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_大学校园数据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6:19: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大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学校园数据”。

《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仅有1700字左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古人娓娓道来,文虽短,却道出一个人由凡转圣的 途径,若依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 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说来惭愧,而立之年作为孩子的伴读才开始细研 此好书,约略读上数遍,十分震撼,竟有一种重生的感觉,仿佛我的文化生命才 刚刚开始,不禁感慨万千。

《大学》开宗明义:所谓大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通篇劝导治 学者,心怀天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立志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而不 是整天鸡毛蒜皮,蝇营狗苟。

《大学》指出:要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国,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诚意,欲诚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后 就指到了做学问进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寥寥数语,道明古人是如 何达成明德于天下的,文中对每一步怎样做阐述都很详细,并且引经据典,言之 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让每个人都各归其位,描述出了 一个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对现今浮躁的社会警世作用尤为凸显。掩卷遐思,回顾我多年的教育生涯,回看我身边的是是非非,回想我工作的历程。触动颇多。都言:人之初,性本善,凡胎落世,本无所谓善恶愚智的,但经家 庭之影响、学校之教育及社会之熏染,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自小儿成大 人之教育过程中,其修身养性之教育熏陶又有多少?其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抱 负又何曾被激发?其追踪溯源的格物探知、寒窗苦读又如何被传承?检讨我的教 育,长于知识传授,疏于品行之塑造,竟觉有误人子弟之愧疚。千学万学,学会 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务实。这句话说易做难,我当自勉而为之努力。一个人不修德,不会做人,即使有了学问也不会有多大的贡献,因为他心胸狭小,眼光短浅。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一个合格的 人,一个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应用。试问一 个国家满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社会能和谐吗? 当前社会,贪污腐败层出不穷,不良现象此起彼伏,我总是讲世风日下、人心不 古,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现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假如我自 己能够时时处处尽到自己的本分,诚心正意,身修家齐,体贴妻子,教子循道、孝敬长辈,友敬同事,教出合格的学生,社会不是一天好似一天吗?“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自己面对社会现状不满,成天抱怨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我也是其 中一份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也在推波助澜。想到这些,只有一种感觉:惭愧!惭愧!

“君子必慎其独”之论,对为官者,视为一剂良药,独处更易滋生恶念,独处更 需境界,独善其身,修身养性以独处最难,人如违背良心,不存善念,是不可以 为官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 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古人尚知此理,何以今不如古乎?

《大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其精华所在,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今读《大学》方恨才疏学浅,自当发奋学习之。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大学,短短的两千字,蕴含了许多宽广而深刻的哲理,阐明了我们做学问的最高境界,给我以思想的启发。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学习过程中,不曾很深刻的思考过我们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社会的现实与发展,有时会让我们觉得读那么多书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读罢《大学》,最深的启发莫过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我们博学求知目的是为了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大学的宗旨使我们开阔了许多,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一点,要看的更广,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这使我们追求更高更有意义,生命是有很多更广阔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不应只局限在一点,走出去,便是海阔天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精神上的落脚点,而且要“知其所止”,要符合自身条件。对于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我们也许时常想一想,几年以后自己会在哪里,想的更远一些,十年以后又会在哪里,找准我们的位置,做符合于我们的事。“修身在正其气心”,修养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样是不会有收获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再好,也需要我们去身处其中去体验才会有所收获。不去参与体验,端正心思,即使有再好的环境也和没有一样。我们处在这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应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学习。同时,我们做每件事都需投入心思,集中精力,才会跟有效有收获。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推己及人,自己先做到再去要求别人。我们需要有“以身作则”的思想,当我们要求别人做到时,应该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同时也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大学》里的思想广阔而深刻,这些只是给我比较深的一些感触,总的来讲,觉得我们首先要“立志”然后一步步实行我们需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种认真的态度,一个宽广的胸怀。让我们站的高一些,走得远一些,让生命的河流越流越宽广。

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类本科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基......

大学

大学国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学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国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大学

大学大学1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长途旅行,那么拥有大学生活的人便看见......

大学

《形势与政策》科目考察卷专业:13计算机网络应用班级:1班姓名:袁盛韬学号:***25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说到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应该都是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如今......

大学总结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来竞选的是我们班的组宣委员,我来自xxx……..,希望我能够为班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还记得刚入学的班级竞选,初生牛犊的我上台想当班委,但是最终的结......

下载《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