情、勇敢坚贞的白娘子和青年店员许宣的爱情故事。
(3)主旨:揭露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压迫,表现妇女的痛苦,显示妇女决死向邪恶势力斗争的坚强意志。
5、杨潮观与《吟风阁杂剧》
(1)杨潮观:清中叶最为著名的杂剧作家
(2)代表作:《吟风阁杂剧》,共收剧三十二种,每剧一折,各有独立的故事
(3)内容特色: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仿白居易《新乐府》体例,既讽谕世态,揭露黑暗,又颂扬清官,同情民众,寄托着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想。但劝惩意味过重,影响了创作的深度。三十二种一折独幕短剧剧名:
《穷阮籍醉骂财神》、《快活山樵歌九转》、《李卫公替龙行雨》 《黄石婆授计逃关》、《新丰店马周独酌》、《大江西小姑送风》
《温太真晋阳分别》、《邯郸郡错嫁才人》、《汲长孺矫诏发仓》《贺兰山谪仙赠带》、《夜香台持斋训子》、《开金榜朱衣点头》
《鲁仲连单鞭蹈海》、《荷花荡将种逃生》、《灌口二郎初显盛》《魏徵破笏再朝天》、《荀灌娘围城救父》、《信陵君义葬金钗》 《动文昌状元配瞽》、《感天后神女露筋》、《华表柱延陵挂剑》《东莱守暮夜却金》、《下江南曹彬誓众》、《韩文公雪拥蓝关》
《偷桃捉住东方朔》、《换扇巧逢春梦婆》、《西塞山渔翁封拜》《诸葛亮夜祭泸江》、《凝碧池忠魂再表》、《大葱岭只履西归》《寇莱公思亲罢宴》、《翠微亭卸甲闲游》
(4)艺术特色:借用历史而不囿于史实,重在针砭时世,有一定的现实性 大多数剧本构思新颖,故事简洁完整,曲词清新优美,宾白诙谐生动 舞台效果不佳,反映了戏曲案头化倾向
代表剧目有《寇莱公思亲罢宴》、《汲长孺矫诏发仓》等
(二)花部勃兴:
1、花部:地方戏曲
2、花雅之争:
乾隆时代——以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粗犷的风格和通俗的语言,博得喜爱,与昆腔传奇分庭抗礼,并逐渐占取上风。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相继晋京,带来徽剧的二簧调,同时吸收昆曲、秦腔等声腔曲调,风行一时,取得了压倒雅部优势。
道光年间——二簧调与来自湖北的西皮调再度合流,形成为一种新型的全国性的剧种--皮簧剧--“京剧” 最终取代昆曲,成为影响全国最大的剧种
3、地方戏(1)剧目丰富:
《高腔戏目录》有204种。叶堂《纳书楹曲谱》“外集”“补遗”、李斗《扬州画舫录》、焦循《剧说》、《花部农谭》和《清音小集》等书也记载地方戏剧目约有二百种。
(2)内容多样:政治、军事斗争;爱情婚姻;社会伦理剧;生活小戏。
四、清代的说唱文学
(一)鼓词
1、定义:一种以鼓击节,兼有说、唱的叙述性文字,由变文、陶真和词话发展而来,主要流传于北方各省。最早的鼓词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叙述唐太宗李世民讨平诸路英雄,统一全国故事的《大唐秦王词话》(一名《秦王演义》)。
2、创作:有的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有的是根据前人的戏曲小说创作改编而成。
3、特色:鼓词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前代英雄豪杰的事迹,如《呼家将》、《杨家将》、《三国志》、《忠义水浒传》等;一是讲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故事,如《绣鞋记》、《蝴蝶杯》等。前者篇幅较长,后者篇幅较短。
4、表演:鼓词既要以鼓板击节,还要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形式灵活。只唱不说的“鼓词”称为“小段”,习惯上称之为“大鼓”。
5、代表作家:明末清初的贾凫西(1595?——1676?),原名应宠,自号木皮散客,山东曲阜人。他有《木皮散人鼓词》,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鼓词这一名称。
他的作品通常以通史为线索,评述历代朝政得失,在评述中表达自己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愤恨与嘲弄。
(二)子弟书
1、定义:子弟书是鼓词的支流,它流行于八旗子弟之间。
2、内容:子弟书内容大抵分两类,一是对清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如《逛护国寺》、《烟花叹》等;一是对文学名著或民间故事的改编,如《黛玉悲叹》、《草桥惊梦》、《孟姜女寻夫》等。
3、特色:子弟书只唱不说,在音律、辞藻方面比较讲究。作者一般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留存至今的子弟书约有四百多种。
(三)弹词
1、定义: 弹词是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文学,由变文发展演变而成。
2、弹词与鼓词:
就其性质和基本格局而论,是相同的。只不过鼓词纯属叙述体,而弹词则包涵着一定代言体的成分,即讲唱者有时可以“生白”、“生唱”等形式进入角色代言。
3、弹词的篇幅:庞大,长者有时可以连续演唱几个月。
4、弹词的语言:有“国音”(普通话)和“土音”之分。土音以吴语为主,方言土语增强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5、流传作品:有的人认为有四百种以上,也有说至少有两千种之多。仅据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著录,就有二百七十多种。
6、弹词的内容:多数是反映妇女的生活与情感,而且弹词的作者与弹唱者、观赏者多是女性,因此弹词被称为“妇女的文学”(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7、代表作:如陶贞怀的《天雨花》,政治色彩很浓,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但其中封建意识较浓。
陈端生的《再生缘》写元代昆明才女孟丽君,才高貌美,在曲折多难的婚姻中不屈服于压力,甚至抗旨拒婚,女扮男装,毅然出走。考中状元后,出将入相,位列三台。她凭着自己的才干,除歼安良,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不让须眉的才华和胆识。
思考题:
1、清中叶小说创作概况
2、清中叶戏曲创作概况
3、清代讲唱文学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A、元代部分第一章、元散曲一、定义: 散曲,是在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作为元人的“乐府”,它曾有过自己的鼎盛与辉煌,与唐诗、宋词共放异彩。......
古代文学作品选1、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时代是个大**的时代,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受破坏。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卷入汉末**的漩涡,对于人民遭受的苦难有深刻的感受。所以,他们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知识点1.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派,以《西昆酬唱集》 而得名。2.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3.宋代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
名词解释1)《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政治......
一.填空元代的叙事性文学占主流地位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 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代戏剧形成北方戏剧圈(《赵氏孤儿》,《李逵负荆》,《双献功》《秋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