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1949年9月,第一届________在________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________》,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委员会,选举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________为国旗,以《________》为代国歌,以________为首都改名为________,采用________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____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________下午,在________隆重举行________。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_____ ___今天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________。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________,真正成为________;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________。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力量,鼓舞了世界________争取解放斗争。
4、1951年,________同________达成了________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意义:___ ____ _。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原因:①美国派兵侵略________。②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________的安全。________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美国哪些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①以美军为主的所谓________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________边; 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______城市; ③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_____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
4、时间:________——________
5、司令:________
6、过程:五战五捷
7、战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 重要战役:________战役
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________精神和________精神,被誉为“________”。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9、结果:___年7月,________被迫在________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_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________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底
3、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它规定废除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做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______的土地,分给________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________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结果:到1952年底,除_____地区外,______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________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______。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________准备了条件。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________。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________,建立________和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应的培养________。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___年——__年
4、“一五”计划的成就:
(1)①1953年底,________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________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________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________建成投产;⑤1957年,________建成;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⑦ 我国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基地;⑧________和________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2)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
5、意义:我国______面貌,向________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时间:________(2)颁布的会议:________大会(3)名称:《________》(4)地点:________(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________,坚持________,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________,难以________,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________的需要。
2、形式:________
3、目的:走________和________的道路
4、高潮:________年,全国掀起________的高潮。
5、完成:________,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
2、形式:________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
2、形式:________合营
3、政策:________政策。意义:实现了________,是________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________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________。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基于对________的正确分析。
(2)时间:________年
(3)内容:①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的要求,同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________的需要,同当前________的状
况之间的矛盾。②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实现________,逐步满足________。
(4)意义:这是________的良好开端。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背景: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________。(2)时间:________年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3、“左”倾错误泛滥
(1)原因:①对________认识不足;②缺乏________;③对社会主义建设________;④忽视________。(2)表现: “_______”和人________运动
(3)主要标志:高指标、________、________和“共产风”。
(4)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5、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取得的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________尤为突出。________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2)新型的电子工业________工业、________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3)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成就和失误?结合史实说明。(1)成就: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_,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1961年春,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特别是________发展迅速。
(2)失误:1958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倾错误泛滥。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现了________,党和国家面临________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它决定发动“________”。
2、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
3、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________”的决定。
4、指挥机构: “________”
5、两个反革命集团:________反革命集团和________反革命集团
6、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期间,国家主席________遭到迫害,被诬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1980年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恢复名誉。
7、过程: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的斗争,煽动“________,________”。1967年2月前后,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________”,受到压制和打击。
8、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________集团的政变。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________机毁人亡。
9、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在________、________的主持下,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以江青为首的“________”使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10、1976年,________、________相继去世。
11、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________、________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________。
12、从三大改造完成后到“*”结束,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二十年。情结合史实说明曲折性的表现,并分析出现曲折的原因。
(1)曲折性表现:1958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发动“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运动,“左”倾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瞎指挥、__________、共产风。“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2)原因:①党和人民对__________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又__________,忽视了__________。②少数反革命分子的破坏。③苏联的影响。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两个凡是”:凡是__________,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__________,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背景:①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_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__________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时间:__________年底
4、内容:①这次会议彻底否定“__________”的方针,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__________”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__________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__________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
2、1980年为__________平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__________》,1986年,又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
4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渐向__________的道路迈进。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农村的改革
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典型__________村
3、形式__________责任制。
4、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__________迅速发展起来,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对外开放的措施
(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福建的__________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3)增设了__________经济特区;
(4)设立__________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5)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对城市的改革
1、时间:从__________年起
2、重点:__________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__________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__________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__________,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__________;(3)实行_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5)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6)认识:改革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从而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__________,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__________。”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__________”。
3、1987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__________,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__________为中心,坚持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4、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做出了__________的战略部署。
5、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__________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__________,对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6、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__________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的新阶段。
7、1992年,中共__________大确立了__________,大会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8、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__________大上,__________作了《__________》。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了实行__________;(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__________;(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__________;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______。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__________的战略部署。
(5)______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_。
10、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1)南巡讲话进一步__________,对建设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邓小平__________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__________。(3)1997年,党的__________大通过的党章规定把_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邓小平理论是怎样逐步形成和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期中考试)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2)1982年,在党的__________大上,邓小平提出把__________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__________
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__________;
(3)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__________大阐明了__________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______;
(4)1992年,党在__________大高度评价__________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__________。(5)1997年,__________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11课 民族团结
1、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意义?
实行__________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共有__________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在__________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__________,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___政策。
4、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__________,废除了__________,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__________。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__________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商品粮基地,__________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国__________基地。中央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新气象。
第12课 香港和澳的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人物:__________
2、含义:在__________境内,大陆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制度。“
3、意义:①一国两制”,为__________指明了前景,赢得__________。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1、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_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中国对__________恢复行使主权。
2、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___月_______日,中国对__________恢复行使主权。
3、实行“一国两制”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5、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__________,标志我国在__________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简述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__________。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__________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④在邓小平__________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⑤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__________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
(1)努力:①1990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商谈和政治对话。②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达成共识。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_在__________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2)结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5、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2)元朝时,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6)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7)1949年,国民党退台湾。
(8)1950年,美军第七航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
第14课 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的?
①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__________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舰队。此后我国陆续研制了多种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__________,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__________。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海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海军已有__________部队、__________部队、__________、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②空军: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__________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③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__________,主要担任__________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__________核武器,还有其他型号的导弹。
2、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__________。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__________任务。
第15课 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奉行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__________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时间:__________年底周恩来在__________时首次提出__________原则。
4、内容: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__________,被世界上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__________年
2、地点:__________
3、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参加的__________会议
4、内容:讨论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
5、“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随着中国__________。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1)1971年7月__________访华;
(2)__________年2月,__________访华,双方在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3)1979年中美__________。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__________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__________,恢复中国__________的席位。
三、中日建立
__________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
1、原因:随着社__________的迅速发展和__________的提高,在__________的作用。
2、时间:__________年10月21日
3、地点:__________
4、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
5、内容:①讨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②通过了《__________》。③会议结束时,__________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__________》。
6、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迄今举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多边外交活动。
7、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1979年,__________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__________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__________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__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对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2、__________年6月,我国设计的__________研制成功,1966年10月,__________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__________。
3、1970年,我国用__________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成为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世界上第__________个能独立发射__________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_________”,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__________”发射成功,飞行员是__________。
4、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__________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之父”。(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1、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__________”。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航天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源技术和__________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__________列为第八个领域。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__________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__________变成了现实。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3、“__________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__________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__________》,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属于__________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__________”的发展战略,把__________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__________。
3、“教育要面向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是邓小平说的。
第20课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反映__________、时代特征,弘扬__________的成功之作;艺术也发展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毛泽东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__________课所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__________运动。
3、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运动员是__________;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__________运动会;__________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将于__________年在__________举办第29届奥运会。
第21课 人们社会方式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__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鼓励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__________。持证上岗、__________、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3、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__________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__________进一步健全,最引人注目的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__________制度也迈出了步伐。
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4)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P3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P4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9月;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P4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2)目的: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
内容:P12 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意义:P13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一汽生
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1956年):会议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3)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先进人物: 石油工业——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及表现:P32 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刘少奇案是*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
4、*期间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和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5、吸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P38 意义: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P39 意义:P393、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第四部宪法(1982年)及系列法律的颁布。P40
第9课 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422、城市:国企改革。1985年开始;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P453、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沿海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P434、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5、近现代开放的不同: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8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具体事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②改革开放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内容P49 影响:P49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内容:(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a.制定《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内容:(1......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
滕州育才中学内部讲义思想品德(八下)期末复习提纲2009年6月思想品德复习提纲1、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是什么?①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离不开......
2018八下历史期中复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