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化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义务教育均衡化”。
关于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化的思考
——学习《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心得体会
开化一中江根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是一个民族素质之所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元气之所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中有“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中也有较多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将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义务教育,使之农村教育的面貌、农村教师的面貌、农村学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已经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违背了“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的原则,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且势在必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组在对全国2800多个县市考察、统计分析后,给国务院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尚未能面向全部适龄少年儿童,尤其是未能保障边远地区和贫困农村地区适龄少龄儿童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完整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二是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导致了失学、“择校”等现象,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就我们县而言,通过近二十年的“普九”创建,于上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纵观我县教育,真正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是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一是教育经费总量不足,政府投入比例偏低。
浙江省是全国教育大省,教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教育经费保障上落实得也是比较好的,但总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是师资队伍配置差异过大,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由于地区、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之间巨大的差距,导致收入较低地区的教师向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动,农村地区教师向城镇流动和收入较高学校流动,条件较差学校教师向条件较好学校流动,而且走出去的几乎都是年轻的优秀教师。现在社会上盛传的“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是对目前教育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形象地概括,于此,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日趋凸现出来:
(一)、乡村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师老龄化,就拿林山乡来说,除乡中心小学外,其他3所乡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50岁以上。
(二)、学科配置奇缺。在小学学科专任教师中,所谓“大三科”(即语、数、外),几乎所有的乡村小学缺乏英语教师。同时,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和关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也几乎没有,这就导致许多课程不能正常开设,难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由于校际之间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不均衡,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均衡提高,并成为学生“择校”的主要诱因。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距过大,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并存,导致引发严重的“择校”问题。“择校”大战的实质是对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是择教师、择办学条件。其原因则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尤其是城乡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了择校竞争。
那么,怎样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大课题,其实这是各级政府应做的一篇文章。在这里,个人有几点思考。
第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依靠各级政府从执政理念上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工作,并摆在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明确重点任务和实际行动框架,采取和落实有效可行的政策和行动举措,努力使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中得到逐步改善,从而真正履行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
第二、政府必须依法加大对义务教育人头经费的投入,合理加大人头经费的份额,减轻中小学校长姓“钱”的压力,放手让其大胆姓“教”。特别是将每年新增教育经费中的大部分用于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就我们县而言,除城镇和野三关集镇几所学校外,其他乡村中小学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办学条件上都不同程度的处在“贫困线”上,是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症结。政府在以后的教育经费投入上要实现“三个倾斜”,即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弱势人群倾斜。通过中央和地方两级转移支付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继续实施“两免一补”,为家庭困难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儿童提供就学援助,并逐步扩大救助面,缩小人群之间的差距,推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过程平等。
第三、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和教师“流动”机制,加快“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途经有三:一是根据“薄弱学校”学科教学的需要,每年公开招考一批学科紧缺的教师补充到“薄弱学校”。二是每年接受一批国家和省实施的大学毕业生资教工程的特岗生补充到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老龄化现象严重的学校。三是建立强校对“薄弱学校”援教的教师流动制度,并建立评优、评奖、晋级的导向机制,鼓励“强校”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主管部门将每年评优表模、职称晋级、工资挂钩的名额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设置教育均衡发展突出“贡献奖”、“优秀志愿奖”等对其进行表彰,以激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区域内坚持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中小学教师分流制度、“明星教师”定期送课下乡制度、城区教师自愿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制度等。通过以上途径,可有效缩小“强校”和“弱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距。
第四、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深化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终极目标应当是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成果,都能获得全面、健康发展。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大家始终关注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如何让所有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成果的问题。为此,学校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深化素质教育。加大评价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社会实践”等方面设置指标,作为“好公民”的评价标准。从“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行为规范、身心健康”等方面设置指标作为“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从“孝亲敬长、自我服务”等方面设置指标作为“好孩子”的评价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形成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把一杯好茶变成两杯白开水”,不能以牺牲“强校”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薄弱学校”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努力促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最大限度地实行教育公平,并使其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根......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实施方案回河镇中心小学2014.01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公平的义务......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县验收准备工作汇报材料一、学校概况宝坻区霍各庄镇高八堼中心小学始建于2000年,学校现有五个教学班(一至五年级),招收学生范围为高八庄、北堼、张台、王台四......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汇报材料----北票市小塔子中学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校,检查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下面,把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 几年前在北京,每到义务教育入学季,找门路、拼关系、托人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从去年开始,“择校”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条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