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性质和范围_格言和谚语的区别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6:06: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谚语的性质和范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格言和谚语的区别”。

谚语的性质和范围

来源:http://yamapjindepp.blog.163.com/blog/static/***1755787/ 1.谚语的性质

在第二章讲“语的分类”时,我们曾经指出:谚语属于表述语,它的特点是具有知识性,既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我们又指出,以“二二相承”为标志的成语,有一部分也属于表述语。由此,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个定义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明确谚语属于“语”的范畴,这样就可以与于非语汇单位区别开来; 第二,明确谚语属于表述语,这样就使是谚语不仅与歇后语(引述语)区别开来,而 且与惯用语(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区别开来;

第三,明确谚语属于非“二二相承”的表述性,这样就使谚语与表述性成语(“二二相

承”的表述语)区别开来。

谚语是汉语里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先秦典籍中,就引用了不少谚语,其中引用最多是《春秋左传》,多标以“谚”或“言”。如:

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隐公十一年》)..............意思是:成周的俗语说:“山上有木材,工匠就会量材使用;宾客有礼貌,主人就会优先招

待。

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僖公七年》)

意思是:孔叔对郑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心里如果不坚强,为什么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坚强,又不能软弱,因此可能导致灭亡。”

(赵孟)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逺?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刘子归,以语王曰:“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昭公元年》).......意思是:(赵孟)回答说:“我老头子惟恐犯下罪过错误,哪里能考虑到长远的事情?,我们这些人吃饭混日子,早晨不想到晚上,哪里能作长远考虑呢?”刘子回去,把情况告诉周天子,说:“俗话所说„老了会聪明些,可是糊涂却来到了‟,这说的就是赵孟吧!”

“谚”这个名称在先秦时代已通行。但古人所说的“谚”,大致相当于“俗语”,比谚语的范围要宽一些。

大家知道,原始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劳动的一些建议,从而产生了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人们为了谋求更好地生存,谋求社会的发展,有必要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传播给社会,留传给后代,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只好采用口耳相传的办法。谚语作为一种简练的语言形式,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谚语,正如清代学者杜文澜所说的:“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见《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页)后来有了文字,劳动人民由于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被剥夺了掌握文字的权利,仍然习惯于用谚语来传授知识。

最初的谚语,主要是传授生产劳动知识以及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天象气候变化和草木鸟兽等自然界的知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些诗句带有一定的谚语性质。如: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鄘风·定之方中》)........意思是:早上西方出现虹,很快就会有雨。

我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因此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特别发达。如: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齐国有句俗话:“即使智慧谋略高超,也不如趁有利形势;即使农具再好,也不如等待适宜的农时。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专讲农业生产的古籍,更是记录了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如:

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故谚曰:“子 .欲富,黄金覆。”谓秋锄麦曳柴壅麦根也。(《氾胜之书》).....意思是:麦子在生长期出现枯黄色,是因为太稠的原因。稠了就锄稀它。秋天锄麦时要用棘柴培植住麦根。所以俗语说:“您想富,就用柴禾覆盖麦苗。”这说的是秋天锄麦时用柴禾培在麦根上。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殖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齐民要术·自序》)

意思是:樊重打算编制工具,就先种植梓漆树,当时的人嘲笑他。然而几年过去了,梓漆树发挥了作用。当初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工具。这说明种植是不能停止的啊。俗语说:“作一年的打算最好种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种树。”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事吧。

随着工业、商业的发展,也就出现了有关工商业的谚语。《史记·货殖传》和《汉书·货殖传序》都引用了谚语“用(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意思是:穷人要想富,男.............人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说明从事工商业,特别是商业,已成为当时的致富之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生活逐渐复杂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于是,传授反映阶级斗争方面知识的谚语也就逐渐产生和丰富起来,并常为人们所引用。古代史书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如:

虞叔(虞公的弟弟)有玉,虞公求旃(“之焉“的合音)。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左传·桓公十年》)........意思是:虞公的弟弟虞叔藏有美玉,虞公向他索取,他没有进献。不久后悔说:“周代有这样的俗语:„老百姓本来没有罪,怀藏着璧玉就成了罪。‟我哪里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去买来祸患?”

这表明早在周王朝统治时期,汉语里就有传授阶级斗争知识的谚语了。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历代出现了像“忠臣不事二君”、“君叫臣死,不敢不死”、“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等宣扬为封建帝王效忠的谚语。

谚语产生之后,便传闻于世,表现力强的往往世代相传,特别是那些被吸收到书面语言里来的,生命力更强。像现在还在流行的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后世沿用不绝,这和它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生命力是分不开的。

谚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总的来看包括经验和认识两部分内容。有的谚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多符合客观规律。如:“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蚂蚁垒窝要下雨”、“牛食如浇,羊食如烧”(指植物被牛吃了以后,像被水浇灌过一样,反而长得更加茂盛,被羊吃了以后,像被火烧过一样,再也长不出来)。有的谚语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一种判断,如“众人是圣人”、“同行是冤家”、“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也可以是一种比较或选择,如“巧言不如直道”、“能说不如能行”、“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有的是赞扬和歌颂,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七十二行,庄稼为王”;有的揭露或嘲讽,如“三个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财主门前孝子多”等等。当然,认识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离不开人的实践,但是,也有一些谚语所反映的认识是和实践相脱离的,如“人算不如天算”、“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等,还有一些是封建礼教强加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郎”等。

从语言事实来看:知识性是谚语的生命所在。结合谚语的外在结构特征,我们认为谚语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非“二二相承”的表述性语汇单位。

自然辨证法内容性质范围

一、自然辨证法内容性质范围:1、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2、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3、从辩......

哪些物质有漂白性质?漂白原理和范围又是什么?

漂白性实质分别属于以下三类:一、与有机色素结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二、氧化性漂白:漂白剂具有氧化性,将有机色素氧化成稳定的无色物质。三、吸附性漂白: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

哪些物质有漂白性质?漂白原理和范围又是什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哪些物质有漂白性质?漂白原理和范围又是什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歇后语和谚语

小学生歇后语大全1、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2、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3、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4、歪嘴讲故事--斜(邪)说5、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6、小和尚念经-----......

成语和谚语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怨声载道载:充满;道:......

下载谚语的性质和范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谚语的性质和范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