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赏的一副中国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画欣赏人物篇”。
我最欣赏的一副中国画
——八大山人的《茉莉花图》
八大山人个性倔强,一出笔就迥不犹人,奇崛冷隽,生面别开。此图写茉莉一枝,自左向右横斜而出,近右边了,始扶摇直上,其端疏疏着花,与下方数朵相呼应;最奇处在左一枯枝,仅一二笔,便平衡了画面,使画幅之外更有了不尽之意。画幅小而境界阔大,落墨不多而生机盎然。枝干用中锋,饱满圆厚,转折处笔力不稍减而尽现灵动;墨叶用水恰到好处,通透蓬松,淋漓郁茂,神韵毕现。旧为吴昌硕所藏,他的老师杨藐翁为之品题,所云“信手数笔而神味已到”,“同时知此趣者恐不多得矣!”感佩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此页虽小,却是他六、七十岁间代表之作,几乎在所有八大的专集中都发表过,至为难得。
小而不少,便是此画、也是八大画中最大的特点。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这一切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同时也与他的生平与思考相得益彰。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那时开始,便戏称自己为朱大耳。若是留意,便会发现画中有一个奇特的签押,仿佛像一鹤形符号。其实这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这也是八大山人画中的一个特殊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幅画怪异晦涩,将原本雅致美丽的茉莉花画出这般怪异的图形。而这恰恰是这画中不同于他人独特之处。这正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创造出的一大特色。以他其它著作为例,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这正是他对清王朝的蔑视、不服。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而这符茉莉花图仅只是一支枯枝,还有着莫名的弯曲,让人不忍触碰,以免引发心中无尽的感伤。细想,便是作者那漫漫人生及其一遍又一遍的感思。
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我品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起起落落,同时又像是对人这条道路的一次深刻的寻觅。或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在此只是选择了这份《茉莉花图》,而非那些更为怪异晦涩鹰、石?那是因为茉莉花的本身,它本身仅只是一份纯白的花,象征了无暇的洁白。然而所有的事物真会一直洁白下去吗?柏杨说过,社会就是一个大酱缸,在洁白的事物都会被染色,所以需要弯曲、需要挺拔、需要不断去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应该保持茉莉花本身的白的特质,同时也要学会改变自身,学会弯曲,学会在坚守自身中张扬出不服输的自己。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里生存,才能活出不一样的自己。所以在对社会开始失望的时候,在发现周围开始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时候,我会想到这幅画,把自己当作这一朵茉莉花,用与众不同的挺拔向世界证明自己!八大山人的名字连缀曾今引发过不少人的疑问,是哭之?还是笑之?也许,这便是对人生的一个回复:对待人生哭之笑之又如何?若一切都难定夺,那人生便既是哭之又是笑之。——文法学院经法1102 沈书培 3112102052
中国画欣赏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悠久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留下了很多艺术瑰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绘画,书法等也一步步成熟,成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漫漫时光中愈......
中国画与欣赏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我唯独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描绘出来的独特事物,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一旦沉迷进去便深陷其......
做了十来年美术老师,说来真是惭愧??不会画中国画,谁听了都不会敢相信。不过这是事实,而且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学画者普遍重油画而轻国画,这当中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说一个自己的切身......
学习中国画欣赏的心得我学习中国画欣赏已经将近半个学期,刚开始是抱着修艺术类学分的心态来选的这门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对这门课培养出一份无法言说的感情,也感受到了老......
活动名称: 欣赏“中国画”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基本了解宣纸的性能。2.通过自主学习,探讨学习,运用墨迹在宣纸上的效果,启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