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市加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荆州市能源建设思考”。
关于荆州市加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考
薛家林
随着第四次全球产业梯度转移浪潮的到来,沿海资本西进、东部产业内移趋势进一步明显,尤其是随着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的出台,中部崛起开始由“坐而论”走向“起而行”。荆州如何借助中部崛起的强劲东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融合境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加速承接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这是当前市委、市政府迫切需要考虑和应对的一个问题。
一、荆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产业转移的国际国内环境明显向好,加工贸易新政带来重大利好。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已经成熟。全球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然成为承接第四次产业梯度大转移的主角。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为适应这一新趋势,我国东部地区正在采取相应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开始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一些一般加工业向内地转移,以置换出资本和空间,从而实现从总体上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同时,随着近些年沿海地区资源、能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劳动力价格提升等受制约因素不断增多,加上贸易壁垒、关税增加、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制造业迫切需要通过向内地转移克服困难。从政策环境来看,加工贸易新政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利好。国家在上半年调整了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国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8月23日联合发布2007年44号公告,对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增1853个限制类商品,致使限制类商品总数达到2247个, 并对东部加工贸易企业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制,由此对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带来巨大冲击,这些都成为促使沿海产业内移的推动力量,进而为我市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2、东部产业转移呈现规模大、速度快等特征,承接工作迫在眉睫。据国家商务部的信息,当前东部产业转移开始呈现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转移来源地相对集中等特点,我市产业承接工作迫在眉睫。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有报道称“十一五”期间仅上海市就计划外迁5000家企业。东部转移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势头强劲,转移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等地。当前,中部各省抢抓机遇、相机而行,承接工作相继启动,广西省已出台一系列有关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和措施。我省部分地市如宜昌、咸宁、黄冈、十堰等市已作出专门部署。
3、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愿望十分迫切,但相关制约因素不容忽视。承接东部相对发达的或成熟的产业转移,不仅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优培强潜力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不断优化荆州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消化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培植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待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促进荆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然而,客观来看,我们在承接产业方面还有很多“基本功”要做,一些制约因素要一并考虑,综合协调解决。一是转移成本问题。东部产业内移的主要动因是成本驱动,帮助或协助转移企业降低成本是承接地政府应尽的责任。尽管内地拥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和土地价格优势,但是,当上述两者价格的降低不足以弥补由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上升、规模经济下降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时,仍然会阻碍转移产业在本地的落户。二是产业配套问题。产业配套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东部产业是否考虑落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三是投资环境问题。只有真正把重商、安商、亲商、富
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尤其要在法制环境和公共政策环境上实现与产业来源地的无缝接轨,如此才能让转移产业尽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双赢目标。
二、荆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重点浅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荆州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开放先导、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公共政策环境建设为保障,加快产业承接,构建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实现联动互补发展的新格局,迅速壮大我市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1、把握产业转移方向。荆州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的以轻纺工业为主的欠发达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既要盯紧东部发达地区,又要密切注意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这些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不断扩大区域合作领域,提高我市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对境内外转移产业,荆州不可能做到“大小通吃、全方位跟进”,应该挑选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集中精力把这部分做出规模来。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荆州的比较优势,大力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转移,特别是对能延长我市主导产业链条、可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行业,要集中精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确立承接产业重点。产业转移不是资本简单的区域流动,而是受价值链的内在规律制约。在确立承接产业的重点时一定要与促进产业升级统一起来,不能“捡到篮子里便是菜”,更不能饥不择食,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承接要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接。所选中的产业除了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还必须考虑到荆州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是要利用国家加工贸易新政出台之机,重点承接国家限制东部发展的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承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资源精深加工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二是要利用本地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我市已培育发展了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森工造纸、家电等一批优势产业和围绕这些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要以此为依托,吸引更多东部地区的相关要素的进入,进一步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我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00多家,纺锭100万锭,产业链涵盖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13大门类,产业工人近10万人,先后有200多个产品荣获国家优质奖和省部优质奖。我市现有机械和汽车零部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51家,总资产100亿元,产业工人近3万人,产品涉及汽车零部件、石油钻钻采设备、容器等,已有近2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QS9000及VDA6.1系列标准认证等,是一汽、二汽、上汽等主要配套厂家。我市石油机械工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宝鸡市),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要通过利用东部的转移过来的资金、人才、管理水平和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展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促进荆州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3、规划承接产业布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强调规划引导。要按照“体现区域优势、把握发展趋势、结合现有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板块”的要求,进行准确的产业规划,实现以项目为点,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以产业链为线,促进产业集群化,以产业集群为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园区产业规划要突出园区经济特色,继续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确定园区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打造专业特色园区,以产业聚集形成园区品牌。尤其是对主要用于承接东部沿海和海外产业转移的石油机械工业区、纺织印染工业区、精细化工工业区、食品加工工业区要加大规划和建设力度。
4、打造承接产业平台。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努力实现工业园区资源配置最优、基础设施共享、污染治理集中、土地利用集约、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格局。对全市9个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作机制,可尝
试性推进开发区的跨区域整合与兼并等。中心城区3个开发区可在理顺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强整合,既有效规避各园区在地价、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恶性竞争,又能实现协调互补发展。各县市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开发机制和招商模式等措施和办法,努力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5、优化承接产业环境。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对于中部地区来讲,区位优势都是相对的,资源优势各有千秋,劳动力成本相差无几,优惠政策被套紧了“笼头”,能比拼的所剩不多,靠什么?荆州无论是水、陆、空、铁等硬件条件,还是在资源禀赋、电力通讯、城市实力等方面,在周边城市中均不占明显优势。要想让荆州在短时间内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等软环境上狠下功夫。一是创新招商机制。要继续突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导作用,主动与加工贸易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政府间对话互访机制。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一些诸如商(协)会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构建切合荆州实际的招商平台。二是优化安商环境。三分招商,七分安商。要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消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性障碍,构建全天候外商投资处理反应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职业化水准和政务运行的透明度,尽力帮助转移企业降低商务成本。尤其要解决好行政服务和政策管理滞后的问题,在办事规则上尽可能按照东部发达地区或国际惯例操作。要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打造富商平台。加快发展与产业转移互动发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引进企业建立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全社会对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相关政策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机不可失。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一次产业转移期有5年左右的时间。当前,荆州最至关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变过去的被动承接为主动承接,吃透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策精神,研究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立足于抢,立足于快,立足于采取新举措、新办法、新对策,积极做好各项承接工作,力求把荆州建设成为湖北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1、组建专班、加强研究。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事关荆州对外开放和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必须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行动起来,抓紧研究制定荆州市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具体行动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把贯彻落实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策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满园工程”进度、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与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干部绩效考核等结合起来,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加速向荆州转移。
2、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准确把握东部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加速转移这一趋势,突出制造业承接工作,形成政府推动、政策驱动、市场拉动三力合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政府层面,应依托优势,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业配套、园区建设和环境优化四个关键,完善发展规划,强化政策驱动,实施分类指导,培育优良载体,突出龙头带动,努力实现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政策层面,应制定有利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质性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和影响力;在市场方面,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积极跟进。
3、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建议市政府成立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订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问题;试行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防止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各市(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相应机制。要明确责任,结合《荆州市工业行业发展规划(2006—2010)》抓紧组织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尽快制订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意见。
4、政策引导,营造氛围。近年来,我市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兴市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要对这些政策进行认真的清理和规范。对不能落实的优惠政策要据实作进一步的修定完善;对转移企业比较关注的诸如规费减免政策、融资政策、财政扶持政策以及行政服务、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要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要建立相应的投、引资激励机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发展规划要求的产业转移项目,市政府可按实际到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对成功引进产业转移项目的公民、社会团体或组织,统一纳入招商引资奖励范围,按照市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对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开拓创新、大胆决策、绩效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而对工作推进不力、办事拖拉、作风漂浮、损害投资环境的干部要实行问责。要切实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宣传工作。通过集中宣传、系列宣传、重点宣传、专题宣传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我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招商引资项目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
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1988年到2007年,全市与6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有16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投资兴业。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90.......
经过多年努力,**已经站在“千亿”门坎前。今年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给我省沿江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实......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http://www.daodoc.com 2011年09月20日 17:53:28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东部地区的一些......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推进工业强县江安县委常委、副县长董大华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全省上下推进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