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之亡教学大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分析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
背景
1、关于《左传》
《左传》 体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简称《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广阔的画面与历史的进程。
作者左丘明,为鲁瞽ɡǔ史,孔丘同时或稍晚时人。《左传》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文末一句带及三家灭智氏,为公元前 453 年事。则其中有后人附益的文字)。
2、逃亡背景(原因)
晋献公晚年宠爱妃子骊姬,他听信骊姬的谗言,打算让幼子奚齐(骊姬所生)继位,逼死了太子申生。骊姬为了确保奚齐继位,继续陷害晋献公的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逼得重耳和夷吾只得躲回自己的封地蒲地和屈城。献公派宦臣勃醍(tí)带兵追杀重耳。当追兵赶到的时候,蒲城人要抵抗,重耳上前劝阻。他说:“我靠着君父的命令,享受封地的供养,才得到属下的人民。有了属下的人民,就跟 君父较量起来,再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走开吧!”说完,翻墙而逃。勃醍追上去拉住他的袖子,一刀砍了过去,结果只砍下了一块袖子,重耳就这样 逃跑了。
人物介绍
晋文公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霸主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 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原文
及楚,楚子飨(xiǎng)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tuò)鞬(jiān),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注释
[ 46 ]楚子:指楚成王,名恽,楚为子爵,故称子。飨之:以酒宴款待重耳。[ 47 ]羽毛齿革:指鸟羽、兽皮、象牙、犀革等珍贵之物。[ 48 ]波及:流到。此指流通、输送。[ 49 ]虽然:即使这样,话虽如此。
[ 51 ]辟:“避”的古字。舍:一舍相当于15公里。三舍:九十里。[ 52 ]命:命令。[ 53 ]鞭弭:偏义复词,只取“弭”义,指不加装饰的弓。属(zhǔ):佩,系。[ 54 ]橐(gāo):箭袋。鞬(jiàn):弓袋。[ 55 ]子玉:楚国执政大臣,名得臣。[ 56 ]广而俭:志向远大而严于律已。[ 57 ]肃而宽:态度严肃而待人宽厚。[ 58 ]晋侯:指晋惠公,晋献公之子夷吾,鲁僖公十年(前650)即位。亲:亲和。[ 59 ]后衰:最后衰落。意思是说:姬姓的诸侯国,周成王的弟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曰晋,听说姬姓诸葛亮国中,唐叔的后代最后才会衰落。
[ 60 ]其将由晋公子乎:大概将由重耳复兴国势吧?其,大概,可能。
段落大意:
(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并问道:“公子如果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那是您已有的;(美丽的)鸟翎、兽毛和(名贵的)象牙、牛皮,那是楚国土地上出产的;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不过是您剩下来的罢了。还叫我拿什么东西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您到底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兑:“如果托您的福,(使我)能回到晋国,(如果遇到)晋、楚两国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遭遇,(为了报答您的盛情款待,我一定指挥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如果(仍然)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的话),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硬弓,右边佩带着箭袋弓囊,来陪您较量一番了。”(楚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雅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从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并且能勤奋效力(于重耳)。(现在)晋国国君(晋惠公)众叛亲离,不得人心,国外的诸侯和国内的臣民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的国运长久,衰落得最迟。或许将由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让重耳振兴晋国,谁能够把他毁掉呢?违背天意,必然会有大灾祸。”于是把重耳送到秦国去了。
3.文章的艺术特色:
第一,文章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叙写历史人物。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主要是晋公子王位之争激化的结果。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不同的礼遇,同样跟当时列国之间的斗争形势有关。重耳当时经过的小国,如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等,皆“不礼焉”;而经过的各个大国却反而受到规格不等的礼遇,如齐桓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这决非偶然。从当时列国形势大局和地理位置来看,齐、宋、楚、秦虽和晋是异姓国,但因都在争取霸权,急需获得同盟的力量;而晋国正是他们争取联盟的首选目标,所以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采取了礼待的态度。卫、曾、郑说起来还是姬姓国,和晋国是同姓共祖之国,但因平时深受大国欺凌、侵扰,以故不予礼待。事出有因,而并非仅仅因为这些小国国君目光短浅。《左传》的作者把重耳放在如此尖锐复杂的诸侯争霸斗争矛盾之中,让他从一个缺乏雄心壮志、耽于安乐的贵族公子磨炼成为一个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这不仅使历史人物的个性和气质由浅入深地展示出来,而且也从更深的层面上为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本文最后,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全力支持下,经过秦国军队的直接干预和策划,终于返回祖国,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其时,重耳的八个同父异母兄弟都先后去世,当政的晋怀公是晋惠公夷吾的儿子,即重耳的侄子。但重耳在夺取政权后。毫不留情地把怀公杀掉。这不仅是巩固晋国政权的需要,也是晋文公志在争取霸权的前提条件。
第二,文章善于在对照和映衬中不断深化公子重耳的形象。
据《左传》介绍,重耳的哥哥太子申生已愚忠自裁,其弟夷吾(晋惠公)则忘恩负义,反复无常,以至众叛亲离,自取灭亡。其他兄弟更不值一提。众公子的无能和平庸,适足以衬托出公子重耳的卓尔超群和远见卓识。
正因为重耳是晋国诸公子中的佼佼者,所以跟随他出亡的从者数量众多且才力超群。据本篇介绍,跟随重耳出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参以《史记》、《国语》,则知重耳的从者还有狐毛、贾佗、介之推等许多贤士,称得上是人才济济.他们毅然决然跟著重耳流亡.备尝艰难困苦,说明重耳能得人心。同时,也说明这些追随者有见识,有胆略。他们预见到晋国日后的形势必将朝着有利于重耳的方向发展;暂时的坎坷和磨难,必将换来日后的胜利和乐观的前景。即使是挫折和不幸,如他们的亲人被晋惠公、晋怀公杀掉,也在所不辞,死心塌地跟着重耳坚持到底。
重耳的追随者大都是当时晋国的栋梁之材或智能之士。正如僖负羁之妻所说:“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他们给重耳出谋划策,帮助重耳克服贵公子的陋习,激励重耳树立远大的志向,向霸主的目标奋进。总之,他们与主人公重耳不但彼此依附,而且相互依赖,因而在主仆之间建立了少有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如同齐桓公与管仲,秦穆公与蹇叔、孟明视,勾践与范蠡、文种那样。不同的是,晋文公手下的智囊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一群,实力更加雄厚。后来,晋文公执政后不但一心依靠这些曾经患难与共的从者,而且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国语》:“晋公子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咨焉。”可以和本篇所述相印证。
此外,公子重耳流亡期间所幸遇的几个女子几乎都是值得称颂的。如季隗对爱情的坚贞,姜氏和僖负羁之妻在政治上的远见,怀赢对个人命运的自尊自重等。《左传》作者尽力赞美这些女子,刻画她们的品质和关德,虽然笔墨不多,但对于鞭挞重耳的弱点。督促他克服轻狂、贪图安逸、任性骄傲等贵公子的劣性和陋习,显然也起着比照和催化的作用。
第三,文章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强化主人公重耳的性格。
全篇基本上是以顺叙和补叙、追叙相结合,而以顺叙为主;在行文中又时而嵌进一则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以加强叙事的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踏上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的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此外,本篇还有“季隗待子”、“醉遣重耳”、“曹共公观裸”、“怀赢不卑”、“子犯授璧”等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小故事,犹如锦簇的繁花,趣味盎然。像这类为历史添枝加叶的小故事,《左传》中琳琅满目,俯拾皆是。所以,运用小故事来强化历史人物性格,不仅是本篇的特色,也是《左传》全书的一大特色。
链接:退避三舍
重耳逃亡到楚国时,曾答应楚王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晋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评价:晋文公守信用,重诺言,这个行为也客观上利用了对方的缺点(骄傲),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最终取得胜利。
读《晋公子重耳之亡》有感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晋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历经磨难,在外流浪数十年,终得以重......
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晋公子重耳之亡......
读《晋公子重耳之亡》有感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晋公子重耳因太子申事件遭了难,开始了长达19年之久的逃亡生活。路过卫国,卫文公故意刁难不开城门,饿的不......
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由网友“忙着上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及翻译,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篇1:晋公子重耳之亡读后感 前不久......
公子重耳流亡他国的历史典故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