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
论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班级:学号:
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并要求人具有创新能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个性的发展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就目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并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是备受重视的。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个性发展
(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但创新能力低
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和欲望,在学习中积极寻找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但由于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未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及时与教师和同学们沟通和交流,从而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尝试独自处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能取长补短,共同把问题解决好。许多大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往往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没有创新毅力,经常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恒心和意志,见异思迁,半途而废,这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低下。
(二)具有创新意念,但缺乏创新兴趣和动力
当今大学生从内心上也想创新,对新鲜事物能够产生好奇心,对旧事物旧观念也持怀疑态度和叛逆精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心情的变化,他们的创新又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形成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三)具有创新的知识素养,但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洞察力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学习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他们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还不够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低。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太多的创意和新的突破。
(四)具有创新的理论知识,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的动手能力和必备的创新技能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术的能力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由于受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急功近利,学习浮躁,片
面追求地各类考试成绩的提高和各类证书,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缺乏对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不注重知识的整合,理工科学生不注意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同样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也不闻不问,造成了文理科相互脱节,这与当代各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他们的创新能力严重滞后。
(五)参与的创新实践较多,但形成的创新成果却寥寥无几
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创新实践的机会,许多大学生也得到了相应基金的资助。然而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低下,不能将课堂和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也不能从实践中找出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文科艺术类学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和没有创新意义的社会参与,理工科学生也只是对一些前人的理论或实验结果做一些形式上的分析和简单的归纳总结。
个性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一个感化习染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他们有强烈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我国传统思想使人们对个性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个性就是不服从、混乱和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在知识经济和倡导个性的今天,一个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因此我们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应当被鼓励,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目标构建工作框架,改进管理方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二、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制约
(一)个性及创新能力的缺乏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要求近年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有数据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未饱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和人均高等教育的占有率仍较低。究其根源,从大学教育角度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造成的。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单纯满足于学校书本知识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大学生质量的高低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的发展程度及创新能力的高低。
(二)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遏制了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虽然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副作用也不能忽视,这种应试教育,在学习方法上忽视了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及人才多样性的发展,进而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高等院校应该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有独特个性、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综合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多校园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培养。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
场所,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进一步锻炼、提高自己以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
(三)改革教育方式
要把过去的以“授业”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不能单纯将学生简单视为教育对象,而应视为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当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加以引导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教育者不应以个人喜好简单地去判断学生个性的好坏,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如果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对学生发展有益,应给予肯定并加以适当引导。若学生个性并不利于自身发展应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教育、指导,不应采用简单、粗暴方式解决问题。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六)改革考试
考试形式要有针对性,可以灵活多样。一直采用的标准化、程序化的考试方式具有公平、效率等特点,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方式下的考试,考试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以理解、应用为目标,而是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我们认为如果根据学科不同选用恰当的考试方式,效果会更好。对于某些基础类学科可以采用标准化、程序化的闭卷考试方式,侧重于考核基础知识的数量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可以采用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考试。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任学勇(北京林业大学 木工05-2)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高宝立【作者简介】高宝立 《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北京 100088【内容提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
论人民警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 什么事创新能力(一)创新的定义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高频词,在我们国家更是如此: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教师以及其他普通社会成员都在谈论创新,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