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_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4:13: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

“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

记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就读过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她采访基辛格、阿拉法特、布托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报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我进入新华社对外部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对人物报道也情有独钟,当年的深刻影响开始显现,只是我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名人。

如今我从事对外报道已经24年了,至今已采访了近百位文化艺术及科技界名人,作品在海内外报章杂志发表,产生过较大反响,其中《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被收入中小学课本沿用至今。

2015年,我将曾经采访过的40位文化名人专访重新补充整理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一书。应《对外传播》杂志之邀,结合这本书从挖掘“好故事”的角度,谈谈多年从事人物报道的经验和体会,既是总结,也是分享。

以文学为入口的记者生涯

我的记者生涯是以文学为入口的:我做人物报道是从采访作家开始的,因为我本科是学文学专业的,对现当代作家作品比较熟悉,于是就从采访作家开始。从当初熟悉这些作家的作品,到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作品之外的人生经历,这是记者得天独厚的视角,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早期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听说夏衍去世,编辑部派我去位于北京六部口的夏府采访。闹中取静的老北京四合院,灵堂布置在西侧的一间客厅里,菊花挽联,人来人往。望着他曾经坐过的藤椅,我忽然感到自己来晚了一步:为什么没有在他健在的时候采访他呢?尤其是在看了他晚年写的《懒寻旧梦录》之后,更想听听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抢救式采访”――寻访那些依然健在的现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于是,冰心、杨绛、季羡林、端木蕻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很快采访的领域就从文学拓展到艺术、科学和人文。多年后,一个时代的群像,渐渐地清晰起来。

这些人物报道在海外播发后反响都非常好,因为海外读者对这些作家并不陌生,他们很想知道这些作家的近况和完整的人生故事,有些读者读过这些作家写的小说但并不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有些读者虽然没读过作品但对这些作家的名字耳熟能详,所以这些文化名人报道刚好满足了他们了解名人背后故事的需求。记得1994年1月下旬我在值班时根据国内报道编了一条《曹禺病重再度住院》的消息,没想到在海外引起高度关注,很多海外报纸都采用了这条消息。于是我马上联系曹禺先生的夫人李玉茹进行详细采访,对曹禺晚年的生活作了更为详尽的报道。1996年12月13日,全国作协、文联大会召开在即,突然传来曹禺去世的消息。他任职文联主席多年,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谁来执掌全国文联充满悬念,也成为海外关注的焦点。凭着之前采访李玉茹建立起的联系,我第一时间赶到设在曹禺家中的灵堂,并再次采访了李玉茹,一篇《文坛巨匠曹禺安然辞世》的稿件迅速向海外播发,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也在报眼的位置刊发了这篇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经常有年轻记者问我,怎样才能写好人物报道?我也曾在新华社对外部做过“人物报道的十大关键词”的业务培训,在高校新闻系也做过“人物特稿采写:别样人生的发现之旅”的讲座。归结起来,我认为人物报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做足功课,这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指望在一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就充分了解一个人是不现实的,所以采访前就必须尽可能找到关于这个人物的各种相关资料,全面熟悉他,并且梳理出采访中提问的线索,做到有备而来;二是要挖掘出故事,好故事不仅能使报道生动,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读者常常是因为记住了故事而记住了这个人物,生动、有趣的故事常常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所以,好故事的感染力是惊人的,但提炼故事的能力却需要千锤百炼,不妨向电影学习讲故事的技巧;三是要在采访中观察和捕捉细节,这不仅能增加报道的感性元素,使报道更生动,而且有些细节本身就有特别的寓意,它能反映出一些被采访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好故事的传播力因其感性色彩而更易打动人心

前不久我在香港采访时遇到一位香港学者,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关于内地的负面新闻传播得更快?他得出的结论很出人意料:因为这些负面新闻里面有故事,人们在传播故事时格外有兴致,听者也爱听有细节的故事。而我们的正面报道中常常没有故事或缺乏有生动细节的故事。所以,“有故事”的负面新闻比没有故事的正面新闻传播得更快。

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换句话说,感性传播相较于理性传播来说更为受众喜闻乐见,这种更加丰富、有趣和生动的传播方式效率更高。

1994年7月,我第一次采访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时候,他刚从巴黎举办个人新作展归来,那一年他75岁,在画界已声名鹊起,但还没有被普通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广泛认知。从跟他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一生中三次到访巴黎:一次是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以中法交换生的身份远赴巴黎,学习3年多后于1950年回国;1989年他在经历坎坎坷坷后再访巴黎,写生一个月后与这座城市依依惜别;1993年11月,吴冠中三赴巴黎,这一次他携“吴冠中水墨新作展”而来,并载誉而归。以这三次别具意蕴的艺术之旅为线索,《吴冠中三度巴黎行》一文被海外多家媒体采用,产生很大反响。较之报道画展成功或平铺直叙画家艺术成就,这样于近半世纪的艺术求索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是打动海外读者的关键。

人们的意识活动中感性层面更活跃和直接,因此感性传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既是价值沟通也是信念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因为被打动的读者成了主动的传播者,他们可以以微博、微信、跟帖等方式展开网络传播。互联网时代的沉浸式传播,使得每个人都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换句话说,以往的“口口相传”,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升级换代,微信、微博上的发帖和分享,其传播效果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好故事的传播效率自然也更高。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当2004年6月林徽因百年诞辰之际,因应海外读者对“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热诚关注,我采访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写了《音容宛在魅力绵延百年――儿女眼中真实的林徽因》,透过她女儿讲述的故事还原一个曾经激情绽放、也曾贫病交加、最后憾然凋谢的林徽因的一生。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令充满传奇色彩的林徽因的形象更为贴近、丰富、立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力

传播力近几年,传媒界从挖掘受众“注意力”到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已转向全面打造媒体的“传播力”。多数新闻人认为,传播力是指“传播载体的数量,传播机构的数目,从业人员的数量、传......

中国的对外传播

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把中国模式解释好记者 王眉2011年01月17日17:22 来源:《对外传播》 留言 0 条 手机看新闻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2010 年11 月21......

传播力的较量

传播力的较量国内媒体人大概没想到,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自己竟然和马来西亚政府一道,成为备受争议和指责的对象。作为搜救工作进展信息的来源,这两个对象的表现着实让......

故事力

“故事力”:儿童作文的核心素养江苏管建刚从“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

太极拳对外传播的主要路径

太极拳对外传播的主要路径4.2.1 太极拳国际传播路径的定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太......

下载“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