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_唐山地震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3:51: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唐山地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唐山地震了”。

● 唐山地震,我与死神擦肩而过。一片废墟,遍地尸体,处处求助的眼神,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1976年,我22岁,在北京军区某炮兵团担任新闻干事。为配合八一报道,去天津、唐山两市报社送稿子,7月27日晚上9点多钟,从唐山回到秦皇岛,由于天气异常的闷热,无法入睡,我们政治处的多数干部战士到了后半夜才进房间,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生死灾难正悄悄向大地逼近。7月28日凌晨,睡梦中我被强烈的震波掀翻在地,赤脚裸背地挤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楼道,跟战友们一起冲向楼下操场。团首长边跑边喊着:“赶快启动备用电源!向师部报告!给我接通师值班室!” “唐山、唐山,我是秦皇岛!唐山、唐山……”电话兵把电话机摇得发烫了,报话兵手指震麻了,师部还是没有任何反应。直到天亮接到军部发来的密码电报,才得知师部所在地唐山发生了毁灭性地震。军首长命令炮团除少数必要人员留守外,所属全部人马开往唐山救灾。部队6点钟紧急集合,传达命令,7点前装载完毕,1000多名官兵分乘30多辆卡车,急赴唐山救灾。车队沿秦唐公路,经抚宁、昌黎、滦县、古冶,冒雨抵近唐山市区。一路上,先是见到少量的墙倒屋塌,路陷桥断现象,越走灾情越重,老远就感觉到了唐山毁灭的气息。数里之外,我们已能听到满城的号哭。几十万人在为埋在地下的另外几十万人哭喊,你能想象得到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吗? 9点多钟,车队勉强开到。从篷布车箱跳下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唐山体育馆、矿院、医院、商场,一条街都不见了,我所熟悉的整个唐山都不见了!官兵们抄起铁锨、撬棍等随身带来的救灾工具,不顾一切地冲进垮塌的房屋里挖人。当时唐山的景象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一片废墟,遍地尸体,处处求助的眼神,哭声、呼救声连成一片…… 作为最先到达灾区的救灾队伍中的一员,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阵势,我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海鸥4B照相机装入了“军挎”,抄起当时认为更有效的武器――铁锨冲进摇摇欲坠的楼板下救人。铁锨用断了换手刨,两手出血了,两眼发昏了,被战友拉上来。看到战友奋勇救人的场面才意识到,自己的职责除了救人还要纪录、报道救人和救灾工作。

● 上级指示:灾情越严重,越要严防敌特破坏;图片报道要救灾不见灾,不准泄露灾情 我取出相机,爬上制高点拍照,正好被开会归来的领导撞上,他顺手把我和保卫干事招呼到一边,传达了上级的有关指示。大致内容是:灾情越严重,越要提高警惕,严防敌特破坏;图片报道要救灾不见灾,不准泄露灾情,杜绝负面报道,不让境内外阶级敌人钻空子。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按照上级指示,我把镜头的焦点集中在了歌颂唐山军民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上:解放军某部冒雨开赴地震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子弟兵奋不顾身抢救被坍塌楼板埋压的群众、吊车高空救人、女军医精心为伤员清创、包扎,官兵给灾民送水、送饭、搭防震棚;最先向中央报告情况的抗震英雄李玉林、英雄报务员吴东亮、大功营长立新功、劳动模范侯占友、王焕明等抗灾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和英模人物;开滦矿工冒着余震井下采煤、唐钢民兵抗震救灾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唐瓷一厂、五厂恢复生产,商店开业、铁路通车等等。尽管拍摄了一些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灾情照片,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攀危楼、涉禁区,拍摄了一些惨烈场景,出发点主要为了烘托抗震精神。在唐山我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看到无数具尸体从坍塌的房屋中挖掘出来,看到一片片废墟上烟尘滚滚,看到幸存的人们极具痛苦的表情……这场灾难到底夺去多少人的生命,毁灭多少家庭,坍塌多少房屋,造成多少财产损失——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场灾难的人们所希望了解的这一切,却由于当时政治和舆论环境的因素,我们的报道没有给予回答。半年后,我从抗震救灾一线调到北京军区工作,开始说是借调帮忙,所以走时只带上了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报》和《解放军报》《战友报》《华北民兵》上发表和准备发稿的百十张照片,其余全部留在了师部废墟旁那间用黑塑料布搭起的工作棚里。没想到,我走后不久,部队也开始陆续撤离唐山。随着部队缩编和隶属关系的调整改变、几易其地,我的照片资料最后也不知归宿何处。后来,听说老部队要撤编,我怀着一丝希望赶回大本营查找,结果已是人去楼空,什么也没有了。当时救灾中我写下的一张小纸条现在还在:“……救灾军民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 一片废墟的唐山。这里遍地是死尸,遍地是哭声。” 唐山抗震纪念馆里大型图片展览中的地震灾难灾情的展示明显不足,又一次刺痛了我的心 在唐山抗震救灾的近200多个日夜是刻骨铭心的。30年来,我时常想起当时所看到的唐山废墟上的悲惨景象,所感悟到的唐山人民的伟大精神,也时常为自己年轻识短、缺乏记录精神和保存意识,没有做好应该做的事而感到万分懊悔和痛心。2006年夏天,我应邀重返唐山参加抗震纪念活动,看到唐山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抗震精神,在废墟上奇迹般地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实在令人欣慰。而唐山抗震纪念馆里大型图片展览中的地震灾难灾情的展示明显不足,却又一次刺痛了我的心。地震发生当天,新华社播发了《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和《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极为关怀,中共中央向灾区人民发出慰问电》两条消息,刊登在7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一版重要位置。消息称: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当日没有播发灾情照片。地震5天后的8月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右下角刊出与唐山地震有关的第一张照片:人民解放军某部副部队长、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徐恒禄率领部队指战员迅速奔赴唐山市,投入抗震救灾斗争,署名新华社记者摄。8月2日一版刊登了与唐山地震有关的第二张照片:毛主席党中央对灾区人民极为关怀,地震发生后,从全国各地派出医疗队到地震灾区,这是山东医疗队员上飞机去重灾区进行救护工作,署名本报通讯员摄。据统计,《人民日报》从唐山地震发生的7月28日到当年12月31日的150多天里,刊登与唐山地震有关的新华社播发照片和本报记者、通讯员照片共83张。其中救援大军奔赴灾区画面3张;灾区人民自救互救和各地支援救灾照片20张;恢复生产16张;慰问活动和表彰会18张;表扬好人好事22张;政治学习和大批判4张。● “盯你好一会儿了!你是不是特务?不是特务也是坏人。” 当时几位参加唐山地震摄影报道人员的回忆: 黎枫(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国内编辑室主任、抗震前线摄影报道指挥员)回忆:地震发生后,开始不知震中在哪里,天没亮就派摄影记者官天一等三人开车向东寻找,跑到香河一看不对,掉头回来又奔唐山。记者冒雨行车拍照,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并以最快速度送回了第一批胶卷,给中央领导发了内参。随后,新华社陆续派出十几名记者到抗震一线采访。1976是中国极不寻常的一年,地震发生前后,周总理走了,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一会儿一个指示,一会儿又一个歪招儿,弄的人没法干。姚文元亲自给新华社打电话,指责抗震报道不能压了批邓,社领导不得不连夜开会,指示我带工业和文教组长到现场组织摄影报道…… 王文澜(时任北京军区某部摄影报道员,7月29日凌晨赶到唐山)回忆:地震发生当天上午10点,部队即出发奔赴唐山。在等待架桥铺路中缓慢前行,到达震中唐山郊区丰南时,已是7月29日凌晨。雾蒙蒙的路上,三三两两的马车拉着尸体和我们的车队擦身而过,老百姓形单影只的自救队伍显得孤独而无助。来到唐山市区,凄惨的景象更是令人毛骨悚然.与废墟瓦砾相反的是沉静的幸存者们,他们穿着仅仅蔽体遮羞的衣服,成群木然地坐在路边,这种情感的崩溃比哭嚎更让人撕心裂肺。唐山大地震时,受灾群众对手拿相机的人并不习惯,这是人之常情。在特定的环境下.拍摄者有自己无法承受的感受,被摄者自然更有自己的不满与不解。面对巨大的心灵震撼,很多时候我是无法按下快门的。我在唐山一直呆到年底,只拍了不到10个胶卷100多张照片。官天一(时任新华社摄影记者,7月28日下午赶到唐山灾区)回忆:7月30日,我在受灾严重的陡河电厂拍照,正赶上现场挖掘尸体,突然冲进来两位身背上了利刃刺刀的步枪、臂缠工人纠察队袖标的人,气势汹汹地上来抢我的相机。他们说:“盯你好一会儿了,你东拍西照,你是不是特务?不是特务也是坏人。”在群众的帮助下,他俩不由分说地将我拖上了路边一辆破吉普车里。当时工人纠察队的权力很大,凡是遇到抢银行、盗窃国家财产、破坏抗震救灾的嫌疑人都有权就地处置…… 李耀东(时任唐山劳动日报摄影记者,拍摄抗震照片最多的人)回忆:当时从废墟里爬出来,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报社取相机。我从1956年开始在唐山劳动报当摄影记者,熟知唐山的大街小巷,更了解唐山人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脾气禀性,开始我拿着相机难以按下快门,首先是感情上接受不了,不忍心;其次,许多灾情严重的地方都有军队、民兵或自发的工人纠察队把守,不许拍照。铁路修复通车后,路边还专门搭建了遮蔽墙,不让外人见到灾情。拍照时,我们有意避开惨状、悲哀和消极面,比如发表在报纸上的那张照片《300地震孤儿专列送往省会石家庄》,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啃着大苹果笑的画面,是从上百张片子里精选出来的,之所以选择笑,是为了营造幸福气氛,同时也体现唐山人民,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唐山地震报道,摄影人永远的遗憾 从地震发生后主流媒体报道情况和一些摄影者的回忆中,不难看出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的恶劣和*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冲击与影响。客观地说,唐山地震摄影报道,是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和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下进行的。“四人帮”不断地人为进行“阶级斗争”,极力用政治运动冲淡和破坏抗震救灾工作。天天喊批邓,为什么?害怕邓小平上台。广大摄影工作者在采访实践中,既“服从”又抵制,始终同唐山人民站在一起,不准摄报灾情,就全力讴歌唐山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鼓舞灾区人民树立信心战胜灾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鼓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灾工作,充分报道广大军民,包括10多万解放军、三万多医疗人员、2万多条战线的干部奋不顾身、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但由于抗震报道指导思想上存在严重错误,报道背离了灾难新闻的规律。同时,又由于记者对灾难新闻认识的局限,致使摄影纪录灾情和保留历史这两个显著功能都没有发挥到位,该报道的东西没有报道出来,该保留下的东西没有保留好,教训极为深刻。试想,如果我们对灾难新闻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对突发事件报道有所研究和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就不至于除了被动地服从而没有其他选择。如果我们有唐山地震的完整纪录,那么这些照片将是人类灾难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也是科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研究灾难的有力延伸;更是在相当长时间里唤起一代代人良知的历史意象。但我们现在除了无奈地叹息外,只能把遗恨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 青藏路上惊闻汶川地震,滚动新闻让我泪水滚动!我的《唐山地震摄影报道反思》一文还没发表,一次更大的地震灾难向中国人袭来。2008年5月12日,我正走在青藏路上,做《青藏路上兵车行》的系列报道,计划的10天行程已走过8天。眼下正跟随运送进藏物资的车队艰难行进在藏区安多至当雄海拔4000多米的天路上,突然收到家人发来的短信,称“北京地震了”。时不多久,新华社短信传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我预感到事态严重,心里悔恨此次走天路,可能要误了天大的事!我放弃途中拍摄纳木错湖的原定计划,于13日下午超出车队赶到拉萨。在青藏兵站部拉萨大站的招待所里,收看了滚动报道: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一带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震中汶川交通、通讯全部中断,城乡音信皆无,成为震中孤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指示全速、全力抢救伤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即飞赴灾区指挥救人抗灾;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号令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抗震救灾;19时50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国家地震灾害现场工作队飞往汶川;22时许,武警四川总队、武警水电三总队3000余名官兵携带救灾装备赶赴灾区;24时,到达灾区抢险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已近20000人。。。滚动播出的新闻,催人泪下的画面。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在呼唤我的名字!泪水中,我为新华网军事频道编发出《青藏线上兵车行》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组图片。拿着飞成都的机票赶到拉萨机场,无奈成都机场已封闭,只好绕道回京。顾不上连续多日高原缺氧造成的极度疲倦与不适,谢绝领导“先休息恢复几天”的关照,从技术局借上铱星、海事卫星等发稿器材,我于5月16日上午赶到成都。从没见过这么多的直升机,从没见过比演习还快的救护队,在凤凰山我感慨:中国已经不是32年前的中国!此时的成都凤凰山军用机场,已成为汶川地震伤员及救灾物资的转运中心。在飞行指挥塔台上,我看到停机坪外上百辆急救车灯光闪烁,来往如梭;跑道上,浩浩荡荡的黑鹰、米171等直升机此起彼伏,轰鸣来去;严阵以待的急救队员,一批又一批地顶着螺旋桨搅起的沙风,以冲刺般的速度把伤员从直升机上抬下,换乘急救车送往成都市区医院;海军陆战队员、陆军特战队士兵、武警快反分队携带救灾物资和绳降、滑降器材,迅速登机,被空降空投到急需地区。多次参加国内外救灾报道的我,第一次在救灾现场看到这么多飞机,第一次看到比演习跑得还快的救护队员!面对悲壮,我心中底气十足。唐山汶川同遭山崩地裂之灾,但汶川已不同唐山,因为中国已不是32年前的中国。有改革开放30年的强大物质积累,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中央政府的强有力领导,有军队武警、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害。汶川坚持!四川挺住!救援大军就在你们面前了!

● 都汶路上铁军受阻,救灾设备更是无法通行!我突然意识到汶川救灾要比唐山更难 结束了对凤凰山机场的短暂采访,3点多钟,我和总参《现代兵种杂志》记者崔坚、吴苏琳大校,坐上志愿者李克强先生前来支援的雪佛来越野车,向着锁定的目标――震中汶川进发。从成都到都江堰,公路上划出了抢险救灾专用线,路面上除了军车、警车和贴有标志的抢险救灾指挥车,好像没有我们这样的地方车,每当遇到检查站,我们就探出穿着迷彩服的身子,摇晃红色军官证以示紧急。还好,几乎一路绿灯。路面从坑坑洼洼到断裂错位,从零星滚石到大面积塌方,越走越艰难,路上被巨石砸翻、滑坡掩埋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尽管司机是巴蜀有名的汽车拉力赛手,尽管车上的人没有一个怕死,可是车到寿江桥再也不能动了。这座大桥被震坏了,桥面正在架设“321”装配式钢桥,指挥员告诉我们,通行还得等待两个小时。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等不起,只好调头绕行。绕过都江堰大坝,见到紫坪铺水库边有许多人员、车辆和船只,便赶了过去,在此组织指挥抢险的成都军区军训和兵种部部长王盛槐大校告诉我们,重灾区都在大山区,地震造成山体垮塌,公路被大段大段的泥石流拦腰截断,碎石从几百米高的山尖一直滑伸到路边翻滚的河道里。道路不通,救灾人员、设备和所需物资都无法运送进去,人都快急死了。不得已,他才带部队开通了这条运力有限的水上通道。他说,眼下余震、降雨时有发生,新的滑坡和泥石流不断生成,道路抢修极其困难,徒手去汶川最便捷稳妥的也只有走水路加步行了。可现在天色已黑,水道复杂,冲锋舟已不能出动。17日清晨,我终于登上了成都军区工兵团开出的第一艘冲锋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水上冲锋,我们在一个叫阿坝铝场的临建码头上了岸。抬头望去,挂在山间的都汶公路上,解放军工兵和武警交通部队的挖掘机手正在冒死抢修一处被巨石彻底堵死的塌方路段。一面是陡峭的、不时滚落石块的万丈高山,一面是峡谷中奔腾的河流,面目全非的公路上,一块近百方的巨石和两米多厚的烂泥挡住了汶川映秀等地逃生出来的灾民,也挡住了要进去援救的官兵。灾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眼巴巴地盯着泥石和抢挖泥石的官兵。急于通过赶往汶川救灾的官兵,急得团团转,打着“铁军来了”旗帜的那支骁勇善战的部队,也不得不止步于此。11点左右,挖掘机将封死公路的巨石撬开了一道缝,趁着一时平静,我们冲过了险滩。经过近6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在下午两点钟到达汶川映秀。

● 坍塌的楼顶上“漩口中学”四个扭曲的大字,似乎在向着天空和进入映秀的人们招手求救!最先进入我视线的是垮塌的“漩中”教学大楼,楼顶上“漩口中学”四个扭曲的大字,似乎在向着天空和进入映秀的人们招手求救!学校周围的民宅、宾馆、商场、剧院已成为一堆堆的瓦砾。救援队在瓦砾中寻找生命迹象,抬尸队员四人一组排着长队。惨不忍睹的景象,仿佛把我拉回到了32年前的唐山。映秀镇的建筑毁坏接近百分之百,映秀镇的人口从1万2变成了4000。镇口由十几顶军用帐篷组成的战地医院里,第三军医大学的医务人员正在忙碌着救护伤员,在这里我还巧遇当年在小汤山医院一起抗击非典的一名护士,因为时间久远,我忘记了她的名字,也没顾上问她的名字。她焦急地告诉我,她们的帐篷医院里,有四名重伤员,都是被埋压100小时以上救出来的,可十多个小时了直升飞机还没来,伤员伤势在恶化!我立即用铱星电话向有关方面报告了情况。在映电宾馆的废墟上,来自上海市和济南市的两支消防应急救援分队,正在采取各种手段抢救废墟中的幸存者。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了解得知,她叫龙金玉,从贵州凯里千里迢迢来寻找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儿子蒋雨航。这位坚信儿子还活着的母亲,凭着儿子一张留念照片背景上“映电宾馆”四个字,冒死找到了这个陌生的山镇。就在几个小时前,救援队已经发现了被压在六层楼板下的蒋雨航。当得知蒋母赶到现场后,为稳定幸存者的情绪,救援队领导决定让龙金玉同儿子沟通。龙金玉趴在埋压着儿子的废墟上,高声呼叫着儿子的乳名“二哥,妈妈来了,坚持住!……” 由于我们还有别的采访任务,没能亲眼目睹到3小时后蒋雨航被成功解救,母子相见那激动人心的瞬间。但蒋雨航始终是我们的牵挂,19日晚上,通过华西都市报的寻亲热线,我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他。蒋雨航讲述了他在废墟下124小时的生存片断:地震时正躺在单位寝室“映电宾馆”里睡觉。被地震惊醒时看到头上的天花板正在塌落,紧接着一个剧烈的颠簸便陷入长久的黑暗。这一颠簸把他从双层床的上铺变为下铺,而从下铺颠出去的同事当时就被砸死了。黑暗之中,他动了动手和脚,发现自已并没有被完全压住,于是用全力挤出了一块儿空间。此时的蒋雨航已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唯一想到的就是“坚持住,等候救援,一定要见到妈妈!”当他忽然听到妈妈的声音,便使尽全身力气应道:“我在里面!在里面!” 蒋雨航告诉我们,他被送来医院的第二天一早,妈妈就去都江堰灾区做志愿者了。妈妈对他说:“儿子你能够奇迹生还,不是因为妈到了灾区,而是因为有那么多的援救者,那些战士、那些医生和所有的好心人!我去做志愿者,就是想像他们一样,尽力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母子能团聚。” ● 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为救群众,老将军跳下了直升飞机…… 汶川大地震惊天动地。同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是,在这场灾难中的生命大抢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温家宝总理在灾区反复强调的这两句话,就是救援人员和被救援人员共同的信念和力量。5月21日,武警四川总队长王左明将军得知汶川有灾民被困蟠龙山隧道和耿达电站尾水洞中,遂带领特警队员乘坐直升机前往营救。11点多,直升机到达高山峡谷中的蟠龙山营救地点,但因乌云密布,地形复杂,直升机盘旋了半个小时仍无法降落。“人命关天,刻不容缓!“王左明决定采用绳降方式,先遣特战队员入洞侦察情况,寻找生命迹象。五名训练有素的特警战士从几十米高空绳降成功。这时,一股清风袭来,山涧云雾开始疏松消散,乘直升机得以接近地面之机,我和王总先后跳下了下去。落地后才发现身后一米竟是十多丈深的悬崖和咆哮奔涌的河道。我跟着特战队员连滚带爬冲向电站尾水洞,直到一个踉跄险些摔下深渊才注意到,头上山石龇牙咧嘴,风吹欲坠,脚下泥石松动,稍有不慎就会失足丧命。我把挂在脖子上的两台相机扭到身后,身体紧贴石块,手脚并用,紧张爬行,腿和手都碰破了,汗水湿透了迷彩服和摄影背心。不足300米的直线距离,我们竟爬了将近1个小时。长我一岁的王总队长,在年轻特警的关照下,先我一步赶到电站尾水洞洞口指挥战斗,战士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橡皮舟放入洞中,借着手电微弱的光亮,找到并打通了尾水洞与电站间的铁门,接着又凿通了电站值班室的隔墙,可没有找到一个人影。最后,无耐撤出的官兵与电站向导,面向11名职工失踪的地方默哀3分钟。我们把在蟠龙山隧道找到的四名伤员抬到洞口,脚还没有站稳,一次较大的余震由远而近,大山忽悠忽悠地震颤,眼看着刚才通过的地方有巨石滚落,不少人都吓出了冷汗。在洞口,我们同伤员和乡亲一同等待直升机到来,有位年过半百的老农,抱着一箱政府救济的饼干,执意要分给官兵们吃。官兵们告诉老人,公路不知哪天才能通车,你要留着慢慢吃。老人说,不能叫救人的人饿肚子!你们不吃我就跪地不起,并命令般地叫儿媳把饼干塞进官兵手里。官兵们只好接下,老人这才有了笑容。日落时分直升机赶到,伤员被一一抬上飞机。起飞前,战士们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全部留给了群众。

● 透过汶川地震的废墟,影像让世界见识了大写的中国

相隔32年,两次参与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两次都留下遗憾。唐山不许拍照,汶川赶到太晚,错过了太多应该记录的东西。但是,我自己拍了多少东西并不重要。在沿途,在现场,在每天的新闻报道中,我看到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新闻同行,都在尽心尽力并且卓有成效地工作着。我的同事李刚地震发生后即急赴灾区,至今坚持战斗在一线。他年龄虽然不大,但他的行为却显示了一个国家通讯社成熟记者的职业敏感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献身精神,他每天几乎与现场同步传回总社的大量图片报道,内涵深邃,主题鲜明,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显示出驾驭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

更值得欣慰的是,到现场采访的所有文字记者,几乎都带了照相机,哪怕只有傻瓜和手机,也没有忘记拍照,震后汶川县城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文字记者徐壮志发出来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不是新闻工作者,却有意识地把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发送到了互联网上,他们的加入,大大壮大了摄影、电视等形象新闻的阵容。从76唐山大地震到87大兴安岭火灾,从98抗洪到03抗击非典,从今年初的冰雪灾害,到今天的汶川地震,老天无情,人情大增,人气大增,国家在危难中成长壮大,人类在挑战中发展进化,灾难新闻报道也在随之变化,一步一步趋于成熟。透过汶川地震的废墟,影像让世界见识了大写的中国。

国际舆论高度评价中国汶川地震报道:《美国洛杉矶时报》5月14日发表文章指出,”大地震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一个极富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中国“;香港亚洲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在四川地震废墟中站起来的信息自由大国,是一个更有文化震耐力的中国。四川大地震,震碎了多少人的生命,却震不坏中国人的心,多难兴邦,大面积的灾难,却侵占不了人心的方寸之间。只要信息全面开放,就掌握了救灾的武器。" 的确,这次汶川抗震救灾报道速度之快,内容之广,形式之多样,效果之明显都是前所没有的。新华社在震后18分钟,地震局还没确定震中、震级的情况下就发出了报道;央视新闻频道震后32分钟开始播报,52分钟后开始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等全时段的连续报道。这些都开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先河。广大新闻工作者以人为本,以灾民为核心,及时客观地向全国和世界报道地震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灾区人民的极度痛苦与面临困难;报道中央党政军领导,珍视和尊重生命,身体力行,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决策和力量;报道军队、武警等一线救援人员,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英雄事迹;报道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支援。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在传递灾情信息,唤起受众同情,动员全民参与,树立灾民信心,凝聚民族力量,鼓动众志成城,战胜地震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受到国际舆论一致赞扬的同时,受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如果说唐山地震报道成为摄影人永远的遗憾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那么,汶川地震报道的全面放开和巨大效益则得益于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益于中央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开明理念,得益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列》的实施,得益于新闻法制化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中华民族在突兀而来的巨大灾害面前,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万众一心,强我中华的时代强音成为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主旋律。(完)

唐山地震观后感

电影一开篇,屏幕上涌出一片人名,我知道那是遇难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从这个世界上以外的消失,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赶紧向某人要了两张手纸,我怕我忍不住。地......

唐山地震教案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唐山地震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唐山地震观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唐山地震观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唐山地震前兆

唐山地震前兆唐山大地震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中国地震界依然有人不厌其烦地说,唐山地震以高度平静为特征。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个特征?这也许是圈内和圈外认识上的差异;也许......

唐山地震观后感

唐山地震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山地震观后感,欢迎大家......

下载唐山地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山地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唐山地震了 唐山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