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_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1:20: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10 如何进行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学案略语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福建高考采用选择题与问答题结合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该学案重点引导你如何进行比对。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珠算因计算工具简便、数理内涵独特而被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 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这样精确的计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只有一台计算机,为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就出现了众多算盘高手齐聚一堂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50个最伟大发明”,中国算盘也入选其中,并被评价为“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认为,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其计算功能,而应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心算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很多珠算“粉丝”也相信,就像有了飞机、汽车,照样还需要自行车甚至步行一样,珠算与电子计算器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摘编自《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1.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A.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木制算珠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也类似现代算盘,可见宋代算盘的形制已较成熟。

B.宋末元初学者刘因有一首《算盘》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的元代谚语以算盘珠来比喻资历渐老的奴婢,这些都说明算盘在宋元时已很普及。

C.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而唐末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D.在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 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能利用珠算完成这样精确的计算,说明宋元之交珠算已很发达。答案 C 解析 宋代“筹算除法歌诀”已经出现并不能作为“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的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筹算是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从《老子》《孙子》《管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就已被广泛使用。

B.文中的“珠算”和“算盘”并非一个概念。珠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算盘则是珠算的工具。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比“算盘”一词更早见于文献。

C.从北周甄鸾对“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句话的注解来看,当时的算珠计数法已经与现代珠算相同,都是上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五,下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一。

D.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但在中国,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却日渐衰微。答案 D 解析 “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时间错误。从“方兴未艾”一词来看,韩、日、东南亚地区珠算早就比较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盘发明之初可能没有“档”,算珠也没有穿在档上,而后来的“穿档算盘”都是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这种改进使算盘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

B.“筹算”演变为“珠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珠算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发也有它的功劳。

C.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入选《大西洋月刊》“50个最伟大发明”,这表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际认可。

D.在电子时代,算盘计算迅速、携带方便的优势已很难体现,因此我们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而应开发其在教育启智等方面的价值。答案 D 解析 “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绝对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走向个性化 吴 琪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精英文化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大众文化的流行。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的最重要之处在于,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并赋予大众文化经验和价值的话语以合法性。大众文化并非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负载并传达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兼具商业生产和文化传播的双重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复合的价值因子和美学质素。作为商品生产,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物质主义遂成为大众文化无法剥离的价值诉求。而作为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又必须成为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的文化母体,进而在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大众文化的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改变时代人文精神的同时,必然引起文学话语和批评观念的变革。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高雅文明的化身,它集真、善、美于一身。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文学以诗性话语重构生命的形式,以理性之真、情感之美和伦理之善的方式塑造国民性。现代性文学更是被赋予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本质——文学性。文学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然而,随着大众文化转向与文化观念的变革,文学不再拘泥于原有的领地,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大众社会的市场法则与消费文化的游戏规则,在改变文学的文化地基的同时,也彻底置换了现代性的文学遗传密码。文学开始与市场联姻,与消费媾和,与爱欲狂欢。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文学的泛化与扩容,文学审美经验的变异,最终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文学曾经风华绝代,而今却洗尽铅华。这是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必然的命运,也是历史为人性写就的最平凡传奇。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再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而是转向丰富多元的文化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将不再拘泥于审美批评的话语属地,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倡导多元、民主、宽容与综合的批评意识,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要求以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主义姿态介入文学的文本肌理,最大限度实现文学的“价值阅读”、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由内而外地开释出文学活动中无限量的文化韵味。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的泛文化研究,它追求个体在文本阅读中审美同情与文化批判的辩证耦合。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同样不失为人性通往文化救赎的审美历险。当然,作为一种方法学和话语范式,个性化的文学批评,还亟待理论的深入反思和实践的不断检视。(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4.下列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市场化原则和消费主义的普及,大众文化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B.大众文化负载并传达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和文化价值,并不是乌合之众享用的文化。C.大众文化必须严格遵循商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伦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商业生产的属性。

D.大众文化必须负载大众感性经验和理性意识,塑造大众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传播的属性。答案 A

解析 “从而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一枝独秀”错,大众文化流行并不意味着精英文化不复存在,原文是“破除了精英文化高贵血统的一枝独秀”。

5.下列对文学的发展变革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文学一直被视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雅文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现在,文学成为融市场、消费、爱欲为一体的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

B.过去,文学是文明社会的“伟大的传统”,引领人性走向美与自由的圣殿。现在,文学更注重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

C.过去,文学尤其是现代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生成自己的文学性本质,可谓风华绝代。现在,文学已经泛化与扩容,祛除了现代性赋予文学的审美本质主义迷魅,可谓洗尽铅华。

D.过去,文学拘泥于纸媒的书写空间,样态固化。现在,文学样态全新,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呈现的都是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崭新的文学样态。答案 C

解析 A项断章取义,原文说“文学不只是表征领域里花团锦簇的葳蕤,它也成为娱乐世界风尘不羁的浪漫”。B项表述片面,原文说“文学既沿袭体制的命脉,传承文明的血统,又追赶时代经验的步伐,迎合大众感性的一晌贪欢”。D项原文说“文学不再专注于纸媒的书写空间,反而同电子媒介喜结连理,分娩出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样态”,纸媒的书写空间依然存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精英文化追求把文学性视为文学唯一的美学质素,赋予现代性文学审美自治的权力光晕。

B.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学经验与文学观念也发生改变,进而带来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新。

C.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反对精英话语的美学独裁与理论独白。

D.个性化的文学批评,关注文学多层面、多维度的存在状态与话语症候,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答案 D 解析 “将推动中国文化沿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泛文化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于文无据。

问题反思

1.在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时你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

2.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排除法外,关于比对法,你了解多少?你是如何使用这种方法的?

答:

核心突破,掌握“三重比对”法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

一、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边练边悟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原句: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

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

2.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对结果:(×)

理由: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无形中扩大了范围。

3.选项:(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比对结果:(×)

理由: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4.选项:(2013·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比对结果:(×)

理由: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成了“有本质差别”,表达与原文不一致。

5.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比对结果:(×)

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6.选项:(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对比结果:(×)

理由: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7.选项:(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句两部分构成了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8.选项:(2014·天津卷第7题C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选项属“因果失当”。9.选项:(2013·四川卷第7题B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是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

10.选项:(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原句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11.选项:(2012·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边练边悟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2.(2014·大纲全国卷第6题B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原句: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

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

13.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D项)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原句: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只有……才……”逻辑关系表述过于绝对化。14.选项:(2012·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

15.选项:(2011·天津卷第8题C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

学案11 重点解决梳理论证思路题中层次不清、层意不准问题的三字诀

学案略语 对论述类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非常重要,考生对此也作了不少努力,然而在实际做题过程中仍然有两个老大难问题:层次不清、层意不准。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该学案试图唤醒你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与你一道思考如何解决它。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良好的规则并且共同遵守,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1876年,一部《罗伯特议事规则》,直接助推了西方的会议文明和制度文明。而在1917年,孙中山痛感国人的“一盘散沙”及“乌合”状态,也曾拟定一本《民权初步》,专门教国人如何开会讨论,可惜这样的努力失败了。今天,面对公共空间的空前拓展、表达途径的日益丰富,我们亟须构建一种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只有明确观点交锋时,究竟应当秉持什么样的议事规则;思想交流时,又当保持怎样的底线原则;只有强势的一方懂得尊重弱势的一方,只有彼此共同遵守并使用同样的规则,我们才能搭建理性、建设性的讨论平台,并由此涵养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选自《构建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1.请简要分析该段的写作思路。

答:

答案 首先,提出“有良好的规则并且共同遵守,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的观点;接着,通过正反举例证明当代中国构建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的迫切性;最后,具体阐述构建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中应当秉持的三点原则。(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乾坤草亭 朱良志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2.请简要分析该段的论述层次。

答:

答案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该段开始谈了张潮人的境界的三个层次,之后说了“小亭”“小舟”的“心灵高台”“宇宙船”,最后是说中国画家想达到的境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崇尚简单 国 风

读刘大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电子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金融家要诈骗?一切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问题反思

1.在阅读过程中,你是如何把握文章思路的?

答:

2.你如果在做思路题中存在问题,是在哪个环节哪个层次上出现的?请找出自己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0分

该答案层次划分不准,层意概括空泛,用套话答题,用“定势”思考,这种答题方法要不得。2分

该答案对头尾的划分及概括较好(“尾”的回答稍有瑕疵),但中间的本论部分层次分得太粗,层意概括太空泛。概括全文论证思路,重难点在本论部分,这一点需引起重视。4分

该答案层次划分准确(四个层次),第一、三、四层层意概括准确。第二层层意概括也准,问题出在原文第5段的归属上,它应归到第二层还是第三层,这其实是该题的难点所在。其实,5~7段是第三层,讲的是如何让生活过得简单些,分论点是第6段,以问句形式提出,5、7两段正反说明。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6分

该答案层次清晰、准确,“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这几个层次词用得好;四个层次的层意概括准确。反映了对本文准确、深入的阅读。完善 你的 答案

二轮复习导学案6—论述类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学习贵在坚持! 主备人:陈金萍试做人:李秋华审定人:王于氾水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小二轮复习导学案(6)课题:实用类文本活动时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导学目标】......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记阅读》教学案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能力层级:F......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 [推荐时间:4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25分钟(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整理8篇)由网友“oh”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供大家参考。篇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字表达答题技巧讲解: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五 诗词鉴赏

交流教案会员交流资料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五 诗词鉴赏 【高考真题体验】1.(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

下载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