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点”。
鸡西市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1.定义: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有自然异变还要有损失。
3.自然灾害的特点: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自然灾害的分类:
A、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洪涝、干旱、寒潮大风、冰雹、雪灾、干热风、龙卷风、沙尘暴等
B、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啸等
D、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
5.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旱灾: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以及季风区
危害:粮食减产、工业缺水、林木干枯死亡,河流、水塘、湖泊干涸,人畜饮水缺乏,引发火灾及虫灾、社会动荡
分析旱灾的成因:厄尔尼诺、拉尼娜、太阳活动、雨带延迟、伏旱、春旱 防灾、减灾:节约用水(工农业、生产生活)、法律法规、宣传。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黄河还有凌汛——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向的河段发生在解冻和封冻季节)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
c.台风的影响;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
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h.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
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
发生洪涝灾害。b.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 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c.开挖
入海河道(淮河);d.修建分洪区;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f.退耕
还湖;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h.实行防洪保险等。
淮河多水灾原因:支流众多、扇形、源短流急河水汇聚快,中下游地势平
缓落差小洪水下泄缓慢,河道弯曲、狭窄、淤积造成行洪不畅,湖泊淤积
蓄洪能力减弱,暴雨频繁,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明显)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b.气候干旱,降水少;c.春季大风日数多;d.蒸发强e.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
资源利用不合理。
危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能见度低等
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内部,但地处板块内部
小板块交界处。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震级大,破坏性大;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c.浅源地震;
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e.诱发了其他灾害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鼠疫传
染性疾病等
滑坡、泥石流(西南、华北、东南)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植被的破坏
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台风(摧毁建筑物、引发洪灾等)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影响农业生产)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赤潮(富营养化)、咸潮(海水倒灌引发)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咸潮成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净流量减少等引发
危害:改变动植物生长环境、引发生态问题
6.部分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沙尘暴: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五)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六)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七)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八)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九)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十)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十一)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7.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我国重要的建在项目:长江三峡防洪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中国地图找到位置)
考查重点:
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易发时间、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预防
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RS、GIS等。
3.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如:洪涝灾害——恢复植被 ;沙尘暴——恢复植被,(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五)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防治总结1.地震a) 含义:地壳中能量释放引起的地面震动b) 类型:构造地震(最为剧烈)、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c) 相关概念:震源、震中、地震波、震源深度......
选修V自然灾害与防治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路径图。材料二 原油管道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皎漂港,经缅甸马圭省、曼德勒省,......
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治——林区政府副秘书长、农林局局长 李天柱(2010年7月16日)农业是与自然气象条件高度相关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低温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