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史人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民俗史”。
如果把1918年北大歌谣征集运动视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开端,那么刘半农、沈尹默和蔡元培是三位最重要的人物,因为正是刘半农的首先提议,得到沈尹默的响应,最后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使这场运动开展起来的当然最能代表这批人特点的是胡适。他本身是学哲学的,后来因为倡导文学革命而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但正是因为他鼓吹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使他与民间文艺研究联系了起来,撰写了《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与《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等著名文章。他强调说,“我以为歌谣的收集和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
作为一种比较主要的业余爱好,周作人不仅介绍了日本和西方的许多重要的民俗学思想(如柳田国男的乡土研究作品,再如他介绍江绍原编译的《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等),不仅较早地倡导了儿歌、童话的征集,还写作了大量民俗学内容的短文(见《歌谣》周刊、《语丝》等刊物)。更重要的是,他还对民俗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较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周作人确实没有在民俗学领域做出专深的研究,但在当时的国内,他对于国际民俗学发展的了解,可以说是较早和较清楚全面的。加上他的作品的读者群较大,所以在使民俗学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和认识方面,他的确具有不可抹杀的贡献。
与周作人同时对民俗学早期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常惠和顾颉刚。常惠是学法文出身,但曾是编辑《歌谣》周刊的中坚力量,所以在1936年曾被胡适戏称为“研究歌谣的„老祖宗‟,:顾颉刚首先,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为研究民众而大声疾呼、身体力行,从北大到中大,积极创办刊物,出版丛书,率先进行田野调查;其次,他对孟姜女故事演变的研究,对妙峰山的研究
除此之外,从文学角度切入民俗学的还有茅盾、赵景深等人。郑振铎虽也主要从文学方面做出贡献,但他的《汤祷篇》等却与顾颉刚的意图类似,是“应用民俗学、人类学的方法,为中国古史学另辟一门户”
最后需要我们投放目光的一类人——钟敬文、娄子匡、张清水等等——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延续功劳最著,因为他们从一开始踏上民俗学研究之路,就再没有退缩,始终心无旁鹜、执着坚定地在民俗学园地中耕耘。
释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
1、百家讲坛 陶瓷的收藏与辨伪 鉴别2、茶马古道 田壮壮3、中国民俗 无米乐4、赫哲族 鱼皮衣服5、电影 自梳女 南海十三郎 桃姐6、边疆行 沧源之旅78集 CCTV4 远方的家奇台县......
中国民俗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假日与节日,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行。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已经国务院第198......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中国民俗节日,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民俗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