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体悟自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做到静心”。
静心体悟自性
——读《六祖坛经》有感
一、自性是永恒存在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深含哲理的偈语是六祖惠能见自性的直接表现。结合个人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自性通俗直白的解释就是超然于有形的物质或具体事件,形成具有一般规律性的、智慧的、正确的、应有的行为或者是全能的方法论。它是事物良性发展的主因,可能是既有的、既知的,也可能是后知后觉的,还可能真实存在却不为人所认知的,但是无论如何自性一定是现实存在的。因此吾辈当善思(自性)而后行。然而,善思也并非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而是在博闻强识、不断历练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个思维体系必须是来源于周围的物质环境与个体主观能动的糅合。
二、万法皆在自心中
物质天然决定意识。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自然不会是个唯心论者,至少不会是个坚定的唯心论者。但是不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没有错,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物质世界(即全世界)的科学理论,而宗教的部分优秀的教义则是情感世界的科学理论,它是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文社会里的科学方法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大部分人都认同的理念)。
自然界中遵守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而变化的在于外形,在于意识驱使下的行为结果造成的各种状态。在人类社会里,因为人们的意识追求,顽石被打磨成了精妙绝伦的钻石,树木被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家具饰品,丝麻被纺制成形形色色的服饰,还有的海被填平,山被铲
平等等。这一切都是在人们内心追求指导下的行为所完成的。虽然人们不能恣意地做到“想怎样就能怎样”,但是主观能动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力。
三、不具相而径行
“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需
要深思的时候,一切物都是空无的。物质有形的相只是其存在的表现、存在的依托,自有其便宜。但是在人类社会,它不应成为人们行为固执的对象,成为人心纠结的客体。智者行事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他能超然于物相,功成于坚心径行。不具相,并不是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是缩小客观物质的作用,在自己的心念上,常能远离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上生心动念,强调自性的能力,使行为人善于控制运用客观环境的相来达到目标。
四、清静无妄而见性
欲望主要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标的要求。它是人们
行为的源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积极的、实干的、占社会主体的社会人,极力激起其团体成员的欲望,充分激发其自身的潜能,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那么为什么佛教又要求僧众信徒必须得无妄念呢?
社会是从来都是多元的、需要平衡的,诚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同时存在一样。我认为“欲望”与“无妄”虽然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且两者都是世界所必需的。“欲望”创造了物质财富,“无妄”创造精神价值。
佛教提倡无妄念,是因为妄念常常搅扰人们的清净,让人无法静
心来思自性,因此而无般若智慧。保守的、平和的参禅悟道者,力图
以一己之清净,参悟宇宙之大奥妙,并以此来为世人的行为提供参考,亦即渡救世人。
那么如何清净无妄呢,是不是要一个人住到山高水远处呢?不
然,此“静”乃是心静,而非独情景静;无妄亦不是不追求任何东西,而是不强求生活必需之外的事物。最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有很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很好的自控能力,亦即坚定的执行力。从而为见性成佛,提供一个充分的条件。当然,成佛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救己渡人才是法旨的衷意!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信息高速的时代,更应该体悟自性,正确对待是非、善恶、功过、得失,以保持自我良性发展,扶助弱者成长。
苟妄言,是为此一刻境界之写照。
长沙:蔡琳琳
2010年5月29日凌晨
体悟亲情,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灌南高级中学 钱怀如 [适用年级] 高中各年级 [理念阐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幼被视为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千般宠爱,要什么......
社会实践体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在这个暑假,我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
《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2000字阅己阁2018年第一本选择因书名错误的书。以为薄薄143页,短短65000字顶多两天时间就应该能看完的。结果最后花了五天时间才算是"浏览"完成。更......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想,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想《点亮自性之光》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he Light InOneself》,这本书很深奥,需要很认真地去思考,《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读书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