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0_象数易学与应用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6:47: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0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象数易学与应用”。

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

马王堆帛书《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诸篇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象数易学资料,这些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代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以及它们与汉人象数易学之间的传承源流关系。除帛书《易经》、《昭力》另撰文讨论外,本文试析《系辞》、《二三子》、《衷》、《要》、《缪和》诸篇的象数易学内容。一

帛书《易传》中有一篇被题名为《二三子》,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穷乎深渊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鸟守弗干。曰: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能蛇变,有能鱼变……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刑,神能之至也。考《管子〃水地篇》说龙曰:

欲大则函于天地,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管子〃水地篇》论龙之‚欲大则函于天地,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云云,与帛本之‚龙大矣,……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及‚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能蛇变,有能鱼变……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刑,神能之至也‛,其说是一致的!

龙作为我中华民族的象征,其特性先人早有成说,帛书《二三子》与《管子》等书只是在引述其说而已,至两汉时代,人们仍传承此说。案《说文》释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后汉书〃张衡传》:

夫玄龙迎夏则陵云而奋鳞,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另,《说苑》之言龙,与《说文》基本相同,此不赘述。

汉人称龙为‚鳞虫之长‛,显然亦本于帛本之‚穷乎深渊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

汉人言龙春夏登天,秋冬入渊,显然源于帛本之‚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因依‚卦气‛说,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阴长阳消,且帛书《缪和》篇引孔子言天道曰:‚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一长,壹晦一明……‛而《说文》释龙曰‚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此说显然传承帛本释天道之说,而以龙喻天道象乾。《二三子》释‚潜龙勿用‛曰:

孔子曰:‚龙浸矣而不阳,时至矣而不出,可谓浸矣。‛

此说亦与前文孔子言龙‚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相一致,然而却与今本《易传》之解有异。案今本《象传》释乾卦初九爻之‚潜龙勿用‛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文言》释此爻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子夏易传》亦曰:‚龙所以象阳也。‛故《象传》《文言》与《子夏易传》释‚潜龙勿用‛显然与帛本之旨不合。我们知道,乾卦以龙喻天道,帛本以‚能阳‛‚能阴‛释龙,似较今本《易传》纯以龙象阳更符合天之道。案《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上文引《缪和》亦曰:‚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壹晦壹明。‛ 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帛本以‚时至矣而不出,可谓浸矣‛释‚潜龙勿用‛,而西汉人亦以此释之。案《淮南子〃人间训》曰:‚故《易》曰‘潜龙勿用’者,言时之不可以行也。‛其解与帛本正同。不仅乾卦初九爻以言‚时‛证明西汉人确得帛本之传,其九三爻之解就更为清楚明白地证明了这种传承关系。《二三子》:

卦曰:君子冬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孔子曰:此言务时,时至而动,□□□□□□屈力以成功,亦日中而不止,时年至而不淹。君子之务时,猷驰驱也。故曰‚君子终日键键‛,时尽而止之以臵身,臵身而静,故曰‚夕沂若厉,无咎‛。帛书《衷》篇释此曰:

‚君子冬日键键‛,用也。‚夕沂若厉,无咎‛,息也。《衷》篇又曰:

‚君子冬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子曰:知息也,何咎之有? 而《淮南子〃人间训》曰:

故‚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以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

如前所知,上引《淮南子》中的两段文字,在于解《乾》卦初九与九三爻辞,而其言‚时‛言‚动‛言‚息‛,皆传承于帛本《易》之旨也!此帛《易》在汉初仍有传授之确证!《淮南子》一书乃西汉淮南王刘安之门客所撰,刘安曾聘明《易》者九人撰《淮南道训》两篇,号九师说,此书已失传。《淮南子》中言《易》之内容,当可反映九师之说。由此可知,汉初九师说《易》,尚得帛本之传也。

反观《周易集解》一书,其书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千百年后,人们得以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是真可贵之宝籍也‛。书中共集汉魏三十余家《易》注,然观诸家解《乾》卦初九与九三两爻,已皆不见帛本之传矣,悲夫!自宋人始,至今人止,解《乾》卦九三爻辞时多断此句作‚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然若案之帛本《易》及《淮南子〃人间训》解释此句之旨,其文应以‚夕惕若厉‛为句是非常清楚的。另外,《易纬〃乾元序制记》:‚每遗夕惕若厉,惧后戒。‛亦以‚夕惕若厉‛为句;《汉书〃王莽传》:‚《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公之谓也矣。‛《说文》‚骨‛部‚

‛下引《易》曰:‚夕惕若夤。‛《文选〃思玄赋》:‚夕惕若厉以省諐兮,惧余身之未敕。‛其行文皆以‚夕惕若厉‛为句。王弼《周易注》亦曰:‚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风俗通义》亦引《易》作‚夕惕若厉‛。而最为清楚的是《周易集解》注《文言》之‚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引荀氏九家曰:‚‘修辞’谓‘终日乾乾’,‘立诚’谓‘夕惕若厉’,‘居业’谓居三也。‛综考以上所引,可证先秦及汉魏之人,皆断此句作‚夕惕若厉,无咎‛。至宋,始断此句作‚夕惕若,厉无咎‛,今人整理帛本时,亦断此句作‚夕惕若,厉无咎‛。从宋人之说,误矣。

笔者以为,帛《易》解乾卦初九爻与九三爻,其要在顺天时而和阴阳以‚知息也‛,主张‚君子务时,时至而动‛,‚时尽而止之以臵身,臵身而静‛,亦即《淮南子〃人间训》之‚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就是说要因时而‚动‛‚息‛,只有这样,才可免遭‚时之务异也‛。帛书《二三子》又说:‚圣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又说:‚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帛书《缪和》篇亦说:‚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适人心。‛ 这种顺天时和阴阳而‚动‛‚息‛的思想,是‚卦气‛说的核心,亦是西汉人讲《易》的主旨。案《史记〃司马迁传》记载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有一段讲述易学要点的话:‚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张晏注:‚八位,八卦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各有禁忌,谓日月也。‛

此说显然符合帛《易》之旨,亦与‚卦气‛说及《礼记〃月令》的精神相一致。司马谈学《易》于杨何,可知汉初田氏《易》学中有帛《易》之传。同时,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证据可证明此点。《史记〃太史公自序》曾说: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此论曾引起今人怀疑,因为今本《易传》中并无五行观念。笔者过去对此亦百思不得其解,随着帛书《易传》的出土,终于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帛书《易传》中有五行的内容!帛书《要》篇曰:

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刚柔;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如前所引,《二三子》亦一再强调‚必顺五行‛‚理顺五行‛。汉初所传《易》中肯定有此内容!故司马谈才言及五行,此帛《易》在汉初仍有传授的又一补证!不可忽视的是,文中‚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这种以八卦代表四时与万物之变的思想再次证明了帛本确以‚卦气‛说《易》!帛本《要》篇中的如下文字,更可作为其以‚卦气‛说《易》的铁证。其曰:

孔子繇《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受冬之时也,万勿(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损],产道穷焉,而产道□焉。益之始也吉,亓冬(终)也凶;损之始凶,亓冬(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憙,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凶,顺于天地之[□]也,此胃(谓)易道。

我们知道,依汉人所传‚卦气‛说,《益》居正月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之后,故‚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损》居七月立秋后‚白露降‛‚寒蝉鸣‛‚天地始肃‛之际,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此段文字很清楚地解释了《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之所指,可证今本《易传》确以‚卦气‛说《易》。《彖传》释《损》卦曰: 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释《益》卦曰: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损》《益》两卦皆强调‚与时偕行‛。所谓‚与时偕行‛,即与春夏秋冬偕行也;所谓‚损刚益柔‛,即损阳益阴,此指秋冬也。‚日进无疆‛‚天施地生‛云云,此指春夏也。此亦《彖传》以‚卦气‛释《损》《益》二卦之确证。如无帛书《要》篇出土,今人又何以能知此《杂卦》《彖传》之‚要‛也。再案之《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损益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仔细对比《淮南子》此段与上引帛《易》谈《损》《益》的文字,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淮南子〃人间训》中对《易》之《损》《益》的讲解,乃师承于帛本《要》篇对《损》《益》的解说而来,更知汉初之‚九师说‛,其学递禀师传,恪守所闻,确得帛《易》之旨也!

不可忽视的是,帛本《要》中论《损》《益》的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出一条重要证据:‚卦气‛之说,绝非汉人孟、京所出,先秦早已有之!从而证实了笔者多年前在拙著《周易概论》中对此问题的论断。

作为‚卦气‛说先秦已有的重要证据,还有帛书《二三子》和《衷》篇释《坤》卦初爻的文字。《二三子》曰:

卦曰:履霜,坚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时

戒葆常也,岁□□□□□□□西南温□,始于□□□□□□□□□□□之□□□□□□□□□□□□□□□□□□□□□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亦孙贵而宗不崩。《衷》篇曰:

天气作□□□□□□□□,亓寒不冻,亓暑不曷。《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逊)从之胃(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

。《衷》篇又曰:

履霜,坚冰至,豫□□也。案《淮南子〃诠言训》: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谨慎其所积。

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黄‛亦曰:

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

《象》释坤卦初六爻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至其道,至坚冰也。‛《文言〃坤》:‚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亦皆寓有顺其天时之义,与帛本之说一致。而帛本则更为清楚地指出:‚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正如前文所述,帛本时代已经使用‚卦气‛说解《易》,而‚岁之义‛三字,更是明白无疑地指出了这一点。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在后文中还要详细讨论。二

帛本《易传》已经讲到‚卦变‛‚互体‛与‚连互‛之法,并论证了每卦阴阳爻之失。可证此说确有所本,绝非汉人自造也。案《缪和》篇称:‚《谦》之初六,《谦》之《明夷》也。‛可证汉人‚卦变‛说与帛《易》同,因为《谦》卦卦象其外卦为坤,内卦为艮,若初六爻变,则内卦由艮变离,于是卦变而成《明夷》之卦,此汉人‚卦变‛说先秦早有之又一证。今本《系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帛书《系辞》之文字与此基本相同,但却不作《夬》卦,而作《大有》卦,于是有人以为此处系帛本抄写错误。但《夬》卦与《大有》卦一为单字名,一为双字名,绝不可能因字形相近而误。实际上,帛本作《大有》与今本作《夬》,名虽不同而其义无异,盖因《大有》卦初九爻至六五爻其五爻连互而成《夬》卦也。故作《夬》卦与作《大有》卦,义皆相同。然而,由今本作《夬》卦而帛本作《大有》卦思之,可证连互之说先秦早已有之!《周易集解》引虞翻解此卦曰: 乾为‚扬善‛,坤为‚遏恶‛为‚顺‛,以乾灭坤,体《夬》‚扬于王庭‛,故‚遏恶扬善‛。

此处虞翻亦以《大有》卦初九爻至六五爻其五爻连互而体《夬》卦,并引《夬》卦之辞‚扬于王庭‛而解《象》辞‚遏恶扬善‛。其实,《大有》卦之《象》‚遏恶扬善‛,与《夬》卦卦辞‚扬于王庭‛,其义皆与《系辞》‚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之旨相同也!虞氏此解,或得古之遗说耶? 帛书《衷》篇说:

《大蓄》兑而诲[也]。

案《大蓄》内卦为乾,外卦为艮,内外二卦并无兑卦,此‚兑‛之出,显然指《大蓄》之九二爻、九三爻与爻互体成兑也!此亦互卦说先秦早已有传之证!《周易集解》引虞翻亦以此释《大蓄》。虞氏曰: 又互体兑,兑为口,皆有食象,故曰‚家食‛。顺便提及,《衷》篇有一处失误,即:

《履》者 之行也,《益》者上下交矣,《妇》者[阴]阳奸矣……

此处之‚益‛当为‚泰‛,估计乃抄者笔误而致。因帛本此处论卦乃依今本卦序,由上文论及《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诸卦,下面又论及《妇》(即《否》),故中间当为《泰》卦无疑,不应为《益》卦。况‚益者上下交矣‛,显与今本《彖传》释《泰》‚上下交而其志同‛相合,故此‚益‛字为笔误无疑。帛书《衷》篇曰:

天地相,气味相求,阴阳流刑,刚柔成□。又说:

子曰: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亡],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沈,此柔之失也。

又说:

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之至德,刚而能让。

这种天地变化,阴阳流形,刚柔互为动静及柔反于方,刚而能让的易道变化观,正与汉人之说相合。由此可知汉人象数易学之源!

《衷》篇接着说:

是故天之义,刚建动发而不息,亓吉保功也,无柔救之,不死必亡,动阳者亡,故火不吉也。□之义,柔弱沈静不动,亓吉[保安也,无]刚文之,则穷贱遗亡,重阴者沈,故水不吉也。

帛书此段说明阴阳刚柔互济的文字,人们皆能理解。然而,令一般人不解之处在于:‚动阳者亡,故火不吉也‛,‚重阴者沈,故水不吉也‛。‚动阳‛‚重阴‛亡沈之后,何以会生出‚火‛与‚水‛的‚不吉‛呢?

案帛《易》‚是故天之义,刚建动发而不息,亓吉保功也‛此段文义与今本《彖传》释乾卦‚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之义相近。《周易集解》引荀爽注《彖传》释此句曰:‚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六位随时而成乾。‛

汉人以为,《乾》二五之坤成《坎》,《坤》二五之《乾》成《离》,坎为月,离为日,故有日月象。《乾凿度》曰:‚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疏解此段荀氏之注曰:‚《坤》二五之《乾》成《离》,《乾》二五之《坤》成《坎》,《坎》《离》为天地之交,而得乾坤之中者也。《坎》本《乾》之气,故《乾》起于《坎》之一阳,而终于《离》之二阳;《离》本《坤》之气,故《坤》起于《离》之一阴,而终于《坎》之二阴。《乾》寓《坎》中,《坤》寓《离》中,故《坎》《离》为《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又疏《坤》卦卦辞曰:‚《乾》之《坤》成《坎》,故阴极阳生……阳施阴生,故《乾》流《坤》形。‛

荀氏以坎为月,离为日注‚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如将坎月离日换作坎水离火,则荀氏注义正合帛书之旨。

我们再看帛本‚是故天之义,刚建动发而不息,亓吉保功也,无柔救之,不死则亡,动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又说:‚□之义,柔弱沈静不动,…… [无]刚文之,则穷贱遗亡,重阴者沈,故水不吉也。‛今以上下文义考之‚□之义‛显然是‚地之义‛,‚地‛字在此残缺。所谓‚地之义‛即‚坤之义‛。由帛本此段文字看,乾‚刚建动发而不息‛,但若‚无柔救之‛,则‚不死必亡‛。因此,‚动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反之,‚天之义,刚建动发而不息‛,若有柔救之,则可无‚不死必亡‛之虑,而‚火‛亦吉矣!同样,坤虽‚柔弱沈静不动‛,但若有刚文之,则可确保无‚穷贱遗亡‛而化解其‚重阴者沈‛,而坎‚水‛亦吉矣!由此而观之,帛本此段乾之动阳寓于离火而坤之重阴沈于坎水的文字,正与荀氏注文之义相合!可证汉人解《易》确有所本,帛书《易》旨至汉时仍有传授也!

再者,《周易集解》引《九家易》注《同人》卦曰:‚乾舍于离,同而为日。‛荀爽亦注曰:‚乾舍于离,相与同居。‛其义亦与此同。这样又使我们想起《左传〃闵公二年》鲁桓公占卦的一段记载:‚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据《说卦》:乾为君为父。此卦中,‚离‛变为‚乾‛,而文中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莫非春秋时代已有离坎为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的说法了?

同时,荀氏此段注文,亦与京房之卦变八宫卦次说相符:我们知道,京氏乾宫之游魂卦为火地《晋》卦,其归魂卦为火天《大有》卦,其游魂归魂之卦皆有离火,故乾‚终于离‛。同样,坤宫之游魂卦为水天《需》卦,其归魂卦为水地《比》卦,其游魂归魂之卦皆有坎水,故坤‚终于坎‛也。

如若此一推断成立,今由荀氏注义与帛本之义相合而思之,则京氏八宫卦次恐亦先秦早已有之!

由此可见,《彖》《象》《文言》《说卦》《系辞》及出土文献帛书《易传》所表达的这些精妙义理,它们的出辞吐语,有很多是本之于古代的象数学说,是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数而出。由此而观之,两汉先秦的易学,乃至两汉先秦的哲学,都需要在如上认知的基础上,重新反思,重新审视乃至重新总结!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作者简介:陈来,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作者简介:陈来,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

秦汉易学思想论纲

秦汉易学思想论纲(精选8篇)由网友“四十九日告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秦汉易学思想论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篇1:秦汉易学思想论纲 秦汉易学思想论纲易学史......

梅花易数

先天之学──梅花易数[原创] -不抛弃,不放弃!《梅花易数》之由来,相传为麻衣、陈奇夷等一胍绵延传下之秘法,后为北宋邵雍(字康节)先生更用为梅花神数(也有人云此乃明人委托邵子......

教你学蛙泳(易学易会版)

蛙泳换气 游泳的换气是要嘴巴露出水面吸气的,过程是这样的:嘴巴吸气——憋气入水——用鼻子由慢到快呼气——呼完气同时再出水面。简单讲就是吸-憋-吐。 蛙泳的话,蛙泳完整动作......

下载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0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