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鼎湖山听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鼎湖山听泉公开课”。
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第14课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一个字。
2、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能说出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出泉水变化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水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变化莫测、悦耳动听。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写景的课文并不陌生,了解了一些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教学的策略与设计:
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在教学时注意朗读指导。在学生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可适当选用与课文内容贴近的有关流水的音像资料,增加学生的感受,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个人感受。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二、看图片并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A 肇庆 聆听 蒙眬 汩汩
B 草丛暮色古刹 汇聚 穿越轻柔 清脆 草丰林茂 时隐实现 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 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安详厚重欢快活泼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铜管齐鸣 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作业
1.写生字,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A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B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Ca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板书:泉声美)
b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c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
四、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1)齐读。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 声音,多像„„一样啊!(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 清脆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3)指名回答。京版改革实验教材
六年级第11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王兴荣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请你也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现象的文章
板书设计:
白天
14、鼎湖山听泉
进心田
课后反思:
泉声响
泉水多
轻柔
黑夜
雄浑磅礴
泉声美
清脆
厚重回响
流6
《鼎湖山听泉》《鼎湖山听泉》1《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B.掌握诵读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A、引导学生体会......
鼎湖山听泉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乾县花口初中景亚爱【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