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_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1:01: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

1、《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2`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3.《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长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和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1)《蒹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一切景语皆情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一)《从军行》

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从军行》中诗人不从正面着笔写战斗,而是善于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3、从人的视觉、听觉出发,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的句子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4、“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6、《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月下独酌》

1、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写出李白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和苦闷。

3、李白《月下独酌》中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则以神来之笔写出了自己寂寞无朋与明月和身影相伴看似热闹实则更加寂寞的处境。

4、诗人发誓与明月和身影结成知已的句子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三)《羌村(其三)》

1、《羌村(其三)》中,描写战争带来灾难的句子是“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但父老乡亲的深情仍可从“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句中体现出来。

2、《羌村三首》全诗只有一句写景:“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3、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莫辞酒味薄,兵戈既未息。”请为父老歌。,四座泪纵横。

(四)《登楼》

1、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

2、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3、《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五)《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胆运用夸张来表现边塞风大的句子:/揭示了风看似微弱实际无坚不摧的力量。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回首千年前的国土西部,有古人曾经留下其„石大如斗‟、„戍客望边‟、„大漠穷秋‟、„平沙莽莽‟的诗言词句。”这里的“石大如斗”出自本诗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出自本诗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六)《望月有感》

1、《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2、《望月有感》中写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自伤孤寂的比喻句为“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

3、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卜算子》.,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2、诗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之句,“眉眼盈盈处”,(八)《别云间》

1、《别云间》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三年羁旅

客,今日又南冠.2、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3、写诗人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表达对故乡无限依恋的两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4、表达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的诗句是/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坚决抗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达满腔怒火和死后仍念念不忘收复山河的爱国精神或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冲天豪情的诗句两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九)《雁门太守行》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反面推论治国要靠人和的句子是: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的结论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文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从反面论证,治国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文中指出“国恒亡”是由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义重于生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同义的句子是: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体现鲁庄公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的一些臣子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的句子是:(1)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对应文中的句子是: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论战》揭示了曹刿请见鲁庄公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含有“辙乱旗靡”这一成语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暮寝而思之”的具体内容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其中“此”指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延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和王。

3、文中叙述齐王纳谏的方法三谏、三赏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文中叙述齐王广开言路、纳谏如流,表明齐国的政治逐渐修明的句子:令初下,群臣进《愚公移山》

1、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好处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办法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九年级下册诗词赏析

《诗经》两首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评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第二章(第二、三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3`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

4、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开篇起兴。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5、《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6。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4)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有:比兴手法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评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2?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3.赏析《诗经?关雎》并答题①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友之、乐之。

4.、赏析《诗经?蒹葭》并答题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 白露 道阻 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_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5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7.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5.1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2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四

十七、赏析《登楼》杜甫

1、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报国无门的伤感。

2、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一是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二是看到国家多灾多难而对国家的忧虑。

3、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家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4、杜甫《登楼》中作者用“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

5、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的诗句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6、《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7.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B)(2分)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

8.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 空阔浩渺 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 愁苦悲凉的心境。(2分)

十八、赏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1、“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2.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4、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十九、赏析《望月有感》白居易

1、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藻作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兄弟姐妹手足离散,天各一方,飘转无定,孤苦凄惶,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思乡的情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请举两个例子并注明作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5、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五

十、赏析《雁门太守行》李贺

1、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5、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压”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应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6、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悲壮惨烈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以死报国 的勇雄形象。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B)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雁门太守行》

二、选择题。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6、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考常考成语名句52个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1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楚辞》)《汉·王符》)《左传》)《孙子》)《孟子》)《宋·朱熹》)《战国策》)

(((((((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宋·释道原》)《北齐书》)《后汉书》)老子)曹操)《诗经》)《晏子春秋》)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3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3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3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3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6、不愧于天,不畏于人。曹操)《运命论》)《文赋》)《诗经》)元·程端礼)《三国志》)《诗经》)

(((((((3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38、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9、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4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旨》)

4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4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4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语)

4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语)

4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47、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49、—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5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5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5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Qiuqingchun(一)《从军行》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从军行》中诗人不从正面着笔写战......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2、《 把酒问月》中,写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 。3、《把酒问月》中,写人生有限......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题,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题古诗文默写是语文中的必考题,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题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默写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默写(一)1.《商山早行》中,点明“早行”的诗句:;衬托出凄清、寂静的环境的诗句是:,。2.《观刈麦》中通过直接描写表现农民劳动艰苦的句子: ,。 3.《陈涉世家》中表现......

下载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