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贡献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主要创新成就及贡献”。
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贡献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0多年来他的理论和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笔者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希望通过此文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伟大贡献。
一、抽丝剥茧,一层层冲破束缚,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首先并且始终做的中心工作就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他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科学依据。他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抓根本,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邓小平积极地肯定社会主义也一样可以搞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人甚至包括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这种传统观念,致使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不敢理直气壮地利用市场经济去发展生产力,与众不同的邓小平却不以为然。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主编吉布尼时就强调:“谁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他还形象地比喻,“不论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用以说明市场经济也一样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在1992年年初的讲话中他又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长期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在邓小平同志这种开拓创新思维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第一、在所有制形式上,既坚持公有制又使公有制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情况,虽然公有制的直接生产目的是盈利,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的宏观目的来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资本家追求的剩余价值。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个人消费品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为辅。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善于经营等正常手段先富裕起来,但是先富的要帮助和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私有制基础上必然带来的两极分化。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也存在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但从根本利益上三者是一致的,这又区别于资本主义中工人与资本家利益关系的根本对立和私人企业间的利益对立冲突。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宏观调控上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计划调节是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因而无论实行计划的自觉程度,还是计划调节的方向和力度都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实施基础是私有制和私人利益,因而以资本家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的计划,在发挥调节作用时,往往会受到劳资利益对立和私人集团体利益冲突的影响。
其次以市场为取向,在大胆创新的改革实践中一步一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模式,但不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由经济 1
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来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改革提出来的,也是在改革发展的一步一步实践中实现的。在邓小平光辉思想指引下,我国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改革采取了三个重大步骤。
第一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开端。在这次会议上肯定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分田到户的做法,提出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劳动直接同收入挂钩,也就是“交购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正如邓小平所说:“农业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正是这种创新的改革思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使农民的收入在短时间内有了迅速的提高,解决了中国八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根据农村改革的经验,将改革方向逐步转向城市,在企业中搞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把企业效益同职工利益挂钩。
邓小平多次讲道:“我们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我们就转到城市。”他还把责任制视为一项即适合农业生产也适合工业生产的基本原则。他说:“工业有工业的特点、农业有农业的特点、具体经验不能搬用,但基本原则是搞责任制,这点是肯定的。”
现代化大生产,分工细密协作性强,不仅要求企业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生产指导和经营管理系统,要求厂长经理切实负起责任,还要求企业内部各方面、各环节、各生产岗位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但由于长期实行的“大锅饭”体制权力与责任脱节。劳动者的劳动与自身利益缺乏联系,劳动者缺乏积极性,所以企业经营中缺乏活力,效益很难提高。在农村实行责任制之后,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使企业效益同劳动者的经济责任,经济利益和经济权利结合起来,打破铁饭碗,于是便有了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各种责任制的推行使企业和劳动者的贡献和利益挂钩,贡献大利益大。这样就克服了以往计划经济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效益和职工利益都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步:重视市场微观基础建构,从多方面积极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进一步加快了废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步伐,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滚滚洪流......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是能够完成的。根据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重要精神,我们党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冲破了不少传统观念,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获得了重大的认识,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操作问题上,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及与之相关的配套改革。
(1)培育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要建立自主企业制度;二是建立具有种类完备、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组织群体;三是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为市场体系的健康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2)要改革国有产权制度,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为内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则是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突破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但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角度,公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渐从以承包制为主过渡到以股份制为主。
(3)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允许非国有经济发展,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针对有人担心深圳市搞资本主义的问题强调:特区姓“社不姓资”,一是从深圳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而且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制约;二是
我们有优势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三是我们可以从“三资”企业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它们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探讨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意义。
(4)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根本问题不在于否认按劳分配方式而在于通过改革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完善按劳分配制度,使其在不同的分配方式下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市场激励机制的根本点。同时与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一定相应地跟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5)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靠法律规定的轨迹运行的。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形式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要通过法律来解决。市场经济立法也要大胆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伟大的改革指导者邓小平同志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前无古人的构思并且付诸于实现,他还一直关注着如何把我国经济运行纳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的轨道,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论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
二、打开百年桎梏敢为天下先,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从明朝中叶开始到鸦片战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搞对外开放也仅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就关起门来,没什么发展,特别是十年*,使我国失去了参与国际分工机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别的同类国家很大一段距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在逝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的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周围世界隔绝了。”鉴于历史的经验总结,邓小平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要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还存在着资源不足资金匮乏、缺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实际困难。对此邓小平指出: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如果我们拒绝国际合作,现代化事业就会受到阻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总是要靠各国人民的相互激励、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充分有利用国内资源、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本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二)对外开放的伟大构想与实践创新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不仅大胆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理论,在采取何种方式和途径实现“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他更有自己独特而创新的大胆构想,这些构想都在实现中取得了成功。邓小平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精辟论断和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进出口贸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进出口贸易方式与国际市场对接可以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出口生产成本上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换取成本上处于绝对或相对劣势的产品。邓小平在1984年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我国的对外贸额是四百多亿美元吧?这么一点进出口贸易额,关起门来能翻两番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的时候,我们的产品怎么办?统统国内
销?什么都要自己制造?还要不要买进一批,自己卖出一批?”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进出口贸易的思想,我国以进出口贸易方式与国际商品对接取得了明显成效。1990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160亿多美元。199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357亿美元,出口719.1亿美元比1990年增15.8%。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国内外市场早日接轨奠定了良好基础。
2、技术贸易。技术贸易是国际间以商业手段进行的技术转让行为。对于技术贸易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很重视,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技术贸易方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可以迅速提高国内的科学技术水平缩小同发达资本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它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小平同志还经常讲:“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强调“要多争取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践证明,引进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即可以使我国少走弯路,节省新技术创新所花费的时间和经费,又可使我国在较高起点上发展,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3、利用外资。邓小平同志对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利用外资问题非常重视。早在1982年就明确指出,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他首先提出要在国内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怎样来创造环境,邓小平指出:“最近全国人大通过的外资企业法就是为了给外国来华投资创造有利条件„„有人担心中国的法律会变,我可以肯定的说在中国投资没有风险,我们会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如果法律不完善还可以补充。我们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利用外资在国内建立‘三资企业’”。而且他还多次地反复地强调三资企业不会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它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由于有邓小平的思想扫清了思想障碍,使三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由1982年以前的三家发展到1990年的26568家。实践证明,利用国外直接投资在我国建立中外合资、合作的外商独资企业,是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扩大就业面,提高我国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除了直接投资外。我国还积极利用间接投资吸引国外贷款,建设了许多港口、铁路、机场、电信设施等多项大型工程,加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建设。
4、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区。把经济特区作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窗口,是邓小平同志首先倡导的,是他创新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79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做特区,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特区是个窗口,它在国内外市场对接中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通过窗口看到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并传回内地,掌握最新信息,把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传向内地经过消化吸收掌握起来,加快技术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通过窗口把内地的原料、半成品、传统工艺品等运到特区来经过改制和增值后出口,多创外汇,通过窗口,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一方面是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基地,另一方面是出口基地。”我国自1979年7月开始,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建立了经济特区。十多年来,经济特区迅速发展,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当然要加强同国际经济的联系,仅靠五个窗口是不够的。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之后便考虑怎样进一步开放的问题,他提出在现有的特区之外,还可以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导思想,1985年5月我国又做出了进一步开放大连、广州、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了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西北海的对外开放线。1985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夏章泉三角地区划为对外经济开放区。到了1988年3月,又将这个范围扩大至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的若干沿海城市,从而形成了从南到北绵延万里的沿海对外开放格局。完成了由“点”到“线”和“片”逐步开放的战略格局。实践证明这种格局,有益于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保证了我国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同时沿海近两亿人口的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后,一方面可以缓沿海与内地资金和原料的矛盾。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引进加速本地工业的技术改选,发展外向型经济,起到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
如上所述,邓小平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改革理论和实践造就了二十世纪壮观的经济奇迹,抵御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逆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总而言之,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改革创新的伟大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正是这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创新思维,将中国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崭新的繁荣富强的阶段。
以上简述可见,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经济论文的内涵本身和社会对经济论 文的评估,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应用价值。依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应用性的有无是经济论 文是否......
论转型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里第二句关键的话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现在有一种误解,有的......
一、我国现行的农村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1996~2002年,我国农村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有些变动,但基本上保持在46%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
我国监狱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 作者:倪毅 高晓华 2007年3月 内容摘要监狱经济是伴随着监狱及其行刑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它的存在及其发展不仅能使罪犯劳动力资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