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幸福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书人是幸福人答案”。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教学要求】
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
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
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多数同学说“是”)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作 者:(板书)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学理论家。
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时间最多、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和分散在全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他是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就免不了用书包占座。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图书馆“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曾经动情的回忆这段青春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成长有赖于名园的熏陶、名师的指点,也有赖于这座著名图书馆的灯火,它是我们青春的欢乐和痛苦的见证,如今它已成了点燃在心灵深处的恒久的光明。” 由此可见,我们说,谢冕教授是充分感受了读书的幸福后才能由衷的发出“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心声的。
2、说文解字:(板书)
(1)加惠:施惠,给予好处。
(2)往哲先贤: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3)睿()智:英明有远见。睿,看的深远。(4)卑()鄙():
二、教学过程:
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
(一)快速阅读: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集体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TS:“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
TS: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以上是第一段所提出的,作者的观点十分新颖,表述也是直截、明朗。(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一段的中心句识那一句呢?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 来看第3段,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读到这里,回忆一下刘心武的《十首足矣》。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上万首唐诗中选出10首来,评选出了10首 “最受欢迎唐诗”。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活动么?不是!真正促使作者写作的动因正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以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6)文章结构:总——分——总
(二)、写作特点:(板书)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总结与引申:
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 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
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以及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的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都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13、好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的议论方法;
2、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
4、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初步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3、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围绕中心论点提出若干分论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感悟读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不熟悉及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作品的资料。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二)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见,书籍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人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以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作者简介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1945—1949年在福州中学就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日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四)文章结构
全文以总——分——总的机构方式、层层推进,卒章显志。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问丈夫的总起段,中心句是:“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他提出了“两个世界”:一是人所共有的“现实世界”,二是“为读书人说独有的”“更为丰富的世界”。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
第二部分(2——4):具体分述了阅读能给人带来“丰富的知识”,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强调了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的情趣相联系。
作者在第2段点明,读书“能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第3段的中心句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认为,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整个第3段都在论证这一点。
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的情趣相联系。
第三部分(5):“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明主题。本段的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
(五)写作特点
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
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
(六)体会读书人的幸福
教师导入:“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都是古人勤奋好学的例子,正是因为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才成就了匡衡、苏秦等人的博学多才。而大家熟悉的童第周,也是由于对书籍的爱好,对学问的渴求,才成就了他在生物学上的辉煌。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
(七)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体会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排比
例如: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总结:这排比句,运用古今中外八个事例,充分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中心句,也即分论点。使论据显得全面而充分,论证显得有力且可信。
比喻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总结:通俗明白地说明了读书能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总结:证明了读书使人避恶的功能,明白晓畅,通俗易懂。2.体会部分句子含义。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小结:一本好书,能给人以人格上的影响,使人向善。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小结:好的书籍,能提高人的认识,提高人判断是非的能力。
(3)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小结:阅读可以使人获得自身经历、经验之外的无限多的知识。
(八)思考题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总结: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在文章开头,作者明确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还拥有现实世界之外更为丰富也更为浩瀚的世界,接着,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再次重申:读书人是幸福人。
5、第三段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总结: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1.......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2作者:加入日期:10-09-04课文一】《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教学要求】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2、能边读边归......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学目标: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