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探析_浅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7:11: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探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探析

【摘 要】 商业银行金融案件频发多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运转低效造成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执行的有效性、反馈和补救措施的及时性。文章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安全运转,依赖于每一个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作、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金融案件频繁发生,严重地危害了金融业的安全。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违规操作,致使形成49亿欧元的亏空,引发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动荡;同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林银行巨额亏损、花旗银行濒临破产。国内商业银行同样也出现多起巨额案件,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件的发生,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几乎都和银行的内控制度有效性严重不足有关。因此,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既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更是防范金融危机、保障金融业安全的基础。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并对有效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的权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美国COSO委员会指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提高经营效益、防范资金风险、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的目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二是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三是内部控制反馈和补救措施的及时性。换言之,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即通过不断动态的调整事前、事中、事后识别和控制风险的措施来实现控制效果和控制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

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1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规定: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评价确定各级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综合评分及内部控制等级,通过内部控制等级的确认可以反映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但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方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对被评价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等级评定结果。因此,难以直接获取我国各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状况的资料和数据。

为了获取内部控制绩效的信息,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建立其他的数量模型和测度方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研究,如张同健、胡亚会(2008)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因子协方差矩阵得出结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缺乏持续监督性;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审计活动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信息系统滞后,缺乏创新;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之间相关性较低,要素之间没有起到较好的支持功能与协调功能。

此外,银行案件前赴后继的发生,也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仍然薄弱,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运转低效。2005年1月4日,中行河松街支行巨额客户存款蒸发案爆发;2007年4月14日,河北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发生特大盗窃案,近5 100万元人民币现金被盗;2008年元月初,某银行黄浦支行行长发生特大挪用公款案;2008年,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爆出两名银行员工侵占资金案;2009年3月底,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曝出被骗贷4.6亿元的惊人案件;2009年4月,某国有银行和上市城商行上海分行亦发生了企业存款被挪用的案件,案由皆与印鉴卡管理相关。

因此,笔者认为,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行以及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以及内部控制的反馈和补救上仍然是低效的、薄弱的,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

(一)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基础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过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组织结构、员工素质、董事会和高管层作用等要素。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的措施主要有:优化公司治理机构;完善组织结构;培育健康有力的内部控制文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2.良好的风险评估系统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前提

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持续性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并针对性地开展控制活动。构建良好的风险评估系统的措施主要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构;完善评级方法;加强风险评估技术的计量与应用;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3.控制活动子系统的健全有效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关键

商业银行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方针能够得以实施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措施,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健全控制活动系统的主要措施有: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度;实行严格的物品管理制度。

4.足够的信息与有效的交流沟通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巴塞尔在《框架》中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拥有充分、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符合性数据及与决策相关的外部市场信息;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可靠并覆盖银行所有重要活动的信息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构建有效的信息系统的措施主要有:尽快建立真实完整的数据库,构建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健全电子信息风险控制系统;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5.完善的内部稽核是实现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的保障

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持续的得到监控,对关键风险的监控应成为银行日常营业活动的一部分。优化内部稽核系统的措施主要有: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诚信举报机制。

(二)实现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途径

1.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基础

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既要以自身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基础,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只有科学合理的金融生态,才能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加强金融生态的措施有:

一是建立规范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界定金融机构经营者、债权人、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的权责义务,明确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具体方式、程序、债务清偿原则,增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从而强化商业银行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守住地方政府行为边界。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从制度源头上规范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行为,确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一定的法规框架下,真正由商业银行这一市场主体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使得银行微观治理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外部战略投资人的入股)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是积极推进同业公会建设,加强银行业内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同业间竞争不可避免,但为了共同利益在某些方面进行联手合作也极为必要,如大宗项目联合贷款、携手惩治企业逃废债务、区域内外企业贷款清欠、信息咨询等,这对于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如2004年江苏“铁本事件”中,对于注册资本仅仅3亿元的民营企业,各金融机构竟累计发放贷款达42亿元,呆账25亿多元,如果相互间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则内部控制能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后果不会如此惨痛。

2.员工的素质与操守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

执行力是左右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评判一家商业银行平庸与卓越的重要标准。各项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终归都必须由人去做,因此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的核心在于加强对“人”的制度约束。

一是要明确责任。内部控制由谁负责,是关系到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问题。内部控制各岗位责任明确、责权对等,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从严进行责任追究是保障内部控制的权威性、有效性,杜绝内部控制执行不力、违章不究、究而不严的有力手段。

二是要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准确衡量管理层对银行所做的贡献,进行奖优惩劣,使之与其薪酬相匹配。高管人员薪酬不能仅仅根据短期的业绩来考察,而要和银行长期、全面的绩效水平挂钩,要考虑风险暴露时间的因素,确保银行家们不会以牺牲银行长期、整体利益为代价从事高风险、高波动性的业务。

(三)实现内部控制反馈和补救措施及时性的途径

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还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补救。因为“金融界的不审慎行为,靠自己的内控是不够的,完全应当靠监管者清醒的头脑和反周期的及时行动,来纠正市场上不完整的做法”(刘明康)。

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反馈,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央行和监管当局应在以下方面加强金融监管:一是重点关注可能给银行机构带来最大风险的业务领域,并致力于在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前发现其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漏洞。金融监管要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预防,要从全面检查转向重点检查,要从检查业务风险转向检查内控和管理风险,将精力集中在确保金融机构用必要的程序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上。二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上级行应经常对下级行的内控执行状况进行检查,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对银行识别、监测和管理风险的程序以及确定经济资本的内部模型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向各商业银行进行及时反馈,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补救,把内控制度执行状况直接与领导的业绩挂钩。对于内控制度执行好的银行应奖励,同时对那些具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要认真查处,从根本上杜绝由于领导行为所引起的内部失控现象。●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内控指引[S].2007.[2]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S].2004.[3] 赵锋.浅谈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济南金融,2009(5).[4] 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课题组.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J].金融论坛,2008(7).[5] 张同健,胡亚会.基于数据调查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测评模型经验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6] 孙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的成因及模式重构[J].财经科学,2007(2).[7] 郑铁柱.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理论界,2007(9).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对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信誉风险等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估......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第一章:一、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1、内部牵制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前,用如结绳计数等方法为标志。到15世纪末,以意大利出现的复式记账方法为标志。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它产生与20......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全文)时间:2014年11月14日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4〕40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济南市政府15日向记者通......

下载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