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援疆工作回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援疆干部在疆工作总结”。
全国科技援疆工作回顾
新疆科技厅(2010年8月19日)
一、概 述
新中国成立及新疆解放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靠国家和兄弟省市的支持援助,凝聚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力量,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科技发展成就作为其一,同样饱含了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倾情支持与援助。
新疆解放初期,国家组织大批专家和科技人员支持新疆工农业建设,在新疆组织实施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筹备成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这些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奠定了新疆科技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借助国家和兄弟省市的科技力量,努力增强科技引领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七五”以来,国家批准在新疆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全国有20多个省市和上百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数万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资源勘察、棉花等重大项目取得的成果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培养造就了大批科技骨干人才。
多年来,国家和新疆有关部门一直在谋划如何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新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各方把目光聚焦在建立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上。从政府组织协调到市场机制运作,从成立西北地区科技合作委员会到建立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国内科技协作局面不断扩展,“多方合作,互利共赢”逐步成为共识。2006年8月,新疆
提出建立“科技援疆”工作机制的建议得到积极响应。2007年3月,国家科技部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部区工作会商会议,确定了共同组织实施“科技支疆”行动。11月,国家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支疆行动启动会议。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的大力支持,兄弟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向新疆聚集,推动了科技援疆工作的深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新疆共开展科技合作项目938项,投资总额170.22亿元。科技援疆在加快新疆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新疆发展观念的变化,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和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今天,科技援疆正在成为全国科技界共同关心支持的一项事业,成为提高新疆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民心工程。
二、大思路成就大行动
(一)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先行作用,2000年5月,新疆科技厅成立了“西部大开发新疆科技合作行动办公室”,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新疆科技合作行动工作方案》。同年6月,制定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推动新疆与东部地区科技合作的若干规定》。
2000年9月,新疆科技厅在乌鲁木齐组织召开了“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会议”,建立了“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成员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办公室”(挂靠新疆科技厅),在新疆建立了“地州科技合作联络
员网”,并开通了“西部大开发新疆科技合作信息网”。在新疆主席方和东部省市轮执主席方的共同努力下,在乌鲁木齐(2次)、沈阳、杭州、武夷山、广州、南京、天津、北京、烟台成功地召开了10次联席会议,历次会议国家科技部都派代表参加并指导工作。据统计,2000~2009年,新疆同东部省市实施的科技合作项目达700多项,投入合作资金80多亿元。
(二)部区工作会商与“全国科技支疆行动启动会议” 1.部区工作会商第一次会议及“全国科技支疆行动启动会议”
2007年3月10日下午,国家科技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签字仪式暨部区工作会商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科技部与新疆建立了“部区工作会商制度”,双方共同签署了《科学技术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标志着部区合力推进新疆科技工作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2007年11月20日,国家科技部会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北京共同启动了“全国科技支疆行动”,以加强科技进步对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部区工作会商第二次会议及“科技支疆工作会议暨天山创新论坛”
2008年8月27日下午,国家科技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工作会商第二次会议在乌鲁木齐举行。本次会商双方共同协商努力推进科技支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实施面向新疆优势资源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推进面向中亚、俄
罗斯和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推进新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方面的工作。
2008年8月28~29日,“科技支疆工作会议暨天山创新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以“创新驱动新疆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全国科技支疆工作情况,对通过科技支疆提高新疆创新能力、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研讨,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全国科技力量以高度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把科技支疆工作推上新台阶。
3.部区工作会商第三次会议及“全国科技对口支援新疆系列行动”
(1)部区工作会商第三次会议
2010年3月13日,国家科技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北京举行第三次部区工作会商会议,围绕“深化全国科技支疆机制,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推进新疆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以边境县市为重点,加快培育新疆县域特色支柱产业,促进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支持新疆开展‘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向西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等合作重点进行了深入沟通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2)全国科技对口支援新疆系列行动
2010年3月29~30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会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
2010年4月19日以来,自治区科技厅分十个小组前往19
个省市进行了对接洽谈。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
2010年5月28日,国家科技部党组研究,成立了“科技援疆领导小组”。
2010年6月1日,国家科技部召开“对口支援新疆科技工作座谈会”,并启动“全国科技援疆总体规划(2011~2020年)”制定工作。
2010年6月4日,国家科技部会同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召开科技援疆工作座谈会。
2010年4~7月间,分别有北京、上海、浙江、山西、深圳等省市来疆进行科技援疆调研。
三、大手笔加快科技援疆
(一)科技支疆政策
1.国家科技部关于科技支疆的政策意见
2008年2月印发了《关于推进科技支疆工作的意见》(国科发计[2008]46号),要求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支持新疆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探索科技支疆和东中西科技合作的新机制、科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各类科技资源、科技成果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充分发挥人才等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动员全国科技力量积极为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做贡献,使科技更好地惠及新疆各族群众。
2.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支疆的政策规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O7]32号)和国家科技部《关于推进科技支疆工作的意见》(国科发计[2008]46号)精神,自治区人民政府制订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鼓励开展全国科技支疆行动的若干规定》(新政发[2008]50号),提出了设立科技支疆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科技支疆合作项目,支持中央和全国省区市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开展科技支疆工作的二十条优惠政策,鼓励新疆各有关单位积极开展科技支疆工作。
(二)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 1.院地合作科技座谈会
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成功举办了3次“中国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合作座谈会”。成立了由区院双方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的科技合作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疆区域响应及其应对技术措施相关研究”、“煤制合成天然气技术攻关”、“新疆绿洲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2010年3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北京召开科技合作座谈会,讨论研究了兵院合作工作,确定了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2.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
“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简称“科洽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举办。旨在促进双方科技合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在新疆转移转化提供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洽会”被列为自治区级三
大展会之一,已成功举办五届,共签约1863个项目,签约金额达67.6亿元。
3.“西部之光”计划
自1996年“西部之光”计划实施以来共支持项目248个,共获经费支持4625.8万元,其中新疆投入经费450万元。资助在职博士98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基于3S技术的新疆水利工程沙漠选线系统研究”、“水力排沙法”、“新疆棉花高产水肥调控与效应研究”、“新疆药用植物有效成份的提取应用及结构改造研究”、“热释电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对新疆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科技支新”工程
自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新”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已有两批共12个项目立项并实施,中国科学院已累计投入经费6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1.11亿元。
2010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面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技支新”工作。
(三)科技投入体系
1.国家科技部设立科技支疆专项资金
自2009年起,国家科技部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支疆项目。
2.自治区设立科技支疆专项经费并开设科技支疆计划 自2008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设立每年2000万元科技支疆专项资金。
从2009年开始,自治区科技支疆计划实行引导性、指令性、以奖代补三种计划支持方式。
3.带动内地、区内有关单位在新疆的科技投入
2008~2010年,共支持科技支疆项目304项,计划投资总额46.02亿元,其中自治区科技拨款8985万元,区外科技拨款2732万元。
(四)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1.国家科技部指导的对新疆科技人才的培训
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技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联合组织的“科技创新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JICA)培训班”在乌鲁木齐市举办。
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政体司、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技厅联合组织的“科技创新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研究班在上海市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和上海浦东新区党校举办。
2008年由国家科技部政体司、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技厅联合组织的地县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与新型工业化”专题培训班在济南市举办。
2008年4月至今,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通过与北京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方法培训而产生了48项技术创新成果,为我区今后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践教材。
2.内地科技援疆干部的传、帮、带作用
1996年,中央决定分期分批开展干部援疆工作,内地16个省市和中央16个部委所属的国有企业,已累计选派6批3749名援疆干部参与新疆建设,人数逐年增多,援助领域不断拓展。2002年9月,自治区科技厅会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内地援疆干部的积极作用,有效推动区域科技合作的若干意见》,把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的科技合作纳入援疆干部的整体工作。
3.与著名高校建立人才和科技支疆战略合作框架 为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和开展人才培养,2009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了“发展战略合作和科学发展论坛”,双方决定开展为期5年的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签署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清华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举办了科技合作项目对接会,为新疆同著名高校开展科技合作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五)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1.合作基地平台
为深入开展科技合作,部分省市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在新疆建立了相应的科技合作基地。
建立了“国家中亚科技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科技干部培训基地”;
北京大学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北大科技园”; 天津市在乌鲁木齐建立了“新疆天津科技合作园”,并在喀什地区建立了“天津海河生态园”、“伽师县文化活动中心”、“津泽工业园”;
山东省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建立了“齐鲁工业园”;
上海市科委在乌鲁木齐建立了“新疆上海科技合作基地”,在阿克苏筹建了“阿克苏上海科技活动中心”、上海生命科学学院在和田地区组建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和田地区维吾尔医药研究开发中心”;
福建省科技厅拨专项资金30万元,在昌吉科技馆与昌吉州
共同组建了“闽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先后成立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克拉玛依分园、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塔城分园。
2.科技计划项目平台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新疆同东部十省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科技合作工作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把共同实施科技合作项目作为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列入各方相应的规划和计划,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东部省市每年安排不少于2个同新疆对应区域或产业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3.信息网络平台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共享,依托“西部大开发新疆科技合作信息网站”,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新疆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信息网络,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了各成员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
四、大开发、大发展中彰显科技援疆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00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科技支疆行动办公室”。
2010年5月28日,国家科技部成立“科技援疆领导小组”。
(二)典型计划项目
清华大学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干部交流培训与人才培养,为新疆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2002年,清华大学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区校全面合作协议;2009年,双方签署了区校战略合作协议,区校合作迈上新台阶。同时,与新疆大学签
署了合作协议,在新疆大学学科建设方面开展了对口支援合作。截至2009年,清华大学与新疆企业的横向技术合同达97个,合同金额达6263.6万元,培训科技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达1367人次。
新疆广汇集团联合潍柴动力、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供气系统生产企业等多家科研机构和生产商,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实验,在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发出了中重型LNG专用运输车。目前已累计推广LNG货运车辆近800辆,建设LNG汽车加注站近50余座。
自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区校全面合作协议以来,开展了“管花肉苁蓉药材、饮片、种子质量标准研究”、“棉花主要害虫网络化预警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制”、“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合作项目85项,取得成果27项;共为新疆输送各级挂职干部6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32次,交流人数达400多人次;培养培训各类人才5000人次以上,其中博士18人,推广硕士83人,公共管理硕士(MPA)20人;通过成人教育、函授1497人;培养教师、业务骨干1500多人。
乌鲁木齐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启动全国科技支疆行动为契机,推动辖区企业与内地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合作。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的新型维药研制,效果显著;新疆坎儿井灌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的“新疆农业节水物资物流平台构建及运作模式研究”合作项目,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节水产业的发展;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与湖南科技大学合作的“混合式高效蒸发冷却填料的研究与开发”项
目,对降低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缓解空调排放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技合作,积极推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进程,促进了开发区的发展。
新疆大学与科大讯飞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成立了“新疆大学讯飞语音及语言联合实验室”。在国内首次将最先进的智能语音技术与维吾尔语、汉语口语学习需求相结合,开展多民族语音及语言核心技术研究,共同开发新一代具有维、哈、柯文多语言软件内核和使用界面的智能“双语”民文教学软件系统,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新疆大学服务新疆软件产业发展能力,为打造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维、哈、柯、阿”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基地奠定了基础。
新疆惠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河北微生物研究所、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清华长三院合作,筛选出了适合西北干旱盐碱土壤的菌种,建成了新疆最大的复合生物肥生产基地,在生物肥料的菌种选育、肥料配方、设备选型、市场运作等诸多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增强了公司在新型、环保、高效农用生物菌剂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综合实力,提高了生物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水平,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005年伊犁师范学院与南京大学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口援助计划。两校共建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设计研究所”,实施了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混凝土材料中裂纹萌生过程的研究”。联合申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40项,总经费达400余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论文50余篇,获得自治区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期间,向伊犁师范学院捐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对口援助
专项资金合计150余万元。
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与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东北大学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合作基地、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掘女士等一批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公司的专家顾问到国际先进企业交流学习,延伸和扩展了“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改变了多年来我国铝基电子材料行业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实施“强农、活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示范工程。示范园与新疆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吴明珠院士、马德英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科研团队,为高效节能建造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和新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产后精深加工和冷链体系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吐鲁番地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及外向型农业奠定了基础。
为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新疆溢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新疆农科院等单位广泛合作,研究开发优质长绒棉、中长绒棉、超级长绒棉等新品种,对现有长绒棉品种进行良种繁育和提纯复壮。“溢达棉”牌精梳纱线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研发的紧密氨伦包芯纱系列产品和JC350S/2赛络紧密纺纱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促进了新疆现代农牧业发展
通过科技合作,实施了一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解决了一批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瓶颈问题,促使我区棉花单产、高等级原棉、植保技术水平在全国连续多年保持第一,为棉产业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出了一批“皇后”系列、“西域”等优质西甜瓜新品种,种籽产量占全国的80%;促进了番茄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新疆番茄酱出口量占到国际贸易量的四分之一;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占农业总产值的27%。目前,新疆的啤酒花、枸杞、葡萄、香梨、苹果、杏、石榴、核桃、红枣等特色产业成长壮大,享誉国内外。
2.加快了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
通过科技合作,我区不断加强工业科技创新,通过一批共性技术的开发,强化了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培育出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推进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特变电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生产的世界容量最大的220千伏变压器销往美国,研制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导变压器。“金风科技”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掌握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成为国内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的领军企业。“新疆众和”生产的高纯铝、电子铝箔和电极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出口到原来居世界垄断地位的日本。新能源的太阳能电池在青藏铁路等国家大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进步还促使医药产业崛起,形成了以雪莲注射液、结合雌激素、祖卡木颗粒、一枝蒿颗粒等为代表的现代维药,以及佳加钙、蓇密钙、阿胶钙为代表的优势产品,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促进了矿业开发、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以矿产资源勘查为主要内容的国家305项目实施20多年
来,通过与国内外一批院士、专家的合作,发现和圈定50多条重要矿带200余处找矿靶区和普查评价基地;提交的科研预测储量黄金950吨、铜镍900万吨、铅锌1080万吨、钾盐3亿吨,潜在价值上万亿元,可提取价值6000多亿元,为新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科研方面的联合攻关,新疆的油气开发不断有新的重大突破,为建设新的石油天然气基地和实施国家“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资源依据。
实施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在荒漠化治理等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成果直接服务于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历时14年完成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生态工程建设研究”,成就了世界第一条穿越流动沙漠的“绿色长廊”,使长度为43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成为南疆地区的大动脉。
五、推动兵团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为加快新疆和兵团的科技发展,自2007年国家科技部启动全国科技支疆行动以来,以国家科技部《关于推进科技支疆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成立了兵团科技支疆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08年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支持科技支疆合作项目。围绕兵团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科技支疆项目,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为兵团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达尔康公司合作,通过“滴灌核心产品数值化平台研究与示范”项目,建立了具有软件仿真加工等功能的快速开发平台,缩短滴灌产品研发周期50%以上,设计成本降低60%以上,已开
发出一种新型滴灌核心产品并在生产中示范。
新疆农垦科学院与中国农科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联合实施了“杂交棉强优组合选育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选育杂交棉新品种4个,杂交棉制种种子单产达到198.1公斤,大面积高产示范皮棉单产达到284.5公斤。
天富集团所属的天科合达蓝光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实施“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晶体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年产3万片碳化硅晶片的产能,晶体合格率88%,成本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0~13%,初步建成全球第三家碳化硅晶胚规模化生产基地。
2012-2015年八师石河子市科技援疆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重要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根据国家及......
援疆工作总结援疆干部从河南到哈密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转眼就三年了,援哈以来,我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确定的援疆工作目标,按照组织分工,结合工作实际......
科技援疆 “一路阳光”——全国气象业务科技援疆工作纪实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6日中国气象报记者高琳 潘俊杰 潘继鹏2010年,当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潘云鹤《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
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5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