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析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摘 要: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文学源头《诗经》中,爱情诗多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朦胧之美、纯洁和缠绵之美、爱慕和追求之美、欢娱之美等几方面来揭示水意象在《诗经·国风》爱情题材诗歌中的意涵。
关键词:诗经 国风 爱情 水意象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是诗与水完美结合的源头。在《国风》里我们看到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都与水有关,它们或以水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气氤氲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就带领我们进入了迷离的水世界,诚如严云受先生所说的:“它不是一般的事物表象,而是饱含着情感的想象中孕育而形成的,含蕴着主体情意的象。”[1]水意象浓缩了先民们至后世整个人类的生命感受和心理体验,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缠绵悱恻的爱情里,水作为一种意象包含着浓郁的审美意蕴。《诗经·国风》中有大量的水描写,写到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在这么多的诗篇中,水或者作为一种情感符号,或者作为环境背景而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农耕社会的生活风貌,更是对先民的淳朴民风和艺术审美的直接体现。在《诗经·国风》里,常常以水的特征来突出爱情的特征,以水的灵动、优美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缠绵之美;以水的悠长、深广、波动来象征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思慕和表现他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欢愉之美。而《国风》中的水意象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水”的意象作为抒情的自然载体,在女性的歌声中被不自觉地用以寄托各种情感。“水”与女性在《诗经》中共存共现,“水”所形成的意象无疑与女性的认识相重叠,青春的失落,时光的流逝,以及纯洁、温顺、清丽、柔美等,“水”承载着多重美学内涵,充分显示了女性在情爱中的耀眼风采和无穷魅力,逐渐成为后世情爱中越来越重要的母题之一。
1、水象征着爱情的朦胧之美
男女情爱一向是文学领域里不朽的创作主题之一,从爱情经验中所散发出的浪漫色彩,也一向最为幻变多样,暗恋、苦恋、热恋、迷恋、失恋等等,吸纳了人生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但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中,却展现了青年人对更为广阔更为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的心理。《周南·汉广》中写道: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泰戈尔有诗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汉广》中的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距离所产生的朦胧美。男子连用四个比喻,慨叹对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淼茫茫的江汉之水。诗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开了这个痴心人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又写道:“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株其马。”这个男子追求女子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割取荆条时浮想联翩:如果那个女子要出嫁,他会为她喂饱马儿,并无妒忌愤恨的自私之心。表现同样主题的还有《秦风·蒹葭》,这是一首非常优美、情深意长的恋歌。抒发了恋爱过程中一个痴情人,对远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失望、惆怅的心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写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徊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全诗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于一体,虽然没有具体的人物交待和执着纯真的热烈表白,但是通过抒情,把一个痴情男子想念和追寻自己远方情侣时的那种惆怅情景及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委婉感人。在一个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晨,诗人踏霜而来,伫立在河边,此时此景暗衬出主人公的心情。但是,眼前所见,只是一片秋景寂寂,秋水漫漫,而自己所爱的人又在何处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自己牵肠挂肚,朝思暮想的意中人,远隔秋水,遥遥不得相会。清人马瑞辰说:“在水一方,诗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则远而难至,顺而求之则近而易见,非以在水一方为喻远也。”[2]于是诗人感情起伏,不能自己,而产生了去追寻她的念头,沿着河边逆流而上,但是路远水阔,道路多险,难以到达,如果说顺着河边往下游去,好象自己要追寻的人儿,就在水中的小岛一样。这个男子独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最后在寻来觅去中,他忽然觉得自己所爱的人宛似就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只是人影迷离,似真似假,可望而不可即,无法到达她的眼前。这显然是写的一种痴迷心境,但却深刻地刻划出了这个男子对他所爱的恋人的强烈感情。这首诗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上,既富有层次,又富有变化,层层推进。景物有变化,时间有推移,情节有发展,感情有深化。反复吟唱,蕴含无限深情。而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神韵飘逸的朦胧美,具有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茫茫霜露和苍苍蒹葭,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迷离扑朔,凄清感伤的朦胧意境。在那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蒹葭白鹭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然为止唏嘘不已,相爱而不能相见的凄婉之情跃然纸上,古往今来,不知曾影响过多少诗人,打动过多少读者,感染过多少后人。而这就是《诗经》所体现的朦胧美的魅力——见证爱情的迷离与扑朔。也许有人会说“距离产生美”,但不管是《周南·汉广》还是《秦风·蒹葭》,或者是《诗经》中其他表现了朦胧之美的诗歌,都为我们展现了爱情的若隐若现、凄美婉转的美。
2、水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缠绵之美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水常常用来象征纯洁美好的爱情,比如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还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等,后世诗歌以水比喻缠绵的爱情不得不说是受到《诗经》婚恋诗的影响。以《卫风·氓》前两章为例,这首诗前两章写的是青年男女在还没有结婚之前他们纯洁与缠绵的爱情。
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两章用赋的方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乃至结婚的过程。当年在一个集市上,他面带敦厚的来求婚,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小花招,表面上是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是找“我”商量婚事来的,可是来的匆忙,连媒人都没找好,“我”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约好秋天再结良缘。此时的“我”是多么的缠绵痴情啊!自此以后,“我”就深深的陷入了相思之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充分表现出“我”的纯真与热情,而“以我贿迁”则表现出了“我”的善良与淳朴。这时,爱情达到高潮,欢乐达到顶峰,热恋时有着太多的美好与憧憬,也有着太多的甜蜜与欢乐,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女主人公的深情意笃,她的爱得坦荡,爱得热烈。正是因为她有着这份热烈的爱,所以她不顾一切的嫁给了氓,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纯洁而缠绵的爱。
我们再来看《邶风·谷风》,这是一首与《卫风·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歌,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但在她们被弃之前,她们都经历了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恋。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匐匍救之。
这是《邶风·谷风》的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婚后在夫家的生活。如果是水深,我就用船、用筏横渡;如果是水浅,我就游水过去。家里有什么,缺什么,我努力进行搜求。凡是亲临有了灾难,我就尽力加以救助。虽然这一章没有明确说他们的婚姻生活,但是我们从女主人公的回忆中知道,她努力地处理好家中的一切事情,和亲睦邻,也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诗歌中的男主人公,并且愿意为他做任何的事情。而让她有动力去做那些事的,我们可以大胆的说依然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着对爱情的一种纯洁、缠绵的追求。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能听得到青年男女的欢声笑语,能看到那温馨动人的画面,这里的水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具有了意象的性质,有了隐喻象征的功用,象征着爱情的温柔缠绵、纯洁美好和天长地久。有此类的喻意的水意象同样出现在其他的婚恋诗中,比如《关雎》《蒹葭》等这些人人熟知的经典篇目,同样是以水比兴譬喻,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与缠绵。
3、水象征着思念和企慕之美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起情者,依微以擬议,坏壁以托讽。兴之托喻,婉而成章。”这在《诗经》三百篇之首《关雎》中就已充分体现了。《周南·关雎》是反映大胆追求爱情的诗篇。它描绘了一位男子对在河边采荇菜的“窈窕淑女”的爱慕与追求,以及想象与那位美丽少女结为伴侣的欢乐情景。全诗共分五章。前三章表现一个青年男子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男主人公在大自然蓬勃生机的感召下,在河边对采荇菜的姑娘一见钟情,既而陷入情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而,炽热的爱情并不总是得到温暖的回报,诗的后二章表现了男主人公由热恋到失意,以及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由于他没有得到美丽少女的爱情,以至长夜无眠,“辗转反侧。”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里,而是在心灵的深处编织着美好的梦想,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把她娶过来,共同过着“琴瑟有之,钟鼓乐之”般的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种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是对爱情十分淳朴、热烈、率真、大胆追求的表露。此诗感情真挚,基调健康,孔子称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国风》中很多爱情诗表达了这种思念和企盼,比如《匏有苦叶》: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在济水岸边思念未婚夫的诗,滔滔济水,雌山鸡鸣,引起了女子对未婚夫的思念之情,于是在心底召唤着情人的到来,那济水还没有淹过车轴啊,要渡过河来不会有危险吧,你怎么还不出来呢 ?心绪与水波一起荡漾起伏,飘忽不定;济水盈满,女子的心里也充盈着思念焦急怅惘甜蜜等复杂的情感,这里以水喻情,写出了爱慕之深,思念之切。同样的例子可见与《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中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上古时代民风淳朴,人的性情真率天然,所以会有这类直白地表达女子的心意,争取爱情自由的作品,这首诗里揭示出的这位女子个性鲜明,对爱人的情感坚定不移,甚至发誓至死不渝。“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泛彼柏舟,在彼中侧。”诗开篇以“舟横水中”的意象起兴,“泛彼即快速不停地漂浮貌”[3],船在水面快速的漂浮,可见水波荡漾,水流湍急,恰如女子此刻起伏的心情,她因思念爱慕恋人而心潮澎湃,更因反抗父母的阻挠而激愤不已,接着写那个“彼两髦,实维我仪”的垂着鬓发的青年才是自己选择的配偶,勇敢地宣称:“之死矢靡它”,至死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反映出她敢于向礼教抗争的精神,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迫切愿望。坚定的话语表明意志的决绝,语气的强硬反映情绪的亢奋,语言率真,情致动人。梁启超先生比较此篇与《邶风·柏舟》时说:“《邶风·柏舟》用的是‘回荡的表情法’,而此诗所用的是‘奔迸的表情法’,“用极其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的感情尽量表出”[4],而这种“奔迸”的意味,我们在诗的开篇两句通过水与舟的复合意象起兴时就已经有所体会,这恰恰是水意象代表思念企慕含义的一种表现,这里的思慕更炽烈、更决绝。
4、水象征着欢娱之美
在古代,有仲春之月、大会男女的风俗。这时节玄鸟(燕)北至,巢人堂宇而孵乳,是男女婚娶的吉象,因而在这个时间内,男女在水边欢会、求偶、恋爱、议婚,并同时祭祀高媒,以乞求爱情和幸福,当然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据说,秦汉以后是在三月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之日举行,魏晋以后才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这里有携手春游的欢愉和快乐,也有面向涨满的河水对情人的期盼和呼唤。
有一首《郑风・溱洧》这样写道: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 相谑,赠之以勺药。
该诗描绘了郑国的民俗风情。阳春三月,青年男女就会在溱河、洧河岸旁郊游,趁此机会表达爱情。诗中描写了这样一幅情景:春风拂面,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盛开,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洧两河旁边,有一对青年男女相邀同游,嬉戏调笑,并相互赠送芍药。真是春意无限,情深意长。这首诗宛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下面我们接着看《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弥济盈,有雉鸣。济盈不濡轨鸣求其牡。
《诗经》中《郑风・溱洧》生动地反映了郑国男女在溱水、洧水之滨相互欢会的习俗,本诗的作者和她的情人不一样也可能在济水边欢会过吗?眼下她独自徘徊在水边,耳闻目睹,抚今追昔,不是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种种情思和联想吗?深秋来临,匏儿成熟了,济水渡口的水位也上涨了。作者看到这种情况,可谓触景生情,于是就自然地想起自己的情人来。或许他们曾在这里欢会过,共同留连山水,谈情说爱;或许他们常常在此幽会,一起山盟海誓,私订终身。每次,她的情人都是从渡口那里渡水过来的。现在,虽然河水上涨了,但是匏儿也成熟了,还是可以前来的呀!
如果说第一章还仅仅写的是看到“匏有苦叶”后的联想,那么第二、三、四章就具体写她真的来到河边详细的观察或等待了。综观全诗,我们可以领略和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爱情内容。这位姑娘,在深秋季节,由于看到“匏有苦叶”,马上联想到“济有深涉”。由“济深”和“匏枯”,又马上联想到渡水的方式:“深则厉,浅则揭。”一天早上,天刚刚亮,她就来到济水渡口的旁边,观察着水势,辨析着雉鸣,冉冉初升的朝阳,群群呜叫的飞雁,使她情思澎湃,愁绪满怀。原来她是在等待情人的到来,如饥似渴地希望未婚夫早日把她迎娶啊!我们再来看《椰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平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青年聚会在桑林之社,尔后到淇水祓楔的情诗。青年男子们有时采唐,有时采麦,有时采葑。男子们采摘的地方亦有变化,时而“沫之乡矣”,时而“沫之北矣”,时而“沫之东矣”。其实,这里的采摘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他们都另有所图,另有所盼。因为他们都有“孟姜”、“孟弋”、“孟庸”在桑林之社中等候他们。无论是到桑社中去密谈,还是转移到上宫去幽会,淇水都是他们的送别之所。在这首诗里,淇水的渡口、沫水之东和沫水之北,一起构成了这群青年男女们恋爱的背景与见证。
饶有兴味的是,《邶风,谷风》、《卫风・氓》两首诗都是无辜弃妇控诉丈夫抛弃自己、感叹自己人生命运遭遇不幸的篇章。前者第六章中有“有洗有溃,既诒我肄”的句子,后者第四章里则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诗句。这些句子都是对新婚前后欢娱聚会、互赠信物的甜蜜回忆。当其时也,这种欢聚愉悦、赠予信物的场景,也全都是发生在春水泛泛、波光盈盈的淇水漯河之畔的。
此外,《诗经·国风》中的水还蕴含着其他的意蕴。如《淇澳》以淇澳之竹象征意中人的风雅;《考槃》以涧之考槃喻硕人的聪明开朗;以《庸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喻人心之衷也;以《卫风·氓》中则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喻歌者被弃的苦海无边等等,水之审美意蕴,层出不穷。水意象所凝聚的苍茫沉重的伤感及表现出的稍纵即逝和不可复归,则体现了水意象与本文相反的意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在《诗经》中凡是出现了“水”意象以及与“水”相关的意象时,诗歌中的“水”逐渐脱离了其本身的含义。在多数情况下已经不被作为其本身含义而存在,而是被借助于因为水的某一特征或是与水本身相关事务的特征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水”意象也因为它的种种特征被运用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情,而以表现女子的情感居多。着说明,“水”在先民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已经不知不觉被用于女子身上,成为体现女性情感的重要意象。
由上种种可知,“水”在《诗经·国风》中作为审美意象,为诗歌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从上古《诗经》一直到唐诗宋词及后代诗词,水的原型性象征更直接频繁地出现于中国古典审美意象之中。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白居易《莫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几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徐幹《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思等流水,终日不息。”上述种种“取象寄寓,佥同《汉广》、《蒹葭》,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5]可见,水之意象,已积淀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屡屡呈现,脉脉不绝,形成独特的水文化。
参考文献:
[1]《诗歌意象的魅力》,严云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毛诗传笺通释》,马瑞晨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3]《诗经注析》程俊英、蒋建元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261页 [4]《诗经注析》程俊英、蒋建元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122页 [5]《管锥编》钱钟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124页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摘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婚姻诗,在这些诗歌中水意象大量存在。《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中与水有关的诗歌就有......
《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研究【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水”是一种富有十足韵味的文化意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爱情诗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文学生......
分析《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爱情诗中有许多以水作为艺术观照的实例,其中与水有关的爱情诗有三十几篇。一、水意象的类别(一)按审......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水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水意象的内涵不断地被深化,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厚,《诗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的结晶,从对《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