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饰变迁对服饰民俗的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化变迁对 服饰民俗的影响
——以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来讲
摘要: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故服饰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占据首位。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之境,文化之表征。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则直接影响服饰着的变迁,使得一个民族的服俗具有了多民族性特征。关键词: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服俗
多民族性
序论:中国服饰的变迁,遵循服饰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有着观念、审美、心理的内部动因。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要求,这是服饰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从众和异众的心理又促动着服饰的流行变迁。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融合,也在时时影响着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如果说服饰是时代之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那么服饰民俗则是人民思想意思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它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反映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而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服饰的发展与演进,始终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则直接影响着服饰变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且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服饰民俗也十分丰富的。
公元473 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由于他从小就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因此这位鲜卑族皇帝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冯太后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他首先就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当时的鲜卑人被强制穿上汉服,而随后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改籍贯为洛阳等一系列汉化政策使得胡人汉服这种行为更加正常化。可以说,这种长期的民族的交流(由孝文帝及其祖母之间个体的交流慢慢转化为整个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群体的交流)和融合使得穿汉服这种行为更加趋于稳定。鲜卑族原本的穿衣习俗 也就被改变,从而逐渐汉化了。这种与他民族融合而給鲜卑族造成的影响就是使鲜卑本族长期保持的服饰方面的习俗惯制完全被摒弃,而完全学习和接受了汉族的习俗管制。在汉族方面,也使汉族人的衣着装饰,逐渐丰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的鼎盛时期,民族之间的它上承历史冠服制度的源头,下启后世冠服制的径道,为华夏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等特点充分展现了大唐平容物、广收博彩、青春自由的大国风范。
当时的唐朝,儒、道、佛三教并立,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唐代经济的发达,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加之唐代积极对外交流(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等)以及唐代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唐代汉族服饰才能够丰富而华丽。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
大唐长安人由于生活富裕,战事偏少,思想宽松,所以对一些外来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如对西域服饰极度的狂热,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引进不同的服饰。其中远自波斯,近自突厥和吐蕃以及回鹘等,都成为中原人主动引进服饰的对象或地区。
贞观初年,长安街上已常见“胡帽”。“胡”,即是中原人对西域人的泛称。这种被推崇为最时髦的“胡帽”一时风靡中原。衣着款式也曾以中亚和波斯 风为主。穿波斯的贯头衫、折襟衣,穿回鹘的大翻领、小窄袖、襟长至踝的长袍,穿吐火罗人的小袖袍、小口裤,穿印度妇女的长袖窄口衣等。印度妇女纱丽缠身,在中原女性看来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引进后改为帔子(也就帔巾)。可见中原人与西域人之间的交流是极为密切的。
可以公允地说,唐朝服饰的发展变化是最能体现民族融合交流而影响服饰民俗这一点的。特别是大唐中原人借鉴外来服饰,把外来服饰的优点与本民族服饰的优点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服饰流行开来,一种新的服饰习俗也就相应形成了。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仅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服饰习俗,而且还能创造一种新的服饰习俗。
此外诸如辽代契丹族和金代女真族以及元代蒙古族执政时期,服俗的变化皆是不大的,大体与唐朝时期相似,没有说哪个民族像北魏鲜卑族那样完全改变本族服俗而遵从汉族习俗的。可以说,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政时期,他们与汉族人在服俗上都相安无事,满族人却想在根本上改变汉族人的服俗。
清朝入关以后,满汉长期混居。两族的服饰民俗自然互为影响。有人提出满人改为汉服,乾隆在翔凤楼集诸王及下属训诫曰:“朕每攻读圣漠,不胜钦懔感慕……我朝满洲先正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循。” 于是让汉人易其满服。
不过这并不矛盾,不管是怎么样的改变,都是因为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结果。可见,民族之间的碰撞,文化之间的深度对接是直接影响着服饰民俗的。
我们再来谈谈离我们最近,我们切身体会得到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和开放初期,衣服的颜色仅限灰蓝黑这几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加强。80年代初,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即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喇叭裤是当时所向披靡的一种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当时还流行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随着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异国服饰被引进,中国的旗袍和唐装也走向了世界。2000年的亚洲峰会上,所有领导人集体唐装亮相是让唐装走向世界迈出了辉煌的一步。这是新时期以来大规模的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接轨,可见双方是互为影响的。
结语: 服饰民俗的变迁与文化交流是紧密相关的,文化交流则直接影响着服饰民俗的变迁。特别是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的深度交流,使得人们思想开放,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人们能够接受更多不同于本民族和自身习俗惯制的东西,服饰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越来越具有多民族性特色了。
参考文献:
蔡磊.服饰与 文化变迁【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罗曲.民俗学概论【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华梅.服饰民俗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
《易经》对中国服饰的影响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和民族的历史以及民族的核心文化息息相关的,服饰是文化之于民族特质体现的形象符号。纵观数千年的中国服饰文化,虽然在不同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民风民俗:内蒙服饰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民风民俗:内蒙服饰作文导语:蒙古人的服饰非常美丽。他们的服饰以宽袍阔带著称,其色彩明亮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人民热情、彪悍、豪放的性格特点。蒙古族的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