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案_报任安书导学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1:00: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报任安书》教学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案

东明实验中学

何士新

[目标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背景介绍]

1、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并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2、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整体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段

1、字音:

头抢(qiāng)地

伏法受诛(zhū)

暴(pù)肌肤板 鞭 箠(chuí)

圜(yuán)墙

占卜(bǔ)

囹圄(yǔ)

槛(jiàn)阱

缧(léi)绁

2、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阅读第二段

1、字音:

愠色(yùn)

倜傥(tì

tǎng)

2、主要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3、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三)阅读第三段

1、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要点探讨]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写作技巧分析]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积累应用] 《报任安书》检测练习

一.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2.其次剔毛发

3.见狱吏则头枪地

4.及罪至罔加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7.思垂空文以自见

8.则仆偿前辱之责

二.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有无不同,请具体解释:

1.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

....

2.素所自树立使然

古义:

今义:

..

3.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

今义:

..

4.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

今义:

..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

今义:

..

6.下流多谤议

古义:

今义:

..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

今义:

..

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A.若望仆不相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或师焉,或否焉 D.吾从而师之

2.比肩接踵()

A.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夫知效一方,行比一官

C.天涯若比邻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A.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C.重为乡党所笑 D.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4.思厥先祖父()

A.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B.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C.率时农夫,播厥百种 D.禹厥之三仞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6.谈谐终日夕,觞至则倾杯()

A.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 B.汉皇重色思倾国,玉宇多年求不得

C.对此欲倒东南倾 D.权倾五伯

四.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A.倡优畜之 B.太上不辱先

C.衣赭衣 D.且勇者不必死节

五.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兄弟之亲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④下流多谤议

⑤安在其不辱也? ⑥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⑦重为乡党所笑 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①⑤/②⑦⑧/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7、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报任安书》检测练习参考答案:

一.

1、通“棰”。木杖

2、“剔”通“剃”,剔光

3、“枪”同“抢”,撞击

4、“罔”同“网”

5.“摩”通“磨”,消磨,磨掉

6、“底”通“抵”,大都

7、“见”通“现”,现露

8、“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二、1、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树立:这里指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妻子:妻子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私心:我自己的心愿。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5、非常:不同寻常,卓越超群。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6、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今指卑鄙龌龊。

7、口语:言语。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三.1.A(效法)B、老师 C、从师学习 D、以„„为师 2.C(挨着)A、同等看待 B、适合 D、到

3.D(层)A、重视 B、加上 C、更加

4.B(他们的,他的)A、才 C、那 D通“掘”,挖掘

5.B(却)A、就 C、你的 D、是

6.A.(倾尽,全部倒出)B、使„„倾 C、倾倒 D、压倒,胜过

四.D、均为动词的为动用法 A、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B、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C、名词或用为动词

五.B.①、定语后置 ②③④⑦⑧、被动句 ⑤、宾语前置 ⑥、固定句式

六.

1、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的缘故。

2、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3、(我)之所以能忍受耻辱,苟且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房里却不推辞,是因为对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世显露而感到遗憾。(注意“所以„„者,„„也”的句式,及“恨”的意动用法)

4、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数也数不清,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5、(此书的)草稿还没有完成,恰好碰上这件祸事,惋惜它没有完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6、(这)岂不是和我的心愿相违背吗?(注意“无乃„„乎”格式)

7、处在像尘埃那样轻贱的处境中,从古到今都是一样,他们不受到污辱又(能)体现在哪里呢?(注意“安在其不辱也”的主谓倒装)

5.3.1报任安书学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徐岩审稿人---王慧珍《报任安书》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2体会文中表......

《报任安书》备课学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报任安书》备课学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报任安书教案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司马迁为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的精神和崇高的生死观。 2掌握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熟记通假字,巩固相关的文言句式。 3.把握纵横捭阖、笔法雄......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学案汇总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高二三级部 语文组 时间:2016-9-27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报任安书( ) .2.曩者辱赐书 ( ) .3.推贤进士为务 ( ) .4.若望仆不相师 ( ) ..5.与能死节者比. ( 6.阙然久......

报任安书

26、勇者不必死节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报任安书》教学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7、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2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曩者( ) 囹圄( )倜傥( ) 以......

下载《报任安书》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报任安书》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