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班级 英语一班
学号124022008024 姓名 黄依琳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紧密相连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但是,死亡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归宿,是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命终点,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这使得死亡成为各民族共同忌讳的话题。(1)笔者在此只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来源入手,对它们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成因;文化内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意为“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以好听的言词或令人愉快的方式来说话)(2)。根据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润饰手段。(3)。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来源及文化内涵的异同
(一)源自价值观的英汉死亡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重合尽管汉英两民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并且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思维定式,使得两民族的价值取向千差万别,但二者间也有相似之处,其中一个典型的共性就体现在死亡价值观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十分推崇“舍身取义”这一英雄的传统。因此,当一个人为公或为国家过早地献出自己宝贵生命时,人们通常会用“献身”、“舍身”、“殉国”、“殉职”、“牺牲”、“阵亡”、“杀身成仁”、“英勇就义”、“为国捐躯”、“舍生取义”、“肝脑涂地”等褒义词语婉称之,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崇敬而又深切哀悼之情。无独有偶,英语里也有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语词,如to lay down with one’s shovel and hoe(为国家或事业捐躯);to ki the dust(阵亡)等,但与汉语相比,这些表示法在搭配意义、内涵意义以及感情意义的传达上稍逊一筹。(4)
与之相反,对于那些坏蛋、恶棍、以及社会渣子之死,人们常用带有贬义色彩的委婉词语,如“完蛋”、“翘辫子”、“蹬腿”、“下地狱”、“一命呜呼”、“命赴黄泉”、“上西天”、“见阎王”等。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里,其中“翘辫子”、“见阎王”、“命赴黄泉”、“一命呜呼”等婉词,还带有明显的诙谐语气。英语里此类委婉语词有:toslip off the hooks(翘辫子,咽气);to kick the bucket(蹬腿);to send somebody to eternity(上西天);to go west(归西)等。其中to go west,从表面上看,与汉语的“上西天”或“归西”在内涵意义上完全对应,其实两者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认识:to go west是一种比喻说法,即把死亡比作业已西沉的落日。而“西天”在汉语中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古代佛教徒把位于我国西南方的印度(古称为天竺)称为西天。西游记中的唐僧上西天取经,就是此意;二是指佛教徒心目中的“极乐世界”。这些带有反面评价色彩的英语委婉语词在语用过程中也能传达一种丰富的感情意义。例如: His heirs were greedily waiting for him tokick the bucket.(他的继承人正眼巴巴地盼着他死呢。)(3)
(二)源自宗教的死亡委婉语体现不同的宗教文化
言语禁忌源自宗教迷信。诚如英语委婉语研究专家尼曼等指出:委婉语的最早主题是宗教性的。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大。“佛教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实际上同以灵魂肉体来解释人的生死一样,最终赋予了人以超越死亡达到不朽的性质(5)。”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即“圆寂”或“灭度”;如果功德圆满,达到“四大皆空”,则死时心平气定,盘膝端坐如生,即“坐化”。另外,用于婉称佛教徒之死的常见词语还有:“升天”、“入寂”、“殉道”、“归真”、“登莲界”等等,不一而足。而道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生命不死、飞升成仙,于是称人死为“仙逝”、“仙游”、“仙去”、“上仙”等;认为人死犹如蝉之脱壳,婉称“蝉脱”、“蜕化”;或如鸟生双翼飞升,曰“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即“骑鹤”、“化鹤”或“鹤化”。这些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无非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言语禁忌的多样性。
英、美国家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基督教义是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传统的基督教徒们相信肉体在价值上低于灵魂,肉体有死、灵魂不灭,努力修行以期灵魂升入天堂而非坠入地狱。正因为有了这种信仰,他们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这种宗教的一元化对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词产生巨大的影响,即英语中有大量“死亡”委婉语源自《圣经》或其他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体现了基督教对“死亡”的宗教解释。譬如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因此人死去也就应该to return to dust(归于尘土);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为了赎罪,因此死去就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清欠负大自然的债务);上帝乃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被召到上帝身边),听候上帝的the Last Judgement(最后审判),正因为此,人生在世,只有积德行善,死时才能to pay Charon(雇请冥河上的船船夫卡戎),将自己安稳地to cro the River Styx(渡过冥河),进而to go to a better place(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去),即to go to Paradise(进入天国)。然后就能to be with God(与上帝同在)或to rest/be in Abraham’s bosom(安歇在亚伯拉罕的怀中),因而感到to be at peace(心安神泰)。基督教义还认为,人死只是to yield up the ghost(魂出躯壳),而灵魂却to launch into eternity(获得永生),以及to have one’s 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名字留在永生簿里)。这些浸淫着厚重基督教义的“死亡”婉称,便是英美民族人们所普遍信奉的那种完美人生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宗教的这种一元化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宗教委婉语的全民化。(2)
(三)源自社会制度的死亡委婉语体现不同的制度文化
在讲究“皇权至上”、“尊卑有等”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非但生前要高人一等,而且死后也要有别于庶民。这就使委婉语“死”带上了强烈的阶级性,即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礼记•曲礼(下)》就明文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谓“崩”,即“山坏也”。古人把天子视为天或高山,因此天子之死犹如天崩或山崩。对此,汉语里还有其他多种委婉表达法,如“驾崩”、“晏驾”、“上崩”、“升遐”、“登避”等。关于这种迂回陈述,其他还有:帝王之“死”,又称“弃朝”(即丢弃朝廷而去)、“弃群臣”、“弃天下”;平民百姓只能叫“弃世”、“弃平居”、“弃馆舍”。此外,汉语中四字格成语极为丰富,其中也有一部分反映死者身份地位的委婉成语,如:“宫车晏驾”用于帝王,“命归黄泉”、“撒手人寰”用于平民百姓,等等,足见汉语委婉语表现力之丰富。由此可见,在封建等级观念极强的中国,不同社会地位和官价的人的“死”的委婉语可谓界定清楚、等级分明。它们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特殊产物,深深地扎根于坚实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
然而,英美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尤其英国是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最早的国家。英美人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而且,15、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7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以及19世纪的美国南北战争加速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模式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巩固了注重个人权益、争取平等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意识。因此,虽然英语中也有大量表达“死亡”的婉称,但没有社会地位差异这一方面的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欧洲中世纪流传的一条古老格言中窥得一斑“,Popes, kings, beggars, 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黄泉路上无贵贱。教皇也罢,国王也罢,乞丐、小偷也罢,人皆有一死)。”他们认为“死亡”就是“走众生之路”(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把“死神”说成是“伟大的平等主义者”(the greatleveler)。可以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根本不可能产生那种社会地位界定清楚、等级分明的委婉语。(6)
三、结语
喻云根先生指出,对比研究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比较,揭示其中的相似和差异,以寻求可用于语言教学与翻译等实际问题的原理”。(7)本文从价值取向以宗教信仰、及社会制度三个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了比较分析,旨在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土壤的差异,由相同的禁忌发展而来的委婉语却不尽相同。死亡委婉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它往往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鲜明活脱的文化个性,并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宝库,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1)
参考文献
1. 吴慧坚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 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3. 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4. 郑桃云,赵艺红《英汉死亡委婉语来源及文化内http://
2009年1月 5. 黄应全.《生死之间》 作家出版社,1998年5月
6. 李海燕.《从汉英死亡委婉语看民族文化的异同》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7. 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1994年1月
涵之对比》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2 礼貌,商务信......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全英文论文)天黑前的夏天女权主义解读(全英文论文)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全英文论文) 浅谈国际贸易“询盘”函电......
首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 国庆日 7月4日(美国独立日,1776年)。 Uncle Sam 美国 John Bar 英国 美国本土之外的州是夏威夷。美国是个多文化和民族多元的国家;国......
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摘要:委婉语是英汉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职业名称委婉语是委婉语的一个重要领域分支,对比分析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可以加强人们对中西方......
中西方婚礼仪式对比研究姓名:张圆圆 学号1109214060 六礼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那一定要提到 “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