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边塞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析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一朵绽放在唐朝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
姓名:龙文毅 学号:2009016623 班级:中文0936班
内容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唐朝诗歌百花园中一支永不凋零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朝、边塞、雄浑壮阔、豪迈雄壮
一、唐朝边塞诗的概况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二、唐朝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裁的诗歌流派。盛唐时以诗人高适、岑参成就最高。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 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一)高适、岑参
(1)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1)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三、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从隋代以来,边塞诗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对边塞诗又有新的发展。到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但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和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绩。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唐代建立以后,统治者积极推行开明的政策,使唐代的经济盛极一时。国力的强大,使唐代士人普遍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抱负,他们强烈追求“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的理想,充满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形成一种“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的文学格调。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弥漫在初盛唐社会。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五、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六、结语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派继承了曹植、鲍照的边塞诗的风格,并吸收了初唐陈子昂、杨炯、骆宾王的精粹。边塞诗人们凭借着各自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真实情感,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边塞诗的创作,给唐诗盛开的百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参考文献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5版
李炳海、于雪棠:《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版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罗宗强:《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朝边塞诗简介诗歌当中的体裁有很多,边塞诗只是其中的一种。其起源甚早,至唐代而趋于鼎盛。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诗中的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但那时“边塞”的涵义,与后来“边塞”的涵义有所差......
浅谈唐朝西北边塞诗的地域特色摘要:本文通过对唐朝西北边塞诗的解读,分析了西北边塞诗的边城意象,并结合地理、历史条件,浅析诗中所展现的地貌、环境、气候气象等地域特色。以及......
边塞诗代表:岑参,杨炯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王昌龄,卢纶,范仲淹,纳兰性德,高适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高适......
第一节兴盛原因与特点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第三章盛唐边塞诗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