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原始的农耕生活部编”。
《原始的农耕生活》多媒体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 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二、新课
1、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神农播种五谷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2、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3、阅读教材,思考河姆渡种植水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4、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5、请同学们看第7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
6、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饮水比以前更方便、而且卫生了。
7、请大家看教材中“干栏式房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这样盖造?有什么好处?
生: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8、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生: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制造:彩陶,刻画符号;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10、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对比“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故在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家畜饲养等方面也有区别。
11、请大家自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随葬品多少不同?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生: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三、课堂小结(见课件)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始农......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
原始的农耕生活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
一、选择题1、民以食为天。由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粟、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水稻、小麦2、黄河和长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能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互动探究,适时导练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产、示意图、小黑板等)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