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与父母比同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学生与父母论文”。
我与父母比童年
——优越的生活带给我们什么?
王韧冰
管理系 旅游管理 09本科(1)班 17号
摘要:三十年前,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现在一样正处于生命中的花季,一样是最美丽的年华,一样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光。可是,我们又有着全然不同的生活轨迹。现在的我们,呆在象牙塔里,接受着高等教育,与同学们谈天说地,谈论的是明星、说的是游戏;而他们,那时却在田地里干着农活,想着的是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城市。我们“欲赋新词强说愁”,他们却是身在“愁”中不识“愁”。
关键字:大学生 父母 童年 生活 条件
我们小组选择的论文题目为我与父母比同年,我们制作了问卷调查,对现在我们的同龄人与父母年轻时生活的条件、生活方式以及两代人对社会、职业、梦想的想法方面进行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报告。同时我们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对象是同龄人以及父母,各自述说童年时曾经玩过的游戏和经历过难忘的事,对比生活条件上的差异以及那时候的自己,对未来的生活、职业和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以及理想,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以及访谈之后的资料整理,我们总结出当时生活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时代的步伐,不同的童年既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两个时代所追求的物质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接受新事物的角度不同,造成了童年时两代人在想法和看法上的差异。
对于与共和国同年龄的那代人而言,当时是建国初期,物资比较缺乏,人们刚刚从战乱中解脱出来,日子虽然太平.但生活艰苦, 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更不用提贫困的大家庭。那时候童年的游戏不外乎女生是跳橡皮筋,跳房子,扔沙袋;而男生,一般都是抽陀螺,滚铁环,当然也有些调皮的男孩子,会拿着弹皮弓去逗鸟玩,或者爬上树偷摘邻居家的柿子。那时父母的工资都不高,十几,二十块,当然,那个年代的消费的水平也非常低,一根冰棍才五分钱。他们总是攥着那一毛两毛钱,等在路口,直到看着卖冰棍的人推着自行车过来,然后一拥而上,就连那个木头棒子也能含在嘴里游戏上半天。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玩一些现在看起来非常幼稚的游戏,例如老鹰抓小鸡;捉迷藏;老狼老狼,不许动,还总是玩的兴致盎然,哪怕天黑了,都还赖在弄堂里不愿意离开,笑声可以传遍大街小巷。有时候,呆在家里总是会看一些小人书,像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金庸大侠的武侠书也成了同学们上课时争相抢夺的对象。
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影响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小霸王游戏机了,虽然不能说是人手一机,但总是三五成群的拥挤在一起,互相联机,看着电视机屏幕上的一个个小人,目不转睛,没有游戏机的人,也总也在旁边指指点点,恨不得亲自上场与机器厮杀一场,那是多是超级玛丽,魂斗罗等到现在都堪称经典的单机游戏。除此之外,还有积木、魔方,男生的话有模型飞机、模型坦克车、模型手枪,家里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的,遥控赛车也是缺不了的。女生多是芭比娃娃,不厌其烦地给那个身材、模样堪称完美的塑料娃娃梳头发、换衣服。不过,那时中国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多是只有一个孩子,家庭与家庭之间,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互相串门子,送这送那,而是各个“独善其身”。孤单的女孩子们总是把娃娃并列放好,自己做医生,做老师,做妈妈,自得其乐。那时的我们,除了游戏,还有几乎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的动画片和言情剧。《灌篮高手》自然是男生的最爱;《我为歌狂》、《大闹天宫》、《黑猫警长》、《葫芦娃》„„太多太多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矢》、《聪明一休》、《花仙子》、《神奇宝贝》、《龙珠》„„陪伴了我们许许多多年,就算是到现在,一旦提起,也依旧能够引起一片共鸣之声。那时其实脑海中还没有爱情的概念,《还珠格格》、《流行花园》却不期然地撞入了我们的视线,一时间,万人空巷,杉菜的性格不得不说影响了一代女生性格的养成。那是陪伴我们每天入睡的是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灰姑娘》、《睡美人》、《豌豆公主》,不期然地,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了公主的种子。
00后的孩子,显然已经不能够理解我们那个时候的痴迷,什么小霸王游戏机,CD机早就是老古董的东西,那时候开始逐渐流行Game boy,97格斗,《口袋精灵》,《幽游白书》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日本动漫充斥了他们的生活,“强奸”了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我们向来奉为一代经典之作的《西游记》和《新白娘子传奇》,在他们看来完全不能够和台湾偶像剧相提并论。在我们还分不出飞轮海中谁是汪大东,谁是炎亚纶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会用稚嫩的嗓音,对他们大叫:“飞轮海,飞轮海,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难道可以说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熟了吗?究竟是什么在潜移默化着影响他们,究竟是人还是这个时代催熟了他们?
《蜡笔小新》和《麦兜响当当》这一系列低级趣味的儿童电影却让他们趋之若鹜,美其名曰:为生活添加笑料。在大笑的同时,可曾想过,这种动画片是真的好笑吗?通过言语上的病句和思路不清楚的对话,博君一笑,究竟是谁更能让谁嘲笑?时代在进步,他们身边能够影响他们的东西却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难道我们能够说我们在进步吗?和父母的童年相比,我们的近视加深了,我们的敏捷度,运动神经都在减弱。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人与人的结合所诞生的后代应该是优点的相融合,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好,可是,事实证明,我们并没有在进步,甚至在倒退,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结果?我们又考虑过吗?
对于职业,他们没有奢望,甚至没什么想法,因为那时的工作都是由政府统一分配,只要长大了有活干,有工资拿,就算不需要好好学习,也可以养活家人这就足够了,所以那时候的他们与伙伴们玩儿游戏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更不用担心,什么时候父母就会跑过来揪耳朵,要回去好好学习,最多也就是天黑了,被喊回家吃饭。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甚至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哪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不希望他们长大后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开始出现学前教育,各种各样的英语、奥数班应运而生。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就学一些技能,钢琴、芭蕾、书法、绘画,也不管我们究竟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一个一个班级去报名,周六周日,我们就坐在他们的自行车后面去赶一个又一个的场子。那时我们的童年基本不能被称作是童年,我们的生活中鲜有娱乐,没有五彩的花朵和绿色的青草,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冰冷的教室和考场。在我们还不懂得对我们的未来有任何的思考的时候,父母已经替我们规划好了未来的一切,哪个小学,哪个中学,将来要进入那个高等学府进行深造,有哪些工作将来比较吃香,工资比较多,我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现在孩子的父母多是70后,他们经历过小时候悲惨不得自主的童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所以,大部分的年轻父母不会再逼迫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是逐渐开始发掘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孩子们也逐渐开始有了童年。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群顽固不化的父母依旧会让孩子从小学习英语,新世纪,牛津„„仍是层出不穷。
现在再来对比一下三代人的生活条件,父母在幼年的时候自行车 ,缝纫机,手表,录音机,“三转一响”才刚刚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父母在外工作,家中的老大要料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照顾弟弟妹妹,烧饭洗衣服什么都要做,她觉得大人在外工作很辛苦,所以总想着多帮大人分担掉一点事情,好让他们多休息休息;一根3分钱的油条家里的孩子都要分着吃,小孩都喜欢抢着咬油条的第一口,家里要是烧了肉就会很很开心,但是舍不得吃完,就用肉汁拌米饭吃也觉得很满足,最盼望家里有客人来玩,这样家里的菜就会特别好;
7、80年代是计划经济,买东西都要凭票,油票粮票做衣服还要布票,要是家里有人生病了想买些猪心之类的补补,除了要肉票还需要医院的证明;当时一家五口人挤在3、40平方米的亭子间内,床被搭出上下两层,一家人都睡在上面;出行都是基本靠走路,公交车舍不得乘,出行基本靠自行车,当时最想要一块手表。那是家里十分有钱的家庭才会有电视机,最初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到后来才慢慢普及的。而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而言“三转一响”的时代早已经成为了老古董,充斥着我们生活的东西已经变成了,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 视机,电脑......原本全部需要“手动操作”的家务劳动,全部都由机器代劳,消遣用的收音机,大广播早就变成了手机与电脑。,家里的家电不断跟新换代,私家车也越来越普及。伙食跟父母小时候也有着天壤之别,基本什么都可以买到来吃,如今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反而那些粗粮这类的我们父母小时候天天吃的食物成了如今的健康食品变得十分走俏。
再来看看00后的孩子们,电视机什么的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型的家庭影院几乎是每家必备,小小的孩子,已经老成的拿着诺基亚的手机打电话通知父母来接他们回家。现在的孩子,有部分已经可以被称为是“富二代”,他们在父母的宠爱下,过着宛如小王子、小公主一般的生活。在吃的方面,更是不用多考虑,一出门就是KFC,麦当劳,导致现在小孩的肥胖率直线上升,小胖墩,四眼妹已经变成了现在小孩的趋势。也越来越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父母童年时的愿望总是十分的现实,希望能有手表,能够学骑自行车,能够每天都有肉吃。看似简单,非常容易就能够实现的愿望,虽与他们而言已经十分的奢侈。
而对于我们而言,从小就在童话世界中长大,幼时的我们还相信着世界上有圣诞老人,有可爱的精灵,有“公主与王子在城堡中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的理想充满着稚气,想要当一名科学家,想成为举世瞩目的歌唱家......虽说是可爱到好笑的理想,却是出于我们最真实的心理,想要到当一名宇航员,是因为想去月亮上看嫦娥,想要成为一名售票员,是因为喜欢口袋里揣着钱,乘着车,到处观光......我们的梦想为何差异会这么大,同我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分不开的。
从访谈记录以及分析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生活的时代,宏观以及微观的生活环境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建国初期,“大锅饭”“批斗资本主义与地主”充斥着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还没有走入正轨,又陷入了另一场属于整个社会的大混乱,当时的人们只求物质上的满足,对于生活的要求以及生活的享受还远没有排上日程。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富强,我们童年时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精神享受方面前进。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精神与物质双重满足,社会在进步,生活质量在提高,科技、经济在发展,导致现在的孩子对于生活条件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生活的改变,使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懂得享受,也越来越不懂得节约和勤奋等优秀的品格,只知道自己一味的接受别人的好,不懂得与他人分享,不懂得何为感恩,这究竟是社会在进步,还是人类在退化?是太美好的生活,使得现在的孩子都变得懒惰和自私了吗?
我们不该一味地去强调外界环境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谁教会了纯真的孩子只懂得享受?是谁将他们溺爱成无法无天的“小皇帝”?
未来的社会究竟还能否继续进步?难道品格和道德的负增长,才是我们乐见的吗?和父母的童年相比,也许我们该反思的不仅仅是这些。
参考文献:
全新的青年时代大有先秦和盛唐的气象,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各行各业“英雄”辈出的时代,何谓“英雄”——创造者。如果说前六十年是新中国“旧英雄”时代的话,后六十年就一定是要涌现成千上万“英雄”的新英雄时代。真“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你我的身边。作为有志青年的我们完全有可能拿出像样的思维体系成为真正的“英雄”。我们必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我们将携手承继中华之精髓,重构文明中国,引导世界青年之魂而开创无限可能的未来!
记得有人说过,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密码,那就是不走极端以及和谐、独立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这是中华文明能够承载领导而建设大同世界之使命的原因所在,也是《青年时代》的核心思维所在。极者衰之始也,亢龙而有悔也,合于道者将与日月同辉。现代科技陷理性之极端,而当今宗教文化已落后于时代不能担负如此重任。环顾海内,舍我其谁!大哉,中华文明!壮哉,青年时代!这是一个中国之梦的时代,能够成为每一个“英雄”自由发展的天堂,每一个天才怪才都会得到宽容与关爱。有特别的优点(个性)并不可怕,关键要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来使用我们的个性才能。当今“功利社会”的形成,一方面促进了竞争和择优,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对少数人和弱势群体的剥夺。如果说保护好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容忍不入俗流的特质与人才将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社会的进步,就是要发掘出真正的人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英雄”。而“英雄”的本质则是紧密包含于人的本质——“大脑”的思维与智慧之中,所谓纲举而目张,本固则兴邦。我们只有努力提升我们作为“人的本质”之思维层次,才可真正从本质上提升自己和国家的实力,并由此开启东方超越西方的战略之门,这才是青年时代的根本。“青年时代”,将与你同在。
公元2009年10月1日 文/伏鹰 天痕 龙禹墨 逍遥子《青年时代》
《诗歌:父辈的童年 》
父辈的童年是贴在铁锅里的玉米饼子 白菜叶子土豆条子
熬得清汤寡水没有一点油星的 一日三餐 童年眼巴巴看着 稻子和麦子打出的粮食 在粮证上存着 可怜兮兮地盼着那寒冷 但却热火朝天的大年 2 父辈的童年是有线的高音喇叭 挂在头上天天喊着 其实童年不如一张全国粮票 让你有机会走到馒头和烧饼面前 用目光翻捡着个头最大的那一个 狼吞虎咽 三分钱一只的冰棍 躺在那个老奶奶的木箱里 成了童年长长夏季里丁丁的乞盼 曲劲向天歌的鹅 童年把你的蛋
在一次次下咽的唾液里等待淹咸 3 水桶站起来比我粗壮 但它却在我的肩上 挑大了我的童年
那个老去的井台被历史掩埋 但是它活在我的记忆中 像闭不上的眼睛 5 童年是穿着一双穿了三冬的 棉鞋套着毡袜 上课还冻得直跺脚
放学回家冻的一路直哭的童年 6 祖孙三代睡在一铺炕上的童年 没有新闻没有电视连续剧 黑暗中瞪着失眠的眼睛 却得把耳朵闭上 7 嫩豆芽的童年 蹲在遥远年代的墙角里 呜咽成一朵停电后跳跃的烛火 一朵渐渐安静下去的睡莲 梦着
酸酸甜甜的童年
儿子在土壤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臧克家《三代人》
我与父母比童年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
童年恋曲那年,嫩嫩的脸恋曲,又回童年爬高山,钻草堆,晃着蜻蜓网,还要下河去摸鱼 爬过院墙,带上钓竿,河边我休息手里黄瓜不洗还想,再摘下菜园里的西红柿,贪婪的吸一口 嫩嫩的小手,大大的......
童年趣事“摇啊摇,摇啊摇,摇到我的外婆桥。”童年的趣事就如匆匆流去的湖水一般,一去而不复返。今天,我就要架着童年的小船去寻找童年的记忆——一把破旧的锁。那个下午,我们刚放......
童年恋曲那年,嫩嫩的脸恋曲,又回童年爬高山,钻草堆,晃着蜻蜓网,还要下河去摸鱼 爬过院墙,带上钓竿,河边我休息手里黄瓜不洗还想,再摘下菜园里的西红柿,贪婪的吸一口 嫩嫩的小手,大大的......
我与课内比教学论文 通过这一段时间课内比教学活动,我深深感触到“课内比教学”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教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听课的每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