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30年 当好三个排头兵_当好排头兵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2:09: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厦门特区30年 当好三个排头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当好排头兵”。

厦门特区30年 当好三个排头兵

新华08网厦门12月26日电(记者项开来)12月26日上午,纪念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在厦门隆重举行。30年来厦门特区在发挥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作用上不断探索。着眼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厦门特区走出了一条“小而精”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断探路科学发展模式,突出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不比总量比质量

1981年底,厦门特区在湖里村2.5平方公里内起步。1984年3月,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共131平方公里,并逐渐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

30年间,厦门市经济发展走上了快速通道。1981年到2010年,厦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7.4亿元增长到206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5亿元增长到52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51亿美元增长到570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78亿元增长到1010亿元。受小岛的地理条件以及福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厦门特区的经济总量一直偏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最后。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30年来厦门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仅次于深圳市,位列第二。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6.0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97万元高出3.04万元,比福建省平均水平4万元高出2.01万元。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得益于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厦门的财政收入一直保持较好水平。多年来,财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更达27.9%。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1年的1.95亿元增至2010年的526亿元,增长280.6倍,年均增长21.5%。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5%,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4.6和11.2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2010年实现收入289.1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和福建省九个设区市中均居首位。

2010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569吨标准煤,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全省的71%;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408吨标准煤,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36%。

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31亿元、创造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分别是福建全省平均水平的11倍和13.3倍,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

——突出协调发展

不久前,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颁布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厦门位列全国20个“科学发展典范城市”榜首。

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3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科学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为“四个协调”。

一是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2010年,厦门以占福建全省9.6%的常住人口和

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4%的生产总值、25.6%的财政收入和52.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全市人均GDP超过6万元,户籍人口人均GDP近1.7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年前的482元增长到29253元,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64元增长到10033元。

二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厦门市坚持把提高效率与注重公平紧密结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虽然经济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占优,但厦门市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多项改革举措领先全国。在全国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住房公积金制度,率先推行“全民社保”,率先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率先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较好地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厦门坚持抓精神文明,坚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12月20日,厦门在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考评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副省级和省会城市榜首。这也是自2005年开展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以来,厦门连续三届荣获总分第一,实现“三连冠”。

四是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较早明确“生态立市”战略,走集约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2010年森林覆盖率近50%,人均绿地近30平方米,多项环保指标领先国内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建设特区30年来,厦门市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相协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

——当好三个排头兵

于伟国表示,特区建设30年之际,厦门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厦门必须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和平统一的排头兵。

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厦门市表示,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二三产共同推进,打造海西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最具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积聚区,领先发展的新兴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强化,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港口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全市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不久前举行的厦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五个厦门”,其中“创新厦门”排在首位。截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524家,占福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单位面积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二位。2010年厦门市524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15.28亿元,同比增长45.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84%。

作为经济特区,肩负着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重任。30年来,厦门率先实施国企改革;最早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最早开展利改税、政企分开试点;最早放开市场、取消计划供应,率先开辟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等等,闯出了一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适度超前、综合配套的改革之路,在我国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率先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经济特区尽管在优惠政策方面的优势弱化,但30多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先行优势还在,经济特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今后,特区不是“特”在优惠政策,而是“特”在特殊地位、特殊体制、特殊作用,“特”在“先行先试”。目前,厦门市正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载体,重点推进多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其中包括创新两岸金融合作体制机制、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

于伟国表示,推动厦门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思路就是“一体化”和“同城化”。其总体思路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三个一体化”的重要指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全域一体、同城共兴,使城市格局由岛内一个“拳头”伸展为全市一个“手掌”,真正建成全域特区,进而带动厦门、漳州、泉州三市的同城化。

实现新跨越,当好排头兵

破除旧思想 实现新跨越——对“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大讨论的认识李志英“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大讨论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当好一个兵,当好排头兵(办公室)

文章标题:当好一个兵,当好排头兵(办公室)一直以来,院党组都将关心和培养年轻干部当作一件大事。从院庭领导的重视到老同志坦荡无私的帮助,从创造条件让年青同志施展才干到真诚......

厦门是特区还是直辖市

厦门是特区。厦门目前不属于直辖市,厦门目前的行政级别为,厦门市是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行政级别副省级,2013年媒体报道入选新一线城市。扩展资料厦门,简称厦或鹭,别称鹭岛,是......

特区厦门的新气象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9篇特区厦门的新气象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特区厦门的新气象作文

特区厦门的新气象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

下载厦门特区30年 当好三个排头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门特区30年 当好三个排头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