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_马克思原理多选题答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3:35: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克思原理多选题答案”。

第一章

(2011年4月28日修改)

一、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留、三聚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犹豫不决了。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吃什么?

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1)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问题的原因。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在错误的意识指导下,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违背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自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但是面对自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

二、材料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迄今共执行了100多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60次成功发射。

材料二:人类探月分“探”、“登”、“驻(住)”三大步,中国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类三大步中的第一步,这步又分为“绕”、“落”、“回”三小步。等到这“三步”走下来,我国接着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哲理。

①“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充分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同时人又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的结果。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用唯物辩证法解决

材料一: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材料二: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运用辩证法的相关原理,简要说明党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案: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和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抓主要矛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二、请分析说明材料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

答案:(1)“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的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3)“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体现的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的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四、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为1.5美元。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哲学依据。

(3)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通过《建议》的必要性。

答案:(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只有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但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3)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国家生活实行政治领导,坚持科学执政。

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

③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章

材料题

1.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2.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行知观?(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行知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 1.(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然是主观真理论,因为它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然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述材料,回答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问题:

[材料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2]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参考答案] 材料1与材料2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分析下面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观点:、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问题:上述材料的合理思想和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

该思想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反映了统治阶级与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对抗关系。

3、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2]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问题:

(1)材料1与材料2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比较材料1、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参考答案](1)材料1的科学悲观主义与材料2的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2: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人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参考答案] 材料1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2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这两个材料都体现了唯心史观的否定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主体性的,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3)材料3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才能够使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

第四章

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材料2

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所学过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流通形式或者说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也是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都发生了价值增殖。

(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资本家必须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但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创造一个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样,资本的总公式:G——W——G/ 就能做到,既不违反价值规律,又实现了价值增殖。

2.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和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

材料2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揭示的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各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

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材料3

法国的让·萨伊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生产过程代替价值的创造过程,得出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而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入是利润,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 10 个人消费分配制度的依据。

(3)结合材料1、2、3批判让·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答案要点](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原有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3)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分别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下,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分别占有生产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他们凭借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参与对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价值由劳动创造和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 11 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表现形式,不能认为它们都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源泉。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阅读下列有关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相互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50 页

材料 2

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 3

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请回答:(1)依据材料 1,说明材料 2 的错误所在。

(2)材料 2 中,如果商品房价格差异不能用使用价值的高低来解释,那么你认为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3)说明材料 3 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

[答案要点](1)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只有质的差别,没有量的差别。材料2把商品房因地理位置的优劣而产生的差别看作决定其价格的根本因素,这是错误的。交通便利,空气新鲜,景色怡人等等,这些是自然条件,与盖房所耗费的劳动没有关系。(2)商品房价格的差别,第一位的是耗费劳动的多少,第二位的才是供求关系。由于自然条件的便利,大家都想买这里的房子,因此,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它的价格就高了。

(3)材料3中,甲认为蓝色的贵,就是说,把商品使用价值中的一个因素当作决定价值的东西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能满足自己的欣赏需求,这是使用价值的东西,它只有质的区别,没有量的区别,谈不上贵与贱。而乙的说法是买的人多就是好的,这也不对,每个人的欣赏角度和爱好是不同的,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

4.英国有个皮尔先生购置了5万英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他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打趣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取斯旺河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835页。

[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它们作为物,其自然属性并不能使它们成为资本,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担负着特殊的经济职能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或货币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条件。因此,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5.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资本论》第一卷第65、57页,207208页。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谦配弟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6.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俨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机器人”实质上是一种机器,仍然是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其消耗的程度转移价值,而不能增加价值和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二者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7.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中进行的。从表面看资本家和工人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被迫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一旦离开流通,进入生产和分配,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既使资本家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资本家和工人是剥削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8.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作资本积累,它有客观必然性。首先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竞争规律决定的。要保住自己,打败对手,只有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这是外在压力。可见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欲”不创造价值,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不是依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节欲、省吃俭用,也不会使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资本越积累,资本家就越是能享受与挥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家的享受同他的资本一同增加。

马克思辨析题、分析题

辨析题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在分析材料基础上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材料范围内自己选取内容、角度和拟定题目,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有自己的见解、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一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 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 “医生就像......

现代管理原理案例分析题答案

2011年现代管理原理期末复习指导答案案例5:鲶鱼效应问题:1.这个案例中包含了怎样的管理原理?2.请用你所学过的管理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参考答案:1.鲶鱼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部......

进出口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题的全部答案

进出口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题的全部答案?急用、、、、、、2011-6-23 16:50提问者:290243247 | 悬赏分:302011-6-28 17:11满意回答 第一篇商品的名称、质量、数量和包装 P27案例1案......

下载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