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育思想简论_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2:16: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孔子德育思想简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德育思想简论 周德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 育活动,经验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进行批判总结。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他的德育思想更是首当其冲。为了对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做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评价,对此我们有重新研究的 必要。

(一)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他们无不把 灌输本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给青年一代作为他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头等大事。

孔子也不例外。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纵观他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往往是居第一位。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除“文”以外,“行,忠,信”指的都是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仁”是孔子要求人们必须达到的最高道德准则。他希望“君子”连吃一餐饭的时间都不要离开仁德,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应如此。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要求学生首先做一个符合奴隶制政治、道德规范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办教育,“德”是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要看培养的入是不是符合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和道德要求。至于知识才能,他是放在第二位的。他的学生颜渊在知识才能方面不见得比其他的学生特别高明,但是孔子对他称赞不绝,“贤哉回也”

(《雍 也》),认为他最有道德修养,能做到“三月不违仁”

(《雍也》)。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为了给奴隶主阶级培养理想的“仁人”、“君子”。他认识到德育在 培养人材中的重大作用,并把它放在首要地位。这显示了他在某种程度上窥测到道德教育的 规律性。

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是积累有丰富的经验的。在他自述自己的世界观的形成 过程中,可以看到他坚持长期修养是着重抓住一些关键环节的。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自我的道德修养过程,虽然夹杂着不少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色彩,他把道德修养机械的按照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还鼓吹什么“知天命”等等,这都是不足取的。但是,值得 注意的是:他重视把学习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重视个人的立场,感情、意志的培养和行为 的锻炼,使其达到完全符合奴隶主道德规范,即所谓“不逾矩”的程度。孔子的这一德育理 论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所以,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必须抓住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意志上 韵锻炼和行为上的践履这几个环节,简单的可以概括为:“知”、“隋”、“意”,“行”。

为了坚定学生的信念,孔子把学“道”和闻“道”放在首要地位。他说: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他的学生子夏也说:

“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张》)。

孔子和他的学生所说的学“道”、闻“道”,指的都是要加强或加深对奴隶主阶级的政 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习或认识,使学生成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泰伯》)的“志 士仁人”,亦即深信不疑地信仰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努力学习,站稳这— 立场,不惜以生命来保卫它的完善。

为了陶冶学生的感情,孔子特别重视“诗”教和“乐”教。他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兴于诗”,就是说通过诗教可以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他还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称赞“诗”的内容是“纯正” 的,合乎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标准,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教材。

“成于乐”,就是通过奴隶主贵族音乐的熏陶,使学生具有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

为了培养奴隶主阶级的“节操”,孔子要求他的学生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要做到J(磨 而不磷”,“涅而不缁”

(《阳货》),象最坚硬的东西一样,磨也磨不薄,象最洁白的 东西一样,染也染不黑。要象苍松翠柏一样,经得起冬天严寒的“考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罕》),成为一个坚决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

德育的归结是“行”

。孔子把“行”放在重要地位。他说: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凡是说出来的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凡是自己不能履行的,就不要说漂亮 话。他认为“行”比“言”更为重要。道德信条只有转化为道德行为才是有效的。

在德育过程中抓住了“知”、“情”,“意”、“行”这几个环节,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何使道德观点、信念、感情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规律性。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德育理论应该说是有创见的,并对后来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起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德育内容的问题,实质上是以哪一个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年青一代的问题。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为了培养奴隶主阶级接班人,孔子给他的学生安排了一套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内 容。它的中心是“仁”。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就是要以克制自己的 “修养”手段来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

(虽然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周礼进行了损益)女子认为,只要人们的言行都能遵循奴隶制社会“礼”的轨道,这样的“修养”功夫才合乎 “仁”,即才能达到奴隶制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他在评论人们的道德言行时,也总是以

“仁”为标准的。可见,“仁”是他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其实,“仁”是奴隶主贵族道德规范的总概念。它具体的体现不外就是孔子反复宣扬的“忠”、“孝”、“悌”,“恕”、“敏”等这些奴隶主阶级的具体道德准则。其中孔子突出强调的是“忠”和“孝悌”。

孔子提倡“忠”。他说:

“臣事君以忠”

(《八惰》)。就是说奴隶要忠于奴隶主,大夫要忠于国君,国君要忠于天子,简而言之,就是要绝对的为主子效劳,不怀异心,至死不悔。可见孔丘对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目的在于把他的学生训练成为奴隶主贵族的忠实卫士。

孔子又竭力提倡“孝悌”。他常常对学生说:

“你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敬兄 长”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学而》)。孔子的一位学生有若进一步把孔子这个思想 加以发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意思是说,实行“孝悌”是做到

“仁”的最基本功夫。

“孝”是指后辈对前辈来说的,用以维系统治的氏族中纵的关系,“悌”是指平辈中做弟弟的对兄长要尊敬,用以维系统治氏族中横的关系。这样,奴隶主贵族用“孝悌”之道,就可以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控制起来,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同时,“孝悌”又是“忠”的基础。孔子说:

“孝慈,则忠”

(《为政》),意思是说,能够做到孝慈的人,就一定会对君主尽忠。几千年来流传的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这句话,就是地地道道的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如果能够做到象上面所述的,忠于君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对奴隶主坚守信用,办事勤快等修养功夫,那么他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奴隶主阶级的接班人,能够随时随地“见危授命”

(《宪问》),“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为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誓死尽忠。

孔子的这一套德育内容,后来又经过了儒家后学的加工改造,演化为“三纲五常”,它 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毒害是十分深重的。

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搞一些空洞的道德说教,他十分善于利用《礼》、《乐》、《诗》、《书》、《易》、《春秋》这些中国古代的典籍,向学生灌输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首先,他把“礼”的教育,作为“六艺”教育的中心。他不但要学生熟记“礼”的条 文,而且要求学生对“礼”的仪式细节等经常进行实习。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必须学习“礼” 才能站稳奴隶主阶级立场。他又说: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衅矣夫”

(《雍 也》)!意思是说,君子们广博地学习文化,又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背叛奴隶制的政治 原则和道德规范了。所以他要求人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以周礼为准则。

孔子又认为,《诗》的内容也是符合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它可以起着“纯化”人们思想的作用。孔子对学生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后来,封建社会的学校继承了孔子这个思想,把《诗经》做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

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大序》)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服务的文学教材。

《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选编。孔子也注意利用《书》中所包含的政治和道德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教育。例如他说:

“书云:

‘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为政》)。意思是说,我用孝悌教育人,从而施加影响于当政者也就是搞政治了,因而说明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它与政治关系的密切。

《史记·滑稽列传》曾记载孔子论述“六艺”这些古代典籍在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孔子曰:六艺治于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

道义”。意思就是说,“六艺”尽管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但是在巩固奴隶制的统治和陶治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它的作用是一致的。

《礼》用来约束人们行为;

《乐》用来抒发温和的感情;

《书》用来记载历史事件;

《诗》用来表达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意志,《易》用来推演微妙难穷的变化,《春秋》用来宣扬奴隶主阶级的仁义。

由此可见,孔子不仅把“六艺”作为培养“君子”的文化知识课程,同时也是灌输奴隶主阶级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精神武器。他这样一个教育、教学观点成了后来宋明理学家们主张“读书穷理”的思想渊源。

把学习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寓德育于传授文化知识之中,应该说孔子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倡这种理论的教育家,他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智育和德育的联系性。尽管他的目的和内容是为奴隶主阶级培养接班人,但是,从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看,它是反映了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可以为任何一个阶级办教育所利用。

(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孔子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有一些是糟粕,但也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他提出言行一致的原则。他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

他主张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是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古人不肯多说话,是因为恐怕自己不容易做到的缘故。

所以,孔子在德育过程中,特别重视言行一致的原则。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意思是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自然,孔子所提倡的言行一致,就其内容来说,都不外是孝,弟、忠、信这些奴隶制的道德准则。那都是一些糟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注意培养学生在道德修养上做到言论和行为一致,反对言行脱节,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窥测到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概括出了言行一致的德育原则。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德育理论发展史上是起了很大影响的。

此外,孔子还主张过一些象“改过迁善”

(“过则勿惮改”

《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等德育原则,尽管它刻上了一定程度的阶级烙印,但是他要求人们应该正视自己的过失,要有改过迁善的勇气和提出做为一个统治者或教育者必须“身教”重于“言教”,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所有这些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孔子在德育方法上是主张“克己”的,“克已”是指约束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在道德修养上一个人必须时时刻刻以奴隶制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己。所以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他常常强调“约之以礼”

(《雍也》),即以周礼来约束人们的言论行动。他要求人们“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这充分表现了孔子的道德教育偏 重于消极禁止和束缚人们个性的本质。他这个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就成了“寡 欲”、“主敬”、“窒欲”、“克治”等德育方法和途径。实质上是一种禁欲主义和束缚人们思想、感情、行动的一根绳索。

孔子还提倡“自省”,要人们在“内省”上下功夫。他说;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反省起来,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他还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告诫人们,看到符合周礼的贤人,便应想怎 样做到和他一样,看到了违背周礼的不贤的人,内心必须反省自己,看有没有犯同他一样的 错误。

孔子的学生曾参把孔子这套德育方法概括为“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天天自我检查,看有没有做了违背奴隶主阶级政治、道德信条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从德育思想的角度 来看,孔子是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孔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比较重视因材施教。例如:他在答复别人“问仁”、“问孝”时,常常针对不同的对象作出不同的回答。在《论语·为政》中记载有四个人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都各不相同。例如,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

“无违”,即不要违背周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照周礼的规定对待他们。而在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时?孔子却回答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疾病担忧,这样就可算是孝了。孔子这种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就其内容来说自然都不外是一些奴隶制的道德说教,但是,从德育方法这个角度来看,它却是灵活的,因人而异的,是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的。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对孔子的德育理论和方法是可以略见其概貌的,它的精华和糟粕也是分明的。其中凡是对今天有用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反映德育规律的因素,我们都应该分别不同的情况加以批判改造和利用。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及现实意义 (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 养 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 “君子怀......

周敦颐思想简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周敦颐思想简论,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周敦颐思想简论

古国网 作者:任守愈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很多学者认为二程是他的学生,他开启了宋明理学。这一点,现在也有人表示怀疑,但是其精粹的思想是人所共知的,主要在《太极图说》和《......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郑桂芬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 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 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

孔子思想

1、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 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2、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3、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

下载孔子德育思想简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德育思想简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