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招抚义和团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认识义和团的方法”。
慈禧为何招抚义和团
*或反叛一向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但19世纪末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却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所招抚和利用。慈禧对义和团的招抚完全是从自身利益考虑,是与她对洋人的不满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慈禧太后从上台那天起就没敢得罪过洋人,她的著名的言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表现出了对侵略者的卑躬屈膝,以民族利益来换取自己的苟且偷生。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害怕洋人的人,在某个时候也开始反对洋人了,这是因为她自己的地位不保了,洋人开始有点偏离她了,权利欲极强的慈禧,当权势受到威胁时连她最害怕的洋人也敢反对,可见权势利益才是她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才是对她最最重要的。
戊戌政变后,当洋人保护了被朝廷通缉的康有为,慈禧便开始有所不满。后来又考虑到光绪与她作对,担心自己受到威胁,便想除掉光绪。她曾对外散布光绪得了重病,想借机废掉他而且不为外人所怀疑。不料这个阴谋被人发觉了,后来闹到洋人出面要给光绪看病,慈禧不敢惹洋人,只好让洋人看了病。此计不成,她又想出先为同治立嗣再除光绪的办法。她选的皇储是端王载漪的儿子溥隽,准备到元旦那天,请各国驻京公使来道贺,以此来表示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支持,但公使们却拒绝了。外国列强为何在这期间对慈禧态度冷淡了呢?其中的原因并非洋人对慈禧本人有什么不满,而是因为这时朝廷中的权臣李鸿章等人与俄国走得很近,使英法美日各国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影响,不满于亲近帝俄的后党势力过分得势。
而这时国内的义和团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朝中和地方都形成了“剿”和“抚”两派,慈禧也是犹豫不决,举棋难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外国列强的紧逼,她本人对洋人的怨恨,义和团的蓬勃发展,而这时再加上一批顽固派势力的怂恿,使得慈禧在义和团的问题上渐渐倾向于“抚”。溥隽的父亲载漪因为想让儿子当上皇帝,就同一批王公大臣如刚毅、徐桐等,这些顽固派本来就对洋人没什么好感,便给慈禧出了个主意,利用义和团,给洋人压力,以收两败俱伤之效。这时慈禧仍然没有下最后的决心。恰在这时,一件未经辨别的紧急情报终于让慈禧下了决心,据说这份情报是载漪等人伪造的,这个情报把洋人在各地的暴行解释为想逼慈禧归政于光绪。这一招中了慈禧的痛处,她最怕的就是大权旁落,于是就立刻下诏“宣抚”团民,同时对外国列强“宣战”,为了表示决心,她把主“剿”的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人砍了头。但是,阴险的慈禧在一开始便为自己留了后路,所以,后来当联军向北京城进攻时,慈禧又拿出了另一手,暗中向洋人打招呼,在炮火连天中派人到东交民巷去联络。北京失陷,她逃往西安,逃跑的路上,下旨对义和团进行剿杀。同时为了表示和洋人作对的不是她,她又下令把主“抚”的刚毅、徐桐等一批大臣杀了头。
慈禧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既没有作充分准备,也没有慎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更没有决心去打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念之想,意气用事。其招抚义和团并非真心,只是想借义和团之手来解自己之气,骨子里仍然是惧怕洋人的。无论是“主剿派”、“主抚派”,还是义和团,最终都成了慈禧为保全自己的牺牲品。
革命派为何与义和团失之交臂?教学目标:通过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近代史陈列”以及阅读有关资料,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同一时期的历史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思考......
慈禧出卖义和团最终断送了大清300年江山[ 原创 2010-08-25 09:47:56 ]标签:义和团阅读对象:所有人慈禧出卖义和团最终断送了大清300年江山转自:凯迪网作者:布拉格的帅克(张宏良按......
义和团 对义和团的几种说法:义和团庚子事变义和拳拳乱庚子拳乱 一、时代背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 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 仇外心态 谣言守旧势力煽动华北地区遭受......
义和团,又称,或贬称为“拳匪”。又称“”,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