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情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韵”
作者姓名:范友森 范延龙
作者单位: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文章并非无情物”充分说明了文章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表达感情,吐露胸怀的载体,所以我们说情感便是文章的灵魂。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对话的最终目标便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教学也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标要求我们:新课堂中的情感引导应该追求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向情感交流。然而就是这样充满人文气息的情感教学,有的教师能够让课堂情思涌动,精彩纷呈;有的却令课堂生涩枯燥,千呼万唤情难动。究其原因,前者能够把阅读的技巧,课文内容,情感体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情感动于其心,技巧指导于行,从而产生了情理交融的精彩生成;而后者则忽略了情感的源生,情感的渗透,情感之梯如何架设。目前语文教师何其多,然而能够真正懂得情动于心,情源于悟的却又为数甚少。正可谓:语文教师闯情关,情关面前人人难!如果语文教师不能立足人性,实现教师、学生、作者心灵之间的和谐交融,促成情感共鸣,那就不能很好地落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阅读目标。一位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师不仅会用自身的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去感染学生,而且尤为注重阅读策略的引导,以情感为动力,在变化、曲折、起伏的情感流动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情景交融。用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情满课堂的高深境界。
一、创设情景,拨响“诱情”的和弦
好的开课不仅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还能为精彩的课堂生成打下伏笔。因此不少教师总是在开课之前,煞费苦心地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景,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以此激活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无论是传统的的讲故事、猜谜语,还是现在多媒体的视听感染,情景再现,乃至于课前5分钟谈话、组织活动切入„„这些无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组织情感的深层探究而创设情境,从而拨动“诱情”的和弦,促使学生尽快地入情入景入角色。我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一文时,一开课就利用视频导入:贾府热闹的场景。然后突然传来一声对白:“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我模仿凤辣子的音色,用声音先势夺人,加上试听效果的帮衬,一下子就扣紧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进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
二、感悟语言,架设“激情”的阶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单看语句的顺次就可以解读为“正确”是“流畅”的前提,“流畅”
是在为“有感情”作铺设。如此规划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目的性。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借助朗读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中书声琅琅,那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知、感悟过程,以至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思想感染、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抓住与小金花告别的那一重点段,我这样组织教学:
师:请认真阅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
生(读后回答):应该用“坚强”“伤心”的语气来读。
师:好!你们真会读书,体会得真好!那么请你们现在就带着这样的语气来试着读这段话。
学生呜哩哇啦地读了几遍,结果一个学生也没能读出伤心、坚强、依依惜别的语气来。课后我思考,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我走向“情感”教学的死胡同,那就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情节:学生的心中没有“伤心”“坚强”的感情基调和情感铺垫,怎么能够读出“依依惜别”“坚强”的语气呢?要使学生读出某种语气,在学生的心中就必须有某种感情,要使学生在心中产生某种感情,就必须让学生经历情感的变化过程。语文教师仅仅注重朗读的技巧的指导也是不够的,如果朗读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情感层面,学生的心灵就不会有所触动。
成功的朗读引导必须把朗读的技巧、课文内容、情感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通过感悟语言文字来架设一部“激情”的阶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读到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情动辞发,为情而倾吐;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激情涌现,为情而朗读。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渗透、尝试。
1、感悟语言文字,咀嚼出味来。
中国的语言文字渊源流长,内涵丰富。方块汉字字形优美,字正腔圆,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令人倾倒,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作者表情达意用的是什么?语言文字。读者理解内容凭的是什么?语言文字。所以我们说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当学生把自己也融入到文本之中,才能真正读懂文本。因此教师要借助语言文字的特殊功效去为学生、为作者、为自己架设一部“情感”的阶梯。如我在《猴王出世》的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美猴王的精明。
师: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初步领会到了石猴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为之感染着,我们还知道了石猴在众猴中表现出色,他是为了什么才这样做的呢?
生:是想当领袖,想称王。
师:是的。当他找到这处福地以后,他怎么做的啊?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读,勾画)石猴很精明。
师:(假怒)答非所问,怎么讲啊?
生:石猴带领众猴进去后,他端坐在上面,看着众猴争地、抢碗,一言不发。
师:是的,作者确实是这样描述的,但这与他精明有什么关系啊?
生:石猴让大家弄的筋疲力尽的时候才说(生读石猴的话),我认为石猴很精明。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具体的讲一讲,大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生:石猴这时候说话,他是在告诉众猴:地方是我找到的,你们都各享成家之福,都安眠稳睡,是该兑现诺言的时候了,不拜不行,我就看着你们!
众生:大笑。
到这里,目的已经达到。我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石猴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石猴的鲜明个性,为引导学生感悟其“成王”、体会石猴的“猴精、猴精”个性的过程铺垫,同时让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通过想象、感悟,理解文字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深远用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无穷情味,体会石猴的“神”性所在。
2、发挥丰富想象,构画出景来。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想象出形象,形象出情景,情景激情感。一旦学生走入那些画面,面对面地和文本中的人、景、物交流时,情感的浪花就会在心中升腾。本册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素材,值得去挖掘,去摄取。含义深刻的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需要我们想象出景来。如教学《牧童》时我让学生去想象: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的景、人、声,多么生动,不想象怎么有情啊?填充文中的空白也需要学生想象出景来,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我让学生根据“嚼几根草根和吃剩的鱼骨头”去想象老班长那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光辉的形象;写景的文章更是有想象不尽的广阔的天空,如《童年的水墨画》我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想象三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催生了学生的情感,想象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而又细腻。这正是语言文字的功效滋生了学生的情感,育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增强切身感受,体验出情来。
路只有走过,才会知道曲折;河只有淌过才会知道深浅;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艰辛与甘甜。文本中叙述的许多事情是学生所没有体验过的,当然也不可能再次去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感触。没有感触,自然也不会有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他们的切身体验,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如此学生获得的体验便会更加深刻。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去体验革命烈士邱少云在烈火中煎熬半个多小时的痛苦,教师作了如此巧妙地引导:“现在用我们深情的朗读去感受一下革命烈士在烈火中所受的煎熬吧!”于是学生便一起朗读重点段。教师用记时的办法又一次说:“一分钟过去了,再一次感受!”学生又一齐朗读。如此循环: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十五分钟过
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学生整整读了六遍,个个显得声嘶力竭。这时候教师才问:“你们觉得好受吗?”学生一起回答:“不好受!”“是啊!我们读几遍课文就如此难受,那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年轻的战士在烈火中煎熬半个多小时忍受的是多么大的痛苦啊!”无需多言,一种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了。这种体验是多么真切、多么深刻啊!
三、低吟高歌,谱写“抒情”的旋律
学生经历了情感的变化过程,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就会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多元化的反应,往往又会出现厚积却又不能薄发的现象,涌动的激情犹如洪峰回荡却又找不到恰当的释放方式,这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让积压在学生胸中的激情得以倾吐,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升华。
1、高歌如江河,浩气当长抒。教材中有很多慷慨激昂的战斗诗篇。或赞颂先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或讴歌领袖鞠躬尽瘁的伟人形象,面对这些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情境,学生心中激情澎湃,如江河奔流,这就需要师生的全体参与,合奏一曲抒情的赞歌。如齐读齐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惜别之境;齐读“老班长!老班长!”挨饿牺牲时的无限悲痛之情„„这些情节均需要全员的参与,才能烘托出震撼心灵的氛围,才能共同倾泻孩子们心中的一汪激情。
2、低吟听洞泉,润物细无声。教材中也有不少情调深沉的文章,或哀婉如泣如诉,或凄美亦幻亦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煽情难度大,抒情步履却更艰,在学生感知悟情后很难表达心中的意会之情。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范读,或者请语感强的学生来为大家引路,抒发共同的心声。在特定的环境里,尤其是配上恰当的音乐,促成学生专情地朗读,这时的效果就如同洞泉叮咚,清脆悦耳,敲击着聆听者平静的心弦。通过引领者的深情倾诉,一种无言的真情便会在每一个聆听者的心中流淌。在这种精神世界里,所有的人呼吸与共,情息相通。是在倾吐?是在聆听?还是在合奏?异曲同功,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正在无声无息地演绎着一段优美而又奇幻的童话。
3、静谧看花开,以心能会心。花开虽悄然,其实也有声。只是这种声音是要用心去倾听的。自然界就是如此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寄托着多少骚客文人的情怀,可爱的《草原》,坚强的《白杨》,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面对如此美景,我们为何不用心去欣赏她,用心去想象她呢?学过这些课文,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留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珍藏,写一首优美的诗词表达情怀,记一记精粹的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其实,如此训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诗,是画,获得最丰厚的应该还是一种舒心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就是情感融合、情感表露、情感交流、情感升华、情感演绎的殿堂,只有教师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资源,巧妙地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设一部情感的阶梯,让雏鹰扶梯而上,脱梯凌空,展翅飞翔,尽情地翱翔在智慧与情感的天堂,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充满耐人寻味的情韵。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贵州省惠水二小 刘发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2、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象。3、在......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是最具灵性与知性的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学科;语文以其独特的工具性和审美意趣,应该是一门最具诗情画意的学科。然而,在考试的压力下,无论是学生的“......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摘要】 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