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4)_语文九下诗经两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0:11: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4)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九下诗经两首”。

《〈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阅读理解两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5、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理解《静女》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诗经的相关资料;

2、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二、学生结合注解和相关资料简介《诗经》(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1、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也是“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

义基础。

3、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a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b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c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静女》题目解释

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全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2、男生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即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的全过程。

五、展开想象,体会情趣美

1、欣赏第一章,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作用。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3、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

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

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4、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

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象,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六、深入探讨,分析形象,体会情感美 提问:

1、分析静女的形象。

2、诗中的“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和“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都表达了男子内心所想,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

1、静女形象:俏皮、害羞、细腻、热情、主动、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2、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七、朗读诗歌(根据内容读出情感),指导背诵

根据发展线索: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的进行背诵。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可适当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九、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

幽会场面

青年之恋

青年之城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通过学习《静女》,我们看到了古代自由浪漫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爱情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氓》就反映了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带来的巨大伤害。

二、简介《氓》的写作背景

《氓》是卫国的民歌。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就是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怨恨和反抗之情,反映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三、诵读诗歌

1、全班朗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重点字的注音,2、意节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1、分组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找出难译的字词句。

2、互助解决疑难。(每组派代表发言,提出疑难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回答或老师解答。)

3、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五、情节和主题(在学生翻译后,紧接着总结。)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2、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3、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思考•练习

1、思考:《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a、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b、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

(1)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汝:通“你”。文中指代“彤管”。(2)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3)泣涕涟涟 涕:眼泪。

(4)以我贿迁 贿:财物。文中指“嫁妆”。(5)爱而不见 见:出现,露出。(6)来即我谋 即:靠近。(7)以尔车来 尔:你。(8)女也不爽 爽:差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C)A .氓之嗤嗤 来既我谋 秋以为期 B .既见复关 非来贸丝 乘彼诡垣 C .体无咎言 靡室劳矣 信誓旦旦 D .夙兴夜寐 其黄而损 无与土耽

七、作业

1、背诵《氓》。

2、改写《氓》800字左右的小故事。

八、板书设计 氓

(情节)恋爱 婚变(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决绝 第六章 亦已焉战 清醒、刚烈

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一、文学资讯(一)、作品资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

人教九下语文文学常识

人教九下语文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九下语文文学常识,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壹:鲁迅之相关文学考点1、鲁迅(1881--1936)原名周......

人教语文五下第9课儿童诗两首 (4)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人教新课标九下)

《外国诗两首》自主学案 本文两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思乡的情感,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仔细体会作者构思的手法以及文中所描写的意象。一、朗诵全文,掌握如下字词。1、为下列......

人教九下文言文翻译

人教九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下面是人教九下文言文翻译,请看:公输【原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4)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