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二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2古诗两首”。
北师大版《同步课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
《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参悟到古诗所蕴涵的道理。
2、认真朗读古诗培养语感,体会文字和诗句的美。
3、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景物和事物来表达要说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和诗句的意思,自学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所阐述的道理,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老师和家人一同到杭州西湖游玩,那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览一番。2.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3.师: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出示多媒体课件)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5.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6.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配《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课件出示: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除了在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讽刺封建统治,表达心中的不满。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3.汇报学习收获。(1)了解诗题。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亦作词牌名。(2)再读古诗,理解词语。
交流“平沙、淘不住、遂令”等词语的意思。(3)交流诗句的意思。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尽头是天,天的尽头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渐至,不停地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美丽桑田。(4)悟诗情
“遂令东海变桑田。”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通过描写海上的变迁,感叹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告诫我们在这样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就算是浩瀚的东海都会变成桑田,又何况其他的万事万物。(5)诵读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七)交流有关水的古诗 《望洞庭》 《忆江南》
(八)布臵作业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了解白居易和苏轼的其他作品。
宋浩然教学要求:1、学习《夜雪》,让学生了解作者根据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下了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学习《塞下曲》,让学生了解古代边......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独立识字学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3.读懂古诗,了解《秋浦歌》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3.感受《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陈志勇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主备人:管娟娟复备人: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