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和人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动机与人格”。
第七章动机与人格
学习目标
1.了解:动机种类;人格结构;气质与性格特征、气质与性格区别及联系
2.理解:需要理论;人格理论;人格测验;、气质、性格与因材施教。3.掌握:能力、气质、性格差异分析及因材施教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性质
(一)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以及导致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力量。
动机的实质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
内部动力。
我国上海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也曾对上海十区三县的3102名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习不理想,或者说学习困难的学生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主要由于局部偶然的因素引起的暂时性学习困难占18.4%;二是主要由于学习能力不强造成的学习困难占5.7%;三是主要由于学习动机问题造成的动力型学习困难占57.8%;四是主要由于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所引起的整体性学习困难占12.2%。由上可见,近70%学生的学习困难是由于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障碍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如不明白为什么而学习;教育者只重视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以自己的愿望来代替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
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
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
例如:小明为了在自己生日时,父亲能给买辆自行车而努力学习,争取考100分。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
动性。
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
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例如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
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例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动机使他能够坚持下去,而不会轻易放弃。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更接近目标。
例如:某学生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始终没有提高,于是试图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向别人请教,或仔细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吸取教训等。
(三)动机与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
需要起源:由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通常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
需要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举例:
如“渴”,是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由血液中水分的缺乏引起,并指向水,这种不平衡状态推动个体去寻找水源。
如“孤独”,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由于缺乏朋友引起,并指向他人,这种不平衡
状态推动个体去交友。
2、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
然方面的要求。
人类自然需要的满足方式不同于动物:
如饮食需要,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做出美味的佳肴,同时人类进食还要考虑社会
习俗和礼仪。
社会文化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
如:日常生活用品需要,住房和交通条件需要等。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如:文艺作品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阅读报刊的需要等。
对五种需要的分析:
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的等级。
需要的力量: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力量在减弱。 需要满足顺序: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谈到高级需要,但是有时候,高级
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例如有人为了革命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需要的满足与健康:低级需要又叫做缺失需要,它的满足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而高级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它的满足则可以使人更健康,更有活力。
(六)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
足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动机。
如:热时寻找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孤独时寻找朋友等。
二、动机与本能
本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如蜘蛛织网。
本能论:
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
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系统提出本能理论:认为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是本能。认
为人类有诸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合群、自卑等18种本能。
三、动机作用形成机制
(一)内驱力
内驱力是从生理基础上对动机作用作出的解释。内驱力是机体内部受到需求刺激的结果。除了需求刺激外,其他的内部刺激也能够形成内驱力。
(二)诱因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刺激。
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凡是对人有吸
引力的刺激都可以成为诱因。
如美食激发进食的欲望,漂亮服装激发人购买的欲望。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
是精神的,如美妙的音乐,欢快的气氛,荣誉、地位等。
赫尔接受诱因这一外在的变量,把它也作为外在因素之一,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公式: P=D×H×K-I
只有当外在的诱因变成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成为行为的动力。
(三)平衡作用
(四)期望---效价作用
1.期待价值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对某个目标的期
待。
期待分为:
刺激与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电,期待雷声。
反应与刺激的联系,平时努力学习,期待考出好成绩。
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不一致,人们容易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
气。
如果一致,容易归为稳定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
海德还发现,归因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因素,如成功时归为内因,个体会感到更加满
意、自豪。
四、动机强度和作用绩效
Q: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工作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
– 动机本身的强度
– 任务难度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
第二节基本需要与动机类型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客观现实
要求的反映,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一、生理需要
进食、饮水、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和性等。
安全需要
生命、财产、职业和心理安全。
爱与归属的需要
归属、关怀、温暖、友谊、爱情、奉献等
尊重的需要
被人尊重、赏识、认可,有声誉、成就、有影响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探究需要
人类个体具有探究的兴趣和潜能,如果没有过度的压抑和挫折,新奇和疑问会引起
人们积极的探究。
三、交往需要
他人在场不仅可以降低恐惧,还会增强个体的活动,产生一种社会助长效
果。
四、成就需要
阿特金森的理论说明: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低成就
动机者倾向于选择偏易或偏难的任务。
五、自我认可的需要
自我认可是主体性需要的主要表现。自我认可是主要表现为,个体自我提高、自我确证和自主的倾向。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要求必须转化成人的内在需要时,才
能成为行为的动力,如果外在存在要求,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当回事,那么也不会产生动机作用。
第三节需要的动态变化
一、需要的冲突及其类型
(一)什么叫做冲突
冲突:在人们的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所以就产生了冲突。
如一位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既想报北大又想报清华,难以取舍,就产生冲突。 冲突的深刻性:问题越重要,而可供选择的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理由时,冲突就越深
刻。
冲突总是伴随着情绪体验:紧张、焦躁、烦恼、心神不宁等。
(二)冲突的种类
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据此可以把冲突分成四种类型。 1.趋近-趋近型冲突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个体,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时就会出现这种冲突。
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回避-回避型冲突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个时就会出
现这种冲突。―牙痛与拔牙‖。
3、趋近—回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可以满足个体的某方面需要,又会使另一方面的需要受到挫折。
如考试期间复习很累了,想休息,但是又没复习完,所以又不敢休息,就产生了这
种冲突。
4、多重趋近-回避型冲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
两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冲突叫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如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如果去外企,工资较高,但是福利条件差,工作不稳定;而
去国家事业单位,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工作较稳定,且福利条件比较好。此时个体需要对多种利弊和得失进行综合考虑,每一个因素都很难取舍。
二、需要的融合转化
三、需要的递进性变化
四、需要的退行性变化
第四节促进学业动机
一、心理学流派的动机观点
(一)动机的行为主义观点
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
(二)动机的认知观
认知派注重对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三)动机的人本主义观
人本主义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扶助,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罗森塔
尔效应。
二、自我觉知的动机作用
(一)自我效能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效理论:人对行为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
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如努力学习,可以取得好成绩;坚持运动,有
助于身体健康等。
效果期待: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个体的自我效能
感。
自我效能:个体地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判断、评价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做出行为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自我效能感建立的四种信息来源的基础:
1、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则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如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
考上学校,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3、言语说服,如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效能。
4、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负情绪则会减弱一个人的自我效
能感。
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不一致,人们容易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
气。
如果一致,容易归为稳定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
海德还发现,归因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因素,如成功时归为内因,个体会感到更加满
意、自豪。
(二)归因
1、社会心理学家对归因的研究
2、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三个维度 内外部(2)稳定性(2)可控性(2)
3、归因对行为的激励作用(消极作用)
4、归因训练的重要性
三、自我需要和信念的动机作用
(一)自我价值理论 理解学生,缓解对自尊心的压力,改进自我价值的认识才可能帮助学生。
(二)自主性需要理论 当行为是自愿的,自主选择的时候,就会乐意投入于行动中,并且承担责任。内在动机是兴趣驱动的,因此是自主性的。
(三)动机的自我理论
四、环境影响与主观需要的交互作用
(一)强化对动机的影响 习得性失助、奖励过当效应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动机的影响 民主、自主的教养方式能提高动机。
五、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这周,我重新读了一遍《动机与人格》。下面我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记我的理解说一下。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的马......
需求————读《动机与人格》有感“我究竟想要什么”,这是前段时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不解:你既然已经选择读研,难道你还不知道要什么?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热面临着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人类动机理论人类的动机层次按伟大人本之一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的观点来分,分为五个层次,即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会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