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渊源历史_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5:17: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常州渊源历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文脉被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支离破碎

月华如水,夜色阑珊。今晚的月色真美。

这个时候,正好在读张戬炜的《旧时月色》,一看书的名字,就生出几跟欢喜。在常州住了数十年的我,自认对常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常州的风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变成历史,进了档案馆,进了人们那封存的记忆,对我而言,那只是人们偶尔口头上谈及的断片,对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没有感性认识的我,想要捕捉那一点点残存的常州文脉,怕是力不从心的。

近年来,本地报纸上多了对老常州的记忆,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现在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前。不过,那多是个人的感怀,而能一气呵成,同时又娓娓道来叙述旧常州府的往事,这样的文章和书,还是很少。那些或者已经在史书里,或者尚在那些老人们的心里的往事,需要钩沉,而张兄就做了件大好事,他把这些碎珠串起来,如同在历史的天空下闪烁出灿烂光芒的常州府文化。现在的常州,仅占了旧常州府1/5的地方,即武进这一块,而其他几个旧的属县,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都和常州脱离了,而武进的西来桥,马山等乡镇,现在也没了,常州被割头断足,地脉断了,文脉也为之一蹶不振。

有回看到某个帖子,大意说是旧常州府的文脉大部分被无锡继承了,理由是无锡现在管辖三个旧属常州府的县市,时空变幻,人物更迭,风流不再,只留下荒草野蔓,给人以黍离之感,幸而有张兄重拾府城旧家山河,于文化常州的残垣断壁间,支撑起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承继了原常州府的荣光,风云咸淡,星聚星散,此地留下的风流,尚不至被雨打风吹去。但是影像只是在纸面上记载了那当时的宇宙,而现实中,作为危房处理掉的常州特色住宅,甚至是名人故居,寺庙,那些传承着,曾经传承着常州的人文历史的载体,都在现代化的口号中灰飞烟灭,后人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哪会知道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厚重的历史?

旧时的月色值得我们想念,但那只是梦,而张兄的这本书,作为文史小品也好,作为旧闻轶事也好,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品味那与城市共呼吸的感觉。

文宗溯源

明成化十九年(1483),翰林院侍读学士徐琼为《重修毗陵志》作序,序中盛赞常州儒风说:“余考毗陵,本周吴国,继是历代称为名郡。……郊野多诗书之士,庠序有俊义之才,其用而见诸事功,光明正大可观者,济济乎盛矣。”

常州之所以能称为“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与2500年来,中原文化和吴文化在常州

地区交汇、碰撞,进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有关。

常州开郡之祖季札,其家族来自当时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河套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中原文化,被带到吴地,对古吴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朝时有李栖筠、独孤及、孟郊,宋朝时有王安石、杨万里等大儒宗师在常州为官,旷世文豪苏东坡生前曾11次来常州,还在常州府宜兴县买田买屋,并两次上表乞住常州,最后终老常州。南宋大儒、理(洛)学的传人、闽学的开创者杨时,在常州地区讲学多年,开明朝东林书院先声。

值得常州骄傲的是——

春秋时期,季札的治世思想、政治实践、艺术才能,曾使中国文化的大宗师孔子为之倾倒并从而师之,成为中国儒学的人文先导和实践依据。

东晋年间,常州的土地上走出了“中国书圣”王羲之、“中国画祖”顾恺之这两位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绝代大师,以后又产生了如倪瓒(云林)、恽格(南田)等绘画书法大师,为中国美术和中国书法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南北朝时,常州人萧道成、萧衍、萧纲、萧绎、萧统、萧子显、萧子云或以帝王之尊,或以王公之显,常州人刘勰更是以平民之身登堂入室,在中国文化史上开宗立派,别辟蹊径。

在他们的努力下,汉文学继“永明体”之余韵,立“新变”说之观念,树立规范,创建理论,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以无法替代的努力,为唐朝时中国文学巅峰的到来,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在他们的努力下,南朝产生了如《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诗品》等划时代的文学理论巨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独领风骚。《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这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双双花落常州。

在他们的努力下,佛教理论和佛教事业开始兴盛,并成为南梁朝国教,为中国传统文化自唐宋间起儒、释、道实现“三教合流”,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在他们的努力下,民间流传的中医药方、验方正式进入皇家文库,王孙贵族开始对中医进行扶持,帝王本身也参与其中,为中国的中医医学、中医药学兴灭继绝,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进入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最早形成于常州这块土地。

同在北宋,程灏、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开创的理(洛)学,事隔百年后,于南宋中期在地远千里之外的福建兴起,由朱熹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雄踞此后的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首要位置近千年。其传承人物,是杨时,而赖以传播的桥梁,就是常州。

中国的文化传播,自北宋后大行于世,印刷术的发明功不可没。活字印刷术名列中国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足见文化传播,印刷术的重要。

常州是中国印刷业的要地。自明朝以来,常州一直领中国印刷技术和印刷事业之风骚,是中国古代15个纸张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地区,也是中国典籍校勘印刷的重镇。皇皇成就,让史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推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应该是常州人。

明朝初年,“上斥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的旷世奇书《永乐大典》,在编修工作陷入困境时,是常州人陈济奋起蒿莱,拔擢而出,一介布衣,直登庙堂,领《永乐大典》都总裁之衔,起例发凡,区分钩考,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奉献。

明朝中叶,中国文学从“复古”起,继而走进“拟古”的歧途时,常州人唐顺之高举“取法唐宋,规抚秦汉”的旗帜,第一个提出了“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文章审美法则,在其同人茅坤的推广下,使“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

明朝末叶,国运凋敝,由常州府武进县、无锡县、宜兴县士子组成的东林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使常州府地成为全国的舆论中心,一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流传至今。

清代康乾时期,常州诗人黄仲则,面对把经学训诂当诗意、诗歌创作进入萎靡状态的清初诗坛,承盛唐之诗宗,竖浪漫主义之旗帜,曳清奇瑰伟之雄风,为清代诗坛重新找回了中国诗魂。

清乾嘉年间,汉学兴起,常州学派、阳湖文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常州)孟河医派在有清一代独领风骚,足为天下师表。

是阳湖文派所倡“当事事为第一流”的为文处世原则,一语道破了常州文化发展精旨,同时也准确揭示了常州人文传统、地方文化的精神核心。

是常州词派以自己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使中国的词创作在清代得以复兴,并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词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正式进入了中国文学史。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中国近代以求强图存为宗旨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源头发于常州。中国的近代求强之路的起点,起于常州。

清乾隆年间,常州学派筚路蓝缕,辟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之先路,从宗师庄存与传至刘逢禄,继传龚自珍、魏源,影响林则徐,再传廖平、康有为,带出谭嗣同、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风云壮剧。

清末以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薛福成、郑观应、盛宣

怀、张謇、汤寿潜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派、以及以中国国民党为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它的印记,其巨大的影响至今犹绵绵不绝。

进入近现代,彻底改变中国面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都铭刻着常州儿女为之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文坛上第一个赏识鲁迅,倡导鲁迅小说,并把张恨水、叶圣陶等人引上文学之路的,是时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常州文人恽铁樵。其后,恽铁樵又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医被国民政府禁绝开业的前后,两次开办中医学校,并整理大量中医著作,倡导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中医事业最坚定的捍卫者、中西医结合道路的重要开拓者。

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商务印书馆,其主要编务,是由常州文人恽铁樵、蒋维乔、庄俞、陆尔奎、方毅、谢观、顾实之等承担。其中,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蒋维乔、庄俞负责主编新式教科书,正式取代《三字经》、《百家姓》,陆尔奎、方毅编纂《辞源》,谢观编辑地理、医学图书,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同在商务印书馆的常州人杨小仲,执导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并成为中国最早的故事片导演。是他们,在中国的近代文化、科学、艺术普及的道路上,留下了第一批脚印。

常州府人刘半农,以中学生的学历,被蔡元培聘到北京大学当国文教员。此后,与胡适同辟中国新诗之先路,与钱玄同同倡白话写作,与周作人合创“小说研究所”,开收集民间歌谣的风气并使之成为学科,与郑振铎发起“俗文学”研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竭尽心力。他与另一个常州人、语言学家赵元任合作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至今仍在传唱。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声号角,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所著的《革命军》,是在上海《苏报》上刊载而燃起国内民主革命大火的。孙中山在评价这一举动时指出:“设非其人提倡革命之早,其书入人之深,今日收功恐难若斯之速。”

为此,清政府越租界缉捕《苏报》社长陈范、以及作者章炳麟(章太炎)、邹容等6人。因为捕人涉及租界,引起美、英、德、法等国议会关注,《苏报》一案因此震惊中外。常州报人陈范,毁家纾难,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报业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屈的声音。

常州人吴稚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二十世纪“世界100名文化名人”之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二十世纪初,他高瞻远瞩,认定日本留学已经不能帮助中国民主革命,新开并主理中法留学班,亲自担任中法里昂大学校长,把中国优秀儿女送法国学习民主与科学。

毛泽东当年就是为了赴法勤工俭学才走出湖南、北上京都的。正是在中法留学班中,走出了刘少奇(留法预科第三班学员,预科完成后转赴苏联)、周恩来、李立

三、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陈毅、李维汉、王若飞、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1910年,常州府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自己最后一位文化巨人——钱锺书。《管锥编》、《七缀集》、《谈艺录》及长篇小说《围城》,被文化界誉为难以逾越的“文化昆仑”。

这,就是文化常州!

常州的儒风,自季札当年奠下基础,经这些杰出的文人代代陶冶、薪火相传,终于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称杰于东南,并为中国文化史增色。

应该这样说,自西晋太康二年(281),晋朝将毗陵升格为郡,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后——

常州,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一个行政区划的指称、一个地区的都城、一个被称之为“中吴”的文化、政治中心。

作为政治中心,常州在1700余年中,一直是这一区域的政府机构所在地,负责管辖这一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事务。

作为文化中心,常州因地处南北要冲,在长期的南北文化交汇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为所辖区域提供文化滋养,并形成了常州文化圈。

正象儒教文化拥有一个儒文化版图一样,常州文化亦可认为拥有一个常州的文化版图,它包括文化区域、文化精神、文化追求、文化风气、文化语码等内容,文风所披,遍布八邑。

自此,常州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常州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内涵,是儒学,尤其是理学的优秀成份,以及由这种优秀成份凝聚而成的理性的人文精神,外延则是这种优秀成份的理性外化,具体体现为常州文人的仁义精神、至高追求、澹定文风、坚贞操守。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一部中国文化史,如果缺少了常州、缺少了常州人,将会是断章残简,不成体系。

唯有如此认识,常州才当得起“儒风为东南冠”的盛誉。

常州历史

常州历史沿革延陵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

常州一院历史 建国前

第一节 建国前医院状况一、建院背景清光绪三年(1877年),常武地区创建长年医局,每年施诊给药,以拯危扶困。清末民初,每年夏历六,七月间,对外开诊,以慰贫黎。这些措施,虽给民众带来一......

餐饮渊源

餐饮文化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概念,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满足吃喝的需要。人们吃喝什么,怎么吃喝,吃喝的目的、吃喝的效果、吃喝的观念、吃喝的情趣,吃喝的 礼仪等饮食现象,都属于餐饮......

三字经渊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三字经渊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三字经渊源

三字经渊源《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

下载常州渊源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州渊源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