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汪金权”现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汪金权同志事迹材料”。
谈“汪金权”现象
当今是个健康、辉煌而伟大的时代吗?能坦率而真挚予以回答的人可能是不多的,无论你我他,都不例外!
现在铺天盖地且迅速走红走热的“汪金权”现象,从媒体上了解其主要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各级上上下下的官们可能敏锐地顺应政治趋势而作出了闪亮的“批示”;二是各级媒体也顺势连版累牍地推出了“火热”的报道;三是或许因“汪金权”现象---“坚守山乡中学22年,资助贫困学生安守清贫 ”而感动了天下太多的人!【注:具体感动了多少人目前还无法证实】
无论是大媒体还是小媒体,它们都没有对“汪金权”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顽强剖析,而是急不可耐地互相抄袭和彼此吹捧,一致共识“汪金权”是“义无反顾“蜗居”贫困山区,倾尽所有扶助贫困学生,大山师魂情动荆楚大地”。
那么,我们对“汪金权”是“大山师魂”、“中国脊梁”搁而不论,仅就“汪金权”“资助贫困学生”一事泛泛地谈一谈议一议吧。
1、从媒体报道上看,“汪金权”自己不顾“资助贫困学生安守清贫”固然值得肯定,但他身为男人,自然有赡养母亲、扶养妻儿的义务,可是,不知何故,他“妻子长期患精神病,小儿子智力不正常,年近七旬的老母亲至今仍不能颐养天年……”,这样的男人是不是缺乏中国传统道德、不负日常责任且天理难容呢?
2、从媒体报道上看,“汪金权”可能因何原因还不是一个“堂堂正正、无比伟大”的共产党员【注;待查】,非党员的他自觉地且那么困难地“资助贫困学生”,当然值得称道。但是,难道他身边那么多的党组织也都没有“资助贫困学生”的举动,从而给他---一个非党员堆积了那么多“资助贫困学生”的困难?
3、不仅媒体上报道的“蕲春四中”有太多贫困的学生,其实,就是全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全国的“大学”也都有很多贫困的学生,这是当今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见怪不怪的事。难道“蕲春四中”的其他老师们、“蕲春四中”校长主任们、“蕲春四中”所在的山乡及蕲春县党政各级领导们、还包括上面及上上面的头头佬佬们,难道他们在未看到“汪金权”现象之前,对“资助贫困学生”的事熟视无睹;看到“汪金权”现象之后,对“资助贫困学生”又立竿见影地热情澎湃?
4、“汪金权”本人有“资助贫困学生”的心愿和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身边有那么多的贫困学生,他难道没考虑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他本人十分微薄的工资能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呢?在此情况下,他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深入思考并用心地行动起来,用适当的方法联络更多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向社会向媒体向政府向党委务实地反映情况,以寻求中国教育实现对国人对国家都长期有益的改变呢?
5、对待“汪金权”现象,政府和官们应痛心地从中吸取教训,立即采取有力措施,以彻底改变庞大教育体系里的“贫困学生”现状,为美好的中国铺定扎实的基础。而不应该是向全体教师发出号召,要求他们向“汪金权”学习,用同样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却把自己和家人扔在冰天雪地的寒风里!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是最核心的品质,至于“资助贫困学生”则是教师们很难“力所能及”的事!
6、各种媒体的“报道”和各级官们的“批示”,从个人而言,都没有任何形式的反省和自责,自己为什么没步入“资助贫困学生”的队列中去呢?就衙门而言,也没有提出任何有益于现在和将来的改变---哪怕是合理有益的建议,只是他们习惯了“就事论事”而已,此时风起,它时定风灭罢了!
总而言之,堂堂的大中国,对“资助贫困学生”现象不彻底解决是不行的,咱们期待之!盼望之!
1个人简介汪金权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
没有钱我拿什么帮助你——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的一点体会2010年10月25日关于汪金权,我不得不承认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例会上领导随意提了一下此人的名字,我想我也许一辈子不会知......
6月6日,学校组织学习了汪金权同志的先进事迹,他为我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他的事迹使我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未来的......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学习活动总结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2010年12月28日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学习活动总结 为加强和改进我校全体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根......
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体会“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