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使教材的人文之美与学生的思想之美辉映成章。
〔关键词〕:挖掘教材之美关注思想之美体会内涵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发现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是煞费苦心,独具匠心的,从低年级的儿歌童话,到高年级的文言文、散文等无不体现出了它的人文情怀,渗透着浓厚的情感因素。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饱满的激情,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使教材的人文之美与学生的思想之美辉映成章。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有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有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妈妈的爱》、《妈妈的帐单》;有反映诚实守信、助认为乐品质的,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文《妈妈的帐单》,教师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
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关注学生的思想之美
小学生纯洁无瑕。从人文的维度上讲,保护好这一群群的小天使,以他们为本,授受知识,开启智慧,训育身心,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在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师:小鹿的玫瑰白栽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你们说没白栽,我要说白栽了。我还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小鹿既没有看到花的美,也没有闻到花的香,甚至连玫瑰是什么颜色的都不知道,所以我说他白栽了。
(生沉默)
师:想说服老师吗?(想)请你到5~8自然段里去找一找。(生读,找,画)
师:你找到“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理由了吗?
生1:鹿弟弟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
生2:小鹿是没有看到玫瑰,可是黄莺看到了。
生3:黄莺看到了还唱歌了。
生4:玫瑰花激起了黄莺唱歌的想法。
生5:不是,是玫瑰花让黄莺有了唱歌的兴趣。
师:说得好。盛开的美丽的玫瑰花让黄莺快乐了,有了唱歌的兴趣。继续说
生6:微风闻到了玫瑰花的香气,成了“玫瑰香风”
生7:微风把香气带到了森林,大伙儿都闻到了
师:成了“玫瑰香风”的微风高兴吗?(高兴)闻到花香的大伙儿高兴吗?(高兴)
师:哦,小鹿虽然没看到玫瑰,可他栽的玫瑰却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板书: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最大的快乐。所以,小鹿的玫瑰(师望着学生,生接着说:没有白栽)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三、重视语言训练,体会人文内涵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立足“以人为本”理念。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开列书目,同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个性化,也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品位和趣味(校刊每期都作推荐介绍)。学生透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赏析,形成自己的文化感、历史感、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深切关注,超越纯工具性的学习,感受作品背后的历史底蕴与精神文化,鼓励学生写随笔、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将阅读内化为理解,感悟历史人物所显示的传统美德,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一位位普通人物的内在的精神品质。通过对《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希腊神话等文学名著的解读,对冰心、艾青、泰戈尔等文化名人警语的引用,折射文化审美,回归语文教育的本义,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现自我。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带领学生徜徉“人文”的海洋,领略那崇高的精神境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题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精神与态度形成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探究[内容提要] 新课标非常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笔者就目前高三语文复习迎考的教学现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探索怎样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从人文教育概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重点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提出了树立人文教育理念、营造......
[初中数学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卡特里娜”在英语中表示女性纯洁、美好的意思,但是去年以她命名的飓风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好运,在整个飓风前后我们看到的不是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