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群关系理论对班级管理的作用_浅谈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3:41: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浅析人群关系理论对班级管理的作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浅析人群关系理论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人群关系理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以“社会人”为中心,强调管理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基础,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的开端。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为提高生产效率开辟了新途径,对管理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是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群管理技术。人群关系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它从新的角度来考察员工劳动生产率提高,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必须关心员工在社会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从社会和心理方面来激励员工。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人群关系理论的核心是发现了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内存在着的非正式组织使得企业中人群关系变得微妙。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组织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其成员必须服从。梅奥认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影响很大。

3.职工的“士气”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士气”是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士气”的高低又取决于工人在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重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

人群关系理论为世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提供了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班级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是由人组成的,班级组织中人的因素更为突出。因此,人群关系理论对我近一年的实习班级管理具有很大的启迪。

一、班级管理要以学生为本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共同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信、协作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组织的主人翁,要树立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责任意识。教师是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关系的调节者。

1.关爱尊重学生。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为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发现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兴奋点与闪光点,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凡是正当合理的要求,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尽力满足。只要教师真诚对待学生, 爱护、尊重、信任他们, 学生就会亲近教师, 对教师敞开心扉, 乐听教诲。反之, 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积极和学生交往或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抵触。逆反心理一旦形成, 就成为管理与教育的一大障碍。

2.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管理。中学生由于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班级的一些重大决策,由师生共同商讨,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独自去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信任、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就是每个学生都是决策者、管理者,注重班级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和情感的融合,让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调动学生爱班的情感和培养学生管班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逐渐能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互相配合,制定出人人都须遵守且能遵守的班级管理目标。教师以平等、公正为出发点,本着宽容、严格相结合的态度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争先创优、团结和睦的班风,帮助学生树立班级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班级目标成为大家的意志和行为的准则。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自己的个体目标,和学生一起在班级目标和个体目标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当班级目标

和个体目标发生冲突时,教师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二、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

班委会、团委会是班级中主要的正式组织。信任班干部和团干部,充分发挥这些正式组织的作用,是班主任工作的应有之义。同时,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会积累深厚的友谊,基于共同的情趣、爱好,以友情为纽带,形成了班级中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是学生们满足自身社会和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头领”或核心人物,有不成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且常常是靠情感维系,成员间的制约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可塑性大。班级管理中应当尊重学生正常的需要,正确对待这些非正式组织。

1.正确认识,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需要。从整体上说,这些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健康成长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尊重,获得友谊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依存和相互承认的需要,弥补班级正式组织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的不足。其弊在于容易助长小团体主义,可能抵制班委会、团委会,甚至班主任的正常班级管理工作,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统一,可能损害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因此,班主任要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班级中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形,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引导各种非正式组织围绕着班集体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

2.大胆利用非正式组织,兴利除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班主任对非正式组织积极的方面可以大胆利用,对消极的一面,要善于创造条件,化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兴利除弊。首先,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可以转化差生。差生是指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处在竞争很强的学习环境中,差生往往居于弱势地位,是弱势群体。在心理上他们对非正式组织有着更强的依赖,他们的思想行为受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更大。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转化差生。依据组成成员的不同,差生所属的非正式组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优生和差生搭配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这类非正式组织中,差生出于追求进步和得到尊重的需要,主动与优生交往,有意无意地以优生为榜

样,由于榜样的作用,差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优生。对于这类非正式组织,班主任要鼓励、要倡导。第二类是单纯由差生构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类非正式组织往往是班级不宁的发源地,是班主任耗费心力、高度关注的对象。对这类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转化班主任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进行:一是擒贼擒王,集中精力先转化其中的灵魂成员。二是化整为零,盯紧、孤立灵魂成员,对其他成员各个击破,逐步转化。

3.鼓励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主要以友情为纽带,成员们年龄相仿,经历相同,目标一致。直面考试竞争的压力,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们既合作又竞争。适当的竞争是学习的动力。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非正式组织,提倡其成员之间比、学、赶、帮、超,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大家共同进步。

4.利用非正式组织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其他常见问题。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大都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解决,有时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早恋问题是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很敏感、不好处理的问题。任何陷入早恋的中学生都明白,早恋会影响双方的正常学习,会遭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反对,是不可取的。同时,对异性之间的关爱的本能渴望又使他们难以自控。渴望、恐惧、兴奋、紧张、焦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极为复杂、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这时,如果班主任贸然采取直接、强制的办法来处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反之,班主任通过非正式组织间接地做工作,往往事半功倍。这是因为,陷入早恋的学生的心理极为焦虑、脆弱,他们会百倍地依赖非正式组织,向其他成员倾诉、求助,缓解心理压力。他们往往只信任这些朋友,听从这些朋友的意见。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细心观察、详细调查、周密思考,通过这些非正式组织的其他成员对陷入早恋学生进行间接的说服、教育,增强他们的理性力量,使他们用理智战胜感情,自觉自愿地从早恋的泥淖中走出来。

三、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成长的摇蓝。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形态的形成,个性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1.建立规章制度,夯实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基础

所谓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一规一则,班规班纪都是对合格人才思想品质,个人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规章制度,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安静有序的自习纪律„„我想,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规矩,同学们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将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集体主义责任感,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前提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才可推波助澜,掀起千层浪。同样地,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使其潜能得到发挥,一个不爱自己集体的人是谈不上爱祖国的。因此学生必须有集体主义荣誉观念。集体主义,也就是全班同学一条心,相互团结,互相帮助,齐进步,共发展,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但是90后的这批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境,长辈的溺爱以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中许多形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心理。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外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缺乏应有的爱心,更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为此,老师必须要求学生抛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要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在班集中不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个人服从整体的意识。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即个人要服从集体,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既要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又要维护学校这个大集体的荣誉。明确同学之间的团结是集体力量的源泉,没有集体的荣誉就没有个人的荣誉。为此,老师可以尝试一些让学生为集体争光的方式方法。如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班级之间的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争创优胜班级,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才能把班集体建设好。

3.充分运用舆论力量,推动优良风气的形成舆论是风气的向导,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班级舆论力量的有力配合。一个班集体,如果好事无人夸,坏事无人敢于批评,要形成良好风气,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当好风气还处在萌芽状态时,舆论力量应该为它“浇水、施肥”,使之更快地生根、开花、结果。当好风气已初步形成时,舆论力量应加大

宣传力度,帮助它发展、壮大、巩固;当好风气遇到挫折、干扰时,舆论力量应该鼓舞士气,用思想武器帮助排除干扰因素。当好风气已经稳定,成为一种优良传统时,舆论力量应该进行强化宣传,提出更高要求,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促进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4.精心培养典型,树立身边榜样

任何好风气的形成,都需有人做带头人。老师应密切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发现好风气的带头人,就应大力加以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之成为更自觉地行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表现稳定后,就可以树立他们为集体中的榜样了。好风气的形成,不能靠口头介绍,要多让事实说话。这样,才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抓好了,好风气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班训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班训对班级管理的作用古蔺县实验学校 李彦值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它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校风校貌的具体体现。创造整洁、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良好关系对班级的作用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良好关系对班级的作用同样是作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者,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对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

班级管理理论学习心得

班级管理有效性之激励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

对标管理理论

对标管理理论什么是对杆管理?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

人际关系理论对中学班级管理的启迪

人际关系理论对中学班级管理的启迪 在全世界,各种形式的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即个体社会化。班级是学生由家庭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中成员的第一......

下载浅析人群关系理论对班级管理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人群关系理论对班级管理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