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 东北净慧法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3:26: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 东北净慧法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序 言

以前发表的《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浅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特此说明!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三年九月

公历二零零九年十月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

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属于大乘三藏十二部中的论部。佛灭度后,有些法师讲“论”,属于法师的论。《达摩祖师论》,《六祖坛经》,《灶王经》等,在佛教里为“杂论”,是释解佛法的,与佛论不是一回事,要清楚这个区别。再看经名,《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有区别,名称不一样,内容不一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须菩提长老请法;是佛说大乘佛法,不含小乘;而《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文殊师利菩萨请法,大乘里含小乘,小乘中有大乘,是立体的。从初发心修行到声闻,再到行菩萨道至成佛,全过程都有,不要将二者混为一谈。从经名含义上看,金刚二字是般若,是智慧如金刚。金刚属于坚固不坏,智慧是明心见性,一切可摧。通过修证,智慧开启,得到的智慧就能无坚不摧、无魔不破,如金刚一样坚硬无比,这就是经名法义。这部经是佛图澄法师译;佛图澄法师为天竺僧人,也是晋代一位得道高僧,诵持此经应感重恩。

就无道;因为会被这个世界的无常法破坏,证得果位的人,道力什么也破坏不了。

法会中的大众都想请法,但不能靠前。文殊师利菩萨知四众心中所想,就随顺从座而起,上前礼佛后说,世尊,您大慈大悲,广设方便,开示初修行四众弟子,面对他们心性、根基,让他们尽快见性成佛,证得果位,也为未来世初进佛门或者修行众生得到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这里不讲,讲一下什么是“邪知、邪见”。最大的邪知邪见是相似法,因为它破坏佛法。有两个特征;一是打着佛的旗号,谁谁是某某佛转世,来到这个世间度众生,讲的法和佛法有相似处可又不是佛法;二是贪求名闻利养,其目的是惑乱人心,使其失去正知正见,用世论替代佛法。其它的邪知邪见就更多了,你要吃素,他那里说,这多亏啊。这类都属于邪知邪见。

有正知正见的人,就不受邪魔鬼秽等外道所迷惑。末法时代中,世俗世论破坏佛法。凡不是正常修道之事都是世俗,离开正知正见的种种说法就是世论。出家人穿衣做饭,处理僧团内部关系时,仍然要有正知正见,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世间人有追星的,修行人有追法师名相的。如“唯这位法师讲法我听,别的法师讲得再好也不听。”听的不是哪位法师的法,听的是佛法。是佛妙、是法妙,不是法师名相妙。不受迷惑,才能其心坚固;不受迷惑,才能积聚功德;否则,就是假功德。离开正知正见,证不了果位。证果才能出世间,不证果就是六道轮回;这就是凡圣差别。正知正见,对修行人能否出世间至关重要。如一人出家多年,突然改主意了;见这个、见那个,脑袋一灵活,随缘去了。该随缘随缘,不该随缘就不能随缘。万万不可把佛事、佛法沦为世俗、世论。

【金刚心论第二】

文殊师利有大方便。请问如来开示三根。及于末世初入门者。修行正路。从汝所问当为汝说。时诸大众默然而听。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

德由心积,功由心修。人所做一切功德,都是修持身心,心行善事而积累;福田也是由心种得。心常善念,能生天人;心行慈悲,就是菩萨;心坚修道,就能成佛;心常俗想,就是众生。反过来,福由心作,祸由心为。一切灾祸也由心产生;起一恶念,能堕地狱;心邪成魔,魔子魔民为魔王所用。心行恶毒,就是罗刹。

心就是一切福田的种子,能作恶,能为善。只有通过修证,把身体静下来,才能证悟心净;否则,悟不得真心。悟得真心的人,禅宗是开悟。悟得自己身体里还有一个神识存在,明心见性才是真我。再往前行,可以出离肉体,生天堂是它,证果也是它;如作诸恶,堕地狱是它,脱牛变马还是它。无量劫来就是它来回换房子住,换形变态异新命,十法界里自选身。

心是身体的真正主人;但心还不能自己做主,而被六贼牵着走。别以为脑袋里想什么,自己说的算,能当家作主。其实,外界一件事物就能把心牵走了。有定力的人,能自己做主;因为神识在定中,外界一切对它没有妨碍。就像窗上有玻璃,但玻璃挡不住阳光,这就是没有妨碍。声闻、缘觉暂时能做主,长久还不能做主。

做主以后,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佛住世时,按照佛说的法修行,也有律仪;佛不住世,守持戒律。戒律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教奉行;二是奉持戒律。如果只依教奉行,不守持戒律,还是不能成就。必须在依教奉行的基础上,守持戒律,才能成就;这才是真正的持戒修行。

立佛行愿。佛发愿度众生;我也有志修道,未来一定会有成佛那一天,去度众生。我现在不是佛、不是菩萨;但是我有心修道,未来一定成就佛与菩萨。

这样行做的人,不久必定成佛。人每日的行做有漏,思维有漏。只有证得无漏的人、行菩萨道的人,如此行做,不久成佛。如果有人,不明自心。心由业牵,怎么能成佛呢?要想成佛,就从当下开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些人,以为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太难了。我告诉诸位,品位前菩萨是太难了,品位菩萨后就容易了。心能转万物,而不被万物所转。如果有人,明自心,达自性一定能成佛。这样胜过读诵此经三十万遍,而且功德无量。因为佛的菩提之法是从自心流出,他人勉强不了。

是具足耳功德。

鼻根转贪香气带来的境界,香不喜,臭不烦。常闻自性功德妙香,不是外来,本自具足。转尘入为心出,这是具足鼻功德。

舌根转贪众味带来的境界,不食众生之肉,就是慈悲不杀众生身命。再用舌去说诚实语、佛法语、清净语、柔顺语,赞叹三宝,恭敬父母和他人,常餐佛法之味,常放光明。转众味为法味,这是具足舌功德。

身根离触带来的境界,昼夜处在法喜之中,生有禅昧之乐,去得寂灭之乐。转一切诸恶行杀盗淫,为一切善行戒定慧。身心常接受诸佛慈光照触,增长身功德。转苦为乐,这是具足身功德。

意根空诸法相所生境界,转触境攀缘、贪嗔邪见,为恒住净戒、随喜功德;转一切诸恶从意根生,为一切诸善从意根生;转诸非三业为清净三业。转有为法空,这是具足意功德。这样六根具足的功德,才能生出声闻四果,缘觉四向,菩萨十地和佛果。

一切功德,都是从自心的心地修成,不是从外边得到的。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性心佛说法度众生,现神通,做佛事,得金刚不坏之身。为什么要找自性观世音,自性就是观世音。讲法要直指人心,教修行人心内求法,不要心外求法。不要眼睛专见他人过失,口专说他人是非;自己的心声时时监督自己的行做。这样就名义上听懂这部经了,真懂还得去证悟。

佛法难闻。不管年龄大小,在这个世界上,听闻一部佛经,无量劫来有的人还是第一次,不要以为容易。就说现在这个世界,哪位法师在讲法,哪位法师在讲正法,有机缘亲临道场去听闻,非常难得。亲临道场和听录音完全是两回事,感应很不一样。能临道场来亲自听闻是无量劫来最大的善事,是无量劫种善根的人。今生能听闻到佛法都是三生有幸,实不容易;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最大的事。因为解决的是生死大事,得永久的利益;所以,其它小事,都是暂时利益。一些事物,可

分不及其一。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此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用整个娑婆世界为七宝去供养,也不如诵持四句偈的功德。此经中说受持四句偈,其它经中也说受持四句偈,都是说受持四句偈的心行功德要胜过财物供养功德。为什么受持四句偈的离相功德大于用满虚空七宝供养功德呢?

满虚空的七宝是外物、外财,本来就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暂时使用它、支配它;自己不在这个世界时它又随他人去了,又被他人所支配。它具有这个物性,是受他人支配的。对于一个饿了几天几夜的人,拿着黄金不能当饭吃,饭食要比黄金贵重;对于家财万贯,不愁吃、不愁穿的人,黄金比什么都贵重。佛法的四句偈也如此,听闻佛法,入人的内心,使内心起变化,是柔能克刚。这柔的法无声、无色、无言、无说、无香、无味。四句偈入到人的心田,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改变人的身体状态。人都有肉体,没证悟时,那是业报之身;有证悟、有道果的人,那是快乐之身。世人成天不是愁这个,就是忧那个,成天被烦心的事围绕。难以忍受时,就去找寄托。小孩闹心上网吧,然后被网络虚拟所迷惑;大人闹心喝酒、赌博,然后就被酒局、赌局所迷惑。总而言之,心被身外境界牵着走,被这些所牵就是受邪惑,就没受持四句偈。贪著物欲之乐,下生就是畜生;贪著赌博之乐,下生就是邪魔鬼秽;贪著饮酒之乐,下生就是魔子魔民;贪著网络游戏之乐,下生就当蜘蛛织网去;专门见人过失、说人是非的,下生就脱生飞蛾、蝴蝶之类。生命状态是怎样轮回的呢?如蛾产卵,卵变虫、虫成蛹、蛹变蛾,如此分段循环。业报感召如此,业因不同,业果有别。所以,四句偈指的是从内心起变化。

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七宝塔再雄伟壮严,也有坏灭的那一天。静坐一须臾,就这一须臾,永远不失掉。今生静坐一须臾,下生再静坐一须臾,慢慢积累,总有成佛的那一天。造别的塔是福报,造自性的塔才是真功德。所以,用外财布施千万亿劫,所得都是人天福报;而受持佛说四句偈,是成就自性佛。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蠕动含灵。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只因迷、悟不同而

所以,必须念佛,佛号提不起来也得提。为什么说一切佛法不离净土,根源就在这里。无论禅行、密修或其它法门,必须把这句佛号提起来,这时提起来的念是净念,似是思维念,不是思维念,实际是心在念。提起这句佛号以后保持住,心才不是枯木禅,而是和佛的禅,和正知、正念的禅接上。有证悟功夫的人,听到这里一定注意;没修到这里的时候,知道就行。

三、空性。当修行人得身空、心空以后,可以经常觉知自性本自清净。修行人的神识出离肉体到各个地方游走,它有一种渴望心;不要以为它无形无作,这时的神识是有想、有作的。它要到各个天上去观察,要到地府去观察,也想到其它佛国土去,不愿在这个世界上待着。因为它见到这个世界完全是颠倒的,虽然有好的一面,可是它不贪著、不喜欢这个世界,想离开这个世界。那它能离开吗?我告泝诸位,功德不具足,没有佛菩萨接引,没有西方三圣来接引,走不了。昨天的我已死掉,我没死也当死了,借此假身,修我真身,达到自性无染著。

四、空法。对这个世界、整个宇宙当中一切万物,一切生灭,如阳光、雨露,包括人的语言造作等等等等,都不起心、不起念、不受支配,完全是自己做主,就是空法。你说佛法,我如如不动;你说魔法,我也如如不动;你说魔王怎么恶,我感觉都是众生,和我都一样,性无差别。心不被这个世界上好坏、美丑、万事万物所动摇,这才能谈得上法空,成功了才有法空。这样才是四句偈。

再具体地讲,什么是身空呢?这个身体都是父母所生,九孔常流不净之物;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几十年后要坏掉。有智慧的人,知身是幻、不真实,没死之前,就当它死了一般。我的身体已经死掉了,刚才讲的“昨天的我已经死掉,今天的我已经新生”就是这个道理。我没死,就当我死了,借此假身,修我真身。我现在的肉体之身是假身,将来修到阿惟越致菩萨金刚不坏之身,直至成佛,那才是真身,这才是借假修真。依佛戒行、依法修行,证得身空。从理论上讲身空,是想身空;从实相上是证得身空,方为身空;这是受持第一句偈。

再观自心。我的自心也不生、不灭,成佛由它,神通妙力还由它,境界生似有、境界灭又没有;这个心就是人经常自觉的。普通人说我得对得起良心,就是不受道德

得初句义,依义修行,能证一果罗汉。佛法非常有义理,若听闻了佛法后,就按佛法修行,一定证果。听闻不是目的,关键在修和行上。若想证一果罗汉,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天也没修行,进不了一果的道门。按照佛法去静坐念佛就是修行。行就是除了静坐念佛以外,还须持戒。日常行作不造业,行善积德,种福田,积功德,这才是行。只有这样的人,能证一果罗汉。依二句义再往前修行,能证二果罗汉。依三句义再往前修行,能证三果罗汉。依四句义修行直至四果罗汉。此四句偈菩萨有菩萨的修持,大开诸佛道门。要是不依义修行,光依义没修行,不入圣道;还是六道轮回。一果罗汉已经超凡入圣,他做什么事,别跟他模仿;他有七返生死,这七返生死肯定得了。他仍须生到此世界为人,小时候不懂事,也可能打过鸟,捕过魚,但不要跟他学,由于他是圣人,他所吃、所杀的这些动物,当他入道时,顷刻之间就能把这些业力化掉。要是跟他学,见他打鸟也打鸟,见他捕鱼也捕鱼,最后他能成圣人,发菩提心能超三界;而跟他学的人,还在这受报呢!区别就在这里。人没有修行,业力天天在增长,造的业有本、有息;他造的业好像也一样,但有功德,时间不长就还上了。如他有万贯家财,还个十元、八元,轻而易举;而跟他学的人,本来就穷,还想赊账,赊不到啊!所以,修行和不修行不一样,看他人造业不要模仿,果位根基不一样,最后受报也不一样。有些法语,那位法师那么说,也跟着说,一说就谬误、就造业。要依法不依人,依法做,依佛的戒律做,不要模仿他人。若见师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见同修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做出来各自的业报不一样。有道的人,可能顷刻之间化掉如须弥山那么高的业报;而无道的人,一个小过失的业报都化不了;而且业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道的人,消业如热水化雪;而无道的人,业报如雪上加霜,不但没化,还成冰山了。这就是读诵受持四句偈,并为人演说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入佛知见。这样的人也能得到福报,必定成佛道。所以,外财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及其百千亿分之一,外财永远赶不上内财,永远只种福田,只得福报。

【十种功德论第五】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

3中的食开始,然后一日一食。守持戒律,戒律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讲。破戒都是不知不觉中破的,没破重戒,就像汽车擦掉块漆,车照样开;若方向盘坏了,轮胎爆了可不行。重戒一破就不受戒律保护;所以,应知持戒是修行的基础。

二投明师,指示功程。明是具足智慧,师是善知识;指示是承传教化,功程是修行方法和程序。末法时代,不投明师,自悟是魔;现代人无师自悟就是魔。我见过一位自以为学佛很好的人;他说,“这个世界没有我师父,隐态师总在上空跟我说话”。我说,那是魔在跟你对话,不是佛。这个世界只有人做师父,人与人承传佛法,佛示现人身传法,菩萨示现人身传法,罗汉也得示现人身传法;如观世音菩萨想度化人,也得示现人身度化。观世音菩萨只能让人感应道交,不能传法。只有投明师,是人才能指示方向路径,才能教授功法程序。再按步就班的走,按程序来,一步一步行来;该往西走就往西走,方向不能搞错,南辕北辄不行。

三识心性。心识体性,性识功德。修行一段时间以后,识得自心,识得自性。若不修行,只知人有自性,那是听佛说的,不是自己证来的,没有作用。一定是自己证知有个心性,清清楚楚地知觉,每时每刻都知觉。若每时每刻心都能做主,自己自然就知善行,恶事也自然不做,恶因缘也自离去。

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即利用积福,培护初行善根幼苗。供养三宝是种福田;能帮助他人度过困难等善行,也是种福田。种福田就和种地需要有阳光、雨露、肥料和水一样;若没有这些条件,能有庄稼生长和收成吗?种福田就是让人积福;如今天能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就是往昔种福田的结果。若连饭都吃不上等,能坐得住吗?人无量劫来积累福报,才能衣食无忧,清心坐在这里听闻佛法;才能根深苗壮,成就菩提种。

五用结缘,增自善本。结法缘、结善缘,不结恶缘;就是增加自己善行德本。

六明因果,不妄主为。明因果就是把握身口意的一念、一言、一行。不妄做、不胡为,就是不妄想、不妄为;妄想、妄为是人想干什么必须做到,谁也拦不住;如想得到钱,不管用什么手段必须得到,不受戒法约束。

5财所牵。虽然也受持斋戒、受持戒律;但是没有智慧,愚心高傲,谁也瞧不起。见这位法师讲法不合己意就说谬误,说那位法师讲法不如我等,邪见自专。拿着一把不正确的尺衡量他人,说长道短,或者固执己见,不愿借鉴他人的正知正见而取长补短。见其他法师讲法与己知见不同时,应该想如何能帮助他圆满,这才如法。因为都是弘法利生,出家与在家各依因缘,各学各得,不要互相拆台、互相攻击。一些人不肯低下头来,以谦下心,老老实实学佛修道,只在理论上争来辩去。佛法中存在妙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儒家都知此教理。听一听善知识怎么讲,同是修行人,虽然法门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目标;何况是讲佛法呢!各自有各自的知见,你去过北京说说北京的消息,他去过美国说说美国的事物,互通有无,相互受益。不求明心就没有明法,这些人没有谦下之心,贡高我慢,不参求明师得真正法诀。没有明师哪来的法诀,佛真正的口传心受法诀、真言咒语和修行方法等,都是师徒密密传承,代代相传,佛经上没有,上哪去找!拿着表面法相做文章,只种善根。若未得遇明师,自然也得不到真法。现在不是徒弟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徒弟。

这些众生,一贯认为思维心所知妄想为真常;若不见性,执著经书文字亦为妄想;执著诵持名数,亦为以妄逐妄。这个世界上所有相,皆不真常;钱不真常,色不真常,包括人的自身;可这些众生以颠倒知见,认为都是真常的。今天所讲,主要针对有修为的人;所以,我只讲大概不讲太细。

这些众生是什么样子呢?有的执著于经书文字,专门听好听不好听。看这部佛经好不好,那部佛经好不好;看完了佛经就拿这部经的文字去对照那部经的文字;这是执著于经书文字,这是文字般若。有的执著诵持名数,说念三百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遍《地藏菩萨本愿经》,三百遍《妙法莲华经》,就成菩萨;就如何如何;念一万声佛号就成什么什么。能成就吗?准确告诉诸位,只种善根,今世不能成就。执著于经书和诵持名数的人,是末法众生,不可入佛道,不可证道果,佛经讲得非常清楚。还有人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拿着这一句话就当好的,别的都不是法;循章摘句,谁讲法也不听,就认准这一言一句。佛法三藏十二部那么多不能听受,就听受这一句;这能行吗!因为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断章取义,以这一句为究竟,佛都认为不如法;何况哪位法师讲的法?前面也不看,后面也不看,就拿着一句话,就说这位法师讲的谬误,这样很危险。如果是菩萨给这位法师设点障碍或考验他的7这些众生果报是什么样子呢?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时间太久远,地狱一日一夜是人间两千七百年。若造下恶因,在地狱待上一劫或几十劫的,贤劫千佛出世都过去了。有的人造下恶业,果报是千佛不度。不是千佛不度,不是佛不慈悲,而是自己错过了千佛出世的时间;千佛出世的这段时间,还在地狱里,佛度不着。佛虽示现来世间,罪识却无功德感召到这个世界来。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我怎么没有值遇呢?”没那个功德。今生赶上了,能信佛、听闻佛法也是万幸的。这个世界上六十七亿人,此时此刻能坐在道场听法的,能有几位?十亿分之一的机缘都赶上了,已是万幸。

【四生果论第七】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四生。造何等业。受形禀命。种种不同。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生。颠倒业本。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堕胎生。人与畜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欲。作畜横行。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恋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蜕壳飞行。蛾虫之类。佛告文殊师利。六道四生。为人最贵。惟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有德有神。有道成圣人。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四生,造什么业了,为什么身体不一样,命运不一样,各自有什么区别呢?

佛说,四生是胎、卵、湿、化,四种产生的方式。四生是由于众生颠倒业本,颠倒造业,受业习牵引而生。颠倒是相有想有颠倒,本是无明,根是贪、嗔、痴,程序是十二因缘。如明明是不好的习气,却偏执是好的。教人不要妄语、恶口,他偏要毁骂二句解恨。教人不要杀生,他能听吗?他不杀,吃不到好的等。所以,轮回相

9可思善,人可思恶,可以改恶从善,阿修罗做不到。所以,佛由人修行成就。但是有一条,业也是由人造作的;人的一生造福可以生天,发菩提心修行可以成就佛道。如果作恶事,那就堕地狱。若是有点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以成神;若是依法修行,又可以证道成圣。所以,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定。五总路头,是指五道开始,都是由人身造做;有的业报是今生造做,有的是前世造做,或多少生、多少世造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堕入其它道不能修,一切都来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五眼论第八】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以何知见。名为五眼。世尊曰。肉眼者。光见、暗不见。见前、不见后是也。天眼者。前后内外。山岩石壁。真见无碍是也。慧眼者。能见文字义理浅深。前生后生后世。善恶因果。如掌明也。法眼者。能见三世佛法则。种种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时是也。佛眼者。圆明普照。无始劫前。无终劫后。一切因果。如对目睹。毫发不失是也。此五眼者。乃从一切诸善功德。福感而生。唯佛能全。余人不及。眼须分五。照空一心。见性修行。人人有分。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理解眼的五种功能与功德。

佛说,肉眼者。光见暗不见,前见后不见。这里是指人的眼根功能,是对色境而言;如白天借助光明,什么都能看见;晚上黑暗,什么也看不清一样。有的动物黑天能识物,白天看不清,有的明暗都见。又有见前不见后,不能前后同时俱见。肉眼功能具足,也属善行功德。

天眼者,前后内外都能见,山石岩壁不能为障。这里是指天道众生或人禅定境界而得眼功德,是对远、广、微、细物色的明见。天眼开的人,往内里见一片光明。过去一位修行人住山洞没有灯时,在自己胸口窝处扎个眼,用自己胸里的光照亮来读诵经书,白天用棉花堵上。平常人做不到;因为,平常人内观一片黑暗,而他内观一片光明。证天眼通人的境界是能见和合因缘所生无常物色,不能见世间诸法空性,不能见出世间诸法实相。

1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清净佛身。世尊曰。自性清净。是诸众生本性。但见肉身。不见法身。诸佛悟后。常见法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坏无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圣贤地。名曰圣性。在乾坤地。名曰天性。在菩萨地。名曰佛性。在诸佛上。名曰清净法身。若不修行。终不能悟。本来面目也。若人求悟。不求师证。认妄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乱众生。生遭王难。死堕恶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回。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清净佛身?

佛说,自性清净,众生本性;即是清净佛身。自性本来清净,是以法性状态存在,光灼灼,赤条条,洁白通澈,没有杂染,每个众生肉身内都有。为什么,众生不一样。人是三身,性能平均分配到法身、报身、化身上;天上、地府各有一份,人身上有一份。畜生是地狱部分占的多,报身少;一些大动物,比如驴、马就是自身

四、地狱六;蚊、虫之类的,自身仅有一或二。同样有本性,虽然占得少,仅有一点灵光,但它性能也具足。蚂蚁虽小,但有灵性,人就造不出来。人造蚂蚁具备蚂蚁形,而没有蚂蚁的灵性功能。为什么能小到那个程度,像细菌类那样?因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们的灵性(即神识)在体内非常少,观察时灵光就弱。狗、大象等非常有灵性,能闻法思语,人可训化,只是它们的灵性比其它小动物多一点。

但是,众生只见肉身,不见法身、化身;即不知自有肉身外,还有二个性身;法性于不知不觉中,以灵能状态存在。只有诸佛,才了见佛性,才成就法身;才无上正等正觉,法身清净,不生不灭,无坏无成。对居凡夫地的众生而言,清净佛身名为心性;吾心即佛,须明心见性。对证罗汉、辟支佛果位居圣贤地的众生,清净佛身名为圣性;吾性即佛,须发菩提心。一旦证果就觉圣性,成就有为功德。对证入无色界居四不还天的众生,清净佛身名天性;虽无身口,以天性识体存在。对证得菩萨品位居菩萨地的众生,清净佛身名为佛性;菩萨将来必然成佛,须行菩萨道。

毗卢遮那佛,是法身成就;法身成就是由报身成就而成就,化身成就也是由报身成就而成就;若离开报身成就,什么身也成就不了。肉身要自觉心性,自度自身。报身成就以后,才能去成就自己的法身、化身。否则,报身一轮回,天上的身也闲着,3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以何工夫修证。能超凡夫。入圣道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杂用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坐静。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净佛国土。自度度人。报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故名四果。得道圣人。复次文殊师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用二心。成德精严。威仪是足。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以什么修行方法并达到什么程度为修证;即超越凡夫地,证入圣道果?这非常重要,即人怎么修行能超凡入圣呢?

佛说,若有修行人;一要便舍恩爱,断绝尘缘。这里佛赞叹出家,依十二因缘法修行,了断六尘,了绝俗缘。但不是出家了就是舍恩爱,断尘缘;而要心舍恩爱,心绝尘缘。在家夫妻双修也可成就。示现欲爱离欲爱,不染污泥莲花性。二要坚持斋戒,勤修十善。斋为清净时食,持戒止漏;勤修十善业,广积人天福。三要清净三业,远离六尘。身、口、意清净,心离杀、盗、淫三业;心转色声香味触法。四要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依止证悟人、法二空的过来人为师;师能传承正法道门,师能开示正法眼藏。不是会说三五句法,或谈论佛法时口若悬河就是明师。真正的明师不露相,多隐世修行。我见过真正的明师,外表很普通,现平常相;但那才是有法可讲、有道可传的明师。依师开示,修行人可过命若悬丝的险道;依师传承,正法修行,能速成就。

不杂用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这样功德的人,可证得须陀洹果;即一果罗汉。

还有的修行人,以此自在心;一要习成定力,定性现前。即禅定已成习惯力,可随心随入随出;于定中观照自性为道,神通现前。二要悟明自性,本自空寂。即悟知智慧源于自性,本性又法空寂然;知有道可成,有众生可度。三要心境两忘,澄心不动。即内不觉有心,外不觉有境;心清如静水,八风吹不动。证悟境界心不同,双忘尚有道不同。有这样功德的人,可证得阿罗汉果;即四果罗汉。

为什么有的人闭关那么多年,还要在这个世间去行、去发菩提心、去度人?闭关修行是强断,在世间修行是心断。若身、口、意三业不清净,没断杀、盗、淫,很难成就道果。另外,非根不度。如一棵小苗,季节不到,不可能结出果实;只能供给阳光、雨露,慢慢培植,方有果实。度人也如此,心行若够标准,自然有人相度,不用自我求说。人不能和人比,业习不一样。有的人多少世都修行,又多结善缘;才知法缘有远近,根基有深浅;因此要择根而度,非根不度,非器不传。若人不是载法之器,亲人也不教、不度。师父要把法传给根基不够的人,师父有责任,要承担业报。

证得四果罗汉的圣人,功德超越六欲凡夫和天人。若发菩提心,为大阿罗汉,佛出世时,随佛再来化度众生,报佛恩。四果罗汉称为圣人,心不颠倒,有真信心,依佛教诲。其心专一于道,其行清净不杂染。心行无漏,诸漏已尽。行住坐卧,处处威仪具足。于世间的财色、恩爱、名利等,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于世间清净解脱。直至八万四千大劫,千佛出世,故得超凡入圣。在娑婆世界,享受天福,神通自在。虽然智慧没有大通大达,但心性清净,与化身佛相似。所以,这里讲的是小乘法。没发菩提心的四果罗汉,有这个天福。但由于法性身和化身不成就,定力消失时要堕落轮回。若发菩提心,报身成就菩萨道,才能成就法身,成就化身。

【有无四相论第十二】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

菩萨虽然不惜身命资财,但惜大乘佛法;依法修行,行菩萨道,平等看待众生,把众生当自己的一子想。不管是怨亲,还是债主,一律平等对待。平等度人,这才是无人相。

在世间一了永了,没有名相相续,这就是无众生相。名相就如人常说的,长得老了,变难看了,执著年轻状态;这没面子,那有面子等诸有。行菩萨道的人没有这些想法,不执著于肉体表象,明悟自己无生实性。

悟自性是不生不灭,不随心境、意识流动。证得心净,不随意识,只以方便愿力行持,去随顺方便世间的事;随愿力行持的同时别把持戒忘了,随顺世间的事物,总要有个度,随顺过程中不能犯戒,这才是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凡夫,无此四相即圣人。

【五根五佛论第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种善根。世尊曰。若是清净斋戒。明心见性之人。投师口诀。得正见者。眼是佛见。耳是佛闻。鼻是佛嗅。口是佛说。心是佛知。五根常显。五佛神通。同种善根。成佛种智。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说是人。立地成佛。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五根五佛同种善根呢?五根五佛是不是种善根得来的呢?

佛说,明心见性之人,是指有真修实证的人,是得道之人,是用自身验证佛法的圣人。这样的人觉知宇宙真相,明知学佛的路径怎么行走,怎么能了生脱死,怎么能成就佛道。这样的人讲法不是照本宣科,是用平常的话语讲出智慧之道,能弘传佛教正法。所以,要投明师。大学教授研究这部经、讲诵那部经怎么不是明师?因为教授讲出来的是书本上的理论,是有限的知识,不是自心流出的证悟智慧。要投明师,得到口传心授之法(传承),依法禅行密修,于定观三昧中才得正见,这个眼才

9不作为行善。五能舍人我不争;舍我证人空,不争证法空。

身能持有为戒,心才得无为戒。无为戒是无戒可守,无戒可破,一切行住坐卧都如法。一能持佛戒;能持以恒,依戒为师。若心里总有一个怕,处处怕犯戒;心里再存有一个戒,这样的戒律不好守,只能是守戒;若不从心念上转变,如长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二能习佛仪;依照仪轨,半月诵戒。三能降六贼;都摄六根为降,转化六根为伏。光用一句佛号代替不了依法修行,当生老病死或八苦来临时,舍弃不了、降伏不了。依法修行把身体转化为禅悦为食,六贼不起,才能把自身的法宝作用发挥出来。六贼起时,自劫家财,掏空自家的财宝,无量劫来那点功德都被整没了,然后受六道之报。四能断邪非;身心不染,才能断除邪曲是非。谁要是来挑刺儿,说三道四,逆缘助道;真正的善境界来了,顺缘法喜。在世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想的不想,这也是持戒。

身能忍有为辱,心能无辱可忍。无辱成就忍德,无忍成就悲德。一能受人亏;亏财不亏德,亏名不亏心。二能忍人骂;忍骂破诸相,转骂消诸业。三能非来正对;谤毁增道业,非与正相依。四能逆来顺受;心平无顺逆,身受培愿力。五能都无怨心;生怨为魔境,无心百障消。六能反加度脱;助道恩德重,加度为报恩。浅白点讲,六七十岁人不能跟小孩儿一般见识,一笑加怜惜;这样就心无怨恨,转恶因缘为善境界,这也是忍辱。

诵持大乘经,求证大乘法。身心不放逸,日夜常精进。一能学佛说十二部经;不能学六部弃六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二能读诵、受持、书写、讲说;诵持为修行,写说为弘法。三能未通务通,未证务证;未通未证未修行,务通务证务修行。虽然不能通达佛理,没有证悟,但是天天静坐念佛并读诵经典,不做与佛法修行无关的事,这也是精进。

净行缘念止,定空三昧生。正行不贪求,禅定破蕴魔。一能断殊缘,能止妄念;殊缘就是恩爱、怨仇;身离而心断,静心止妄念。二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心智不昏暗,心专不散乱、心行不放逸,心常定于禅。三能定如山,魔扰不乱;如如不动,心魔不起;稳稳如山,外魔不侵,这样才是禅定。

1三能心行平等,意无憎爱;即于顺逆心无分别,行平等慈;顺缘无爱,逆缘无憎。知众生相由业转,见众生性一体同悲;觉诸法中空无性我。为弘法利生,什么财物都可以舍去,又没有大、小、高、低之分,都一样对待;顺缘人请法不多说,逆缘人请法也不少说。

四能有大方便,自度度人;即依佛善法,依大善缘;证悟自度,方便度人;观人施教,讲法无碍;闻生欢喜,行得满足。

五能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即观察根基,施教法门;把握全局,注重环节。如根器是个碗,给一碗水的量;若是个盆,给一大缸水,倒进去不都溢出来了吗?不是载法之器,难载大法。心量够时,一定要知佛法平等,只有根器不同。行菩萨道的人,一定要以平等心观察根基后,再依法度人。世间有大道理小道理,这个人有这个人的道理,这个僧团有这个僧团的道理,这个国家有这个国家的道理,这是一个法则,一个顺序,要遵从法理,不能妄想让太阳从西面升出来。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还要服从硬道理,硬道理还要服从天理;道理还要服从效果。总之,要能把握修行的全局,又要注重过程中的环节。

六能好心予人,不求果报;即善财予人,善法度人;无求缘果,无求回报。若人供养一百元钱,善知识会心里难受;还不如反供养人一千元钱,心里会好受,这是一种心态。好也这样,不好也这样,以内财、外财供养他人,而无求任何回报于己。

七能行门清净,无诸过失;即身守清规,心净无杂;戒无毁犯,德仪无失。过和失中间有个度,过这个度是失;过了这个度,有得即有失;得善失恶,得恶失善;善恶间杂,得失夹杂。若无诸过失,一切行作掌握在度内。

八能说法论义,皆合经义;即一切言说皆佛法,论经法义无执著。讲法不见得说得华丽,不一定照本宣科;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最深奥的法理,用平常的论语道出具智慧的理义,说法论道皆与佛法暗合。不论老少,文化程度高低,一听就明白,这才是讲佛法。若把佛法说的高深莫测,还觉得自己已得佛法。那不是度人去了,那是传知识教去了,那是把佛法当学问去了;学问和佛法是两回事。

3祖祖联芳度众生。若受一佛之旨,等于受十方诸佛之旨,若承一菩萨愿力,等于承十方诸菩萨愿力。

七能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即得法得戒,传法授戒,传以心印心之道。不得以心印心之法,就不得以心印心之道。若要求以心印心之法,值遇不到修以心印心之道的人能行吗?师父选徒弟,得以心印心,才能续慧联芳;孝顺贤子,才能传授家业;否则,万贯家财必将散失殆尽。佛教也是这样,善知识一定要选以心印心之人。

八能大机大用,大愿大力;即与众生有大因缘,与佛法能堪任大用;有大愿承载佛法度众生,有大力延续佛种性不断绝。

【得生天堂论第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修何福业。得生天堂。世尊曰。若有众生。信佛因果。受三皈依。持五戒修十善。事二亲。截断邪淫。常行正道。斋僧供佛。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相。护善遮恶。作大福田。是人舍寿。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诸天福。五欲妙乐。思衣衣来。思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人力所办。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各具五种神通。快乐逍遥自在。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修行什么善业积福,得生天堂呢?

佛说,若有人信仰佛教,相信善恶有报的因果规律,皈依佛、法、僧三宝,行持五戒,勤修十善业,孝敬父母双亲,切莫邪淫,常行八正道。这里重点讲在家人,要孝慈善待双方父母,顺者为孝。现在有的人横行邪淫,无忏无悔,以此为荣。这样的人业报深重,有此一条的人不能生天;修行人一旦犯淫戒,要堕地狱。破戒了就是船有漏,再好的船漏水也要报废。船坏了还能航行吗?还能奔向彼岸吗?

用素食按时供养出家人,用水、花、果、香等供养佛像,用身力、财力维修或建造塔寺,庄严佛像;同时,读诵大乘经,护持善心善行,诸恶莫作。这样的人为种大福田,能生三十三天。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罢,没有静坐念佛,没有修行禅

5求慧莫过于广学善行、多闻佛法,求安莫过于常省己过、禁论是非;用正因去求,如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所以,欲求正法道门,不能信邪师外道;欲灭轮回苦集,不能破戒作业犯因果。如果不按正常途径去求,求仙(鬼秽)保佑,能不能求到?有时能求到一点,但是属于欠帐,在银行欠的高利贷。今生保佑发财了,下生就得贫穷,去偿还业债。若不是正得的财物,不是通过正常的方式、方法得来的财物,而是靠一些外道邪术取得,今生还不清,下生也得清算。同时,今生福过其寿时,要减少寿命。世俗一些人容易听信邪师,供一些仙类;一是这样人有与这道相通之因,将来必有去这一道之缘;二是求得财物有业报相随,如影随形。正善与邪恶是道异殊途,行善就得正报,行恶就得恶报;就是十法界里自选身,苦乐各异各自受。

【外道六师论第十八】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世尊曰。如来灭后。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被褐。称佛弟子。相共檀越。饮食酒肉。食污漫净地。第一外道。复有牵妻带子。住佛伽蓝。偏学瑜珈教相。自称遗法弟子。饮食酒肉。与人修斋。不僧不俗。第二外道。复有邪人。上无师传。下无师证。被鬼迷制。邪悟聪明。不加修功。自言成道。外托佛教。内行邪法。乱惑世人。同入邪路。灭佛知种。第三外道。复有外见。偏学有为。行符咒水。驱鬼遣神。惑乱世人。增长恶见。灭佛正见。第四外道。复有道依休咎。学问吉凶。占卜鉴形。先兆祸福。惑乱世人。灭佛正眼。第五外道。复有妆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证言证。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为究竟。不食油盐茶果酱醋。执持邪戒。惑乱无智。不用看经念佛。不用作福参禅。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礼别师。偏指色身。与佛无二。诳惑无智。同入黑暗。断善根苗。灭智慧种。执著痴顽。第六外道。此等六师波旬外道。于后末法。入我法中。坏佛伽蓝。毁佛正法。灭佛教相。佛敕大乘愿力菩萨。随方应现。或为人王帝主。或为宰官长者。具大威德。各作一方。佛之檀越。摧灭邪道。护守正法。无令外魔。得其方便。依佛说者。是佛弟子。随顺邪者。即是波旬。相同毁谤大法。入阿鼻如箭。一失人身无有出期。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外道六师?这里的外道六师与佛住世时的外道六

7己证悟得来的知见,就认为是自己的证悟知见,执著一言半句,就认为是究竟;执持不食油盐茶果酱醋的邪戒。让一些没有智慧的众生受到迷惑,认为修证不须诵经念佛,不须行善修福,不须静坐禅修,不须出家修行,不须受戒持戒,不须投明师求法;执著肉身,理悟为佛,与佛无二,我即佛体。胡言惑智,乱语混真,将一些无知的人带入黑暗,砍断善业根苗;用愚痴顽劣习气,代替智慧菩提种性,为第六种外道。

特别在末法时代,此等魔王的外道六师,利用法相为名,内行魔法为实,毁佛正法为真。这就如世俗说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佛教不是弘传于三宝地伽蓝吗?恰恰让寺庙乱套,互相说是非,互相传闲话,破坏僧团和合等;让世人见出家人都这样,还修行什么佛法呀?更可怕的是,魔王、魔子、魔民破坏佛法道场,见哪位法师弘法,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你争我夺;求全责备,攻击一点,不计其余;搞乱法理,邪取法义,骇人听闻。有的僧尼,到世俗居住,也供养佛像,也广结弟子。带一段弟子后,便和弟子结婚走了,这些事都是破坏佛法。还有的人装成尼姑到处化缘,把钱骗到手,晚上就换成俗家衣服,什么事都干。这些人是执行任务而来,既是自身业报深重,又是魔子魔民破坏佛法;让没有正知、正见的人,难辨真假,因俗论而退道。

什么样的人能观知这些事呢?佛让有大乘愿力的菩萨,随顺因缘,应现于世。只有这些人秉承佛愿,心领佛旨,乘愿再来,才能把这些邪魔外道六师的招数说破、戳穿。塞魔驱邪,把这些邪魔外道知见用正法灭掉,恢复正知正见。

普通的出家人、在家人,都不能塞魔驱邪,制伏这些外道六师;一是知见不能超越,难辨真伪;二是刚一动念,这些邪魔外道全上来,魔力让人生病、破财、遭灾等。若想弘扬佛法,度脱众生,要有定力承受魔力的破坏、魔子的毁骂、魔民的杀害等。只有依乘佛愿力,秉承佛差遣,应现国王身、宰官身、长者身等,都是现在家相的居士,具大威德,各作一方领袖,各坐弘法道场。这些大菩萨,以大方便力,守护佛教正法,弘传佛教正法;依法摧毁魔法,如法毁灭邪道,使邪魔外道不得方便。依佛说行正法的人,是佛弟子;顺魔说行邪法的人,是魔王子民。毁谤大乘佛法及毁谤弘传大乘佛法法师的人,业报与魔王相同,罪入阿鼻地狱,亦如射箭那么快;

9佛说,这样的人心中充满邪知邪见,生前不信三宝,不受佛法教化;死后堕三恶道,受大苦恼,求出无期,千佛出世不能救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那个机缘;所以,千佛出世不能救度。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这样人转做畜生,到现在还是畜生,连佛的名都听闻不到,如何救度?佛法至现在才二千五百多年,在地狱的众生一日一夜还没过去呢!如何救度?再有,轻慢圣人最容易犯,如文化大革命时,称孔圣人为“孔老二”,说“释迦牟尼不也是人吗”等。还有说四众过失也易犯,不知谁是圣人,毁谤就有业力跟着,就有因果轮回。我讲,不证空理,不悟空相,不懂的事别说,要缄言培德。天眼没开,慧眼不具,分辨不清是什么人,要畏因惧果。

【受持五戒论第二十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一切罪业。何业最重。佛言。一切罪中。杀生食肉。其业最重。何以故。一刀还一刀。一命偿一命。千万生中。相啖无休。是故菩萨。欲出轮回。先学慈悲。不食不杀。二犯偷盗。破人富贵。本小息大。千万生中。酬他宿债。何以故。若物属他。不与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还。是故菩萨。欲求富贵。财物如意。先学布施。何况偷瞒。三犯淫欲。恩爱相缠。千万生中。不得解脱。何以故。生死根本。淫为种子。是故菩萨。欲出生死。先断爱欲。四犯妄语。口业相诬。千万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故。冤家相报。世世相吞。是故菩萨。欲求入道。先学诚实。五犯饮酒。昏迷本性。千万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酒力迷心。世世暗钝。身体臭秽。闷乱颠倒。是故菩萨。欲求定心。聪明智慧。当断酒业。此五种孽。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圣道。若人不持。永堕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人所造作一切罪业,什么业报最重?

佛说,第一是杀生食肉,其业报最重。有的人想听闻佛法,似乎是由于这事那事来不了道场,殊不知就是这一条,曾犯杀业。有养、有杀、有食这一条,听闻佛法的功德就不具足。因为一刀还一刀,一命抵一命,欠帐就要还,千万生中相还不息。今天你吃他,明天他吃你。到阎王爷那打官司,杀的和吃的一样罪,划等号;你不吃他能杀吗!所以,要想出轮回,就得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学慈悲要从不杀不食做起,不杀不食这是最重要的善业。

1佛前,下生疯癫。为什么见疯癫之人要舍钱,因为他前生可能是信佛人,只是不如法,犯了失意罪,得此业报。另外,酒是介体,是色中媒。有一位出家人饮完酒,见邻居有小鸡,抓来杀了食肉,邻居女人找小鸡,又把女人强奸了,杀盗淫全犯。若不饮酒,不至于如此。行菩萨道的人,要想修行得定空心,开启智慧,必须断酒。

此五种作业最大,果报最重;若人全舍,永远不失人身,直成圣道。如果是这五条犯一条或二条,那就要堕轮回,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受饿鬼报论第二十二】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造何等业。受饿鬼报。世尊曰。一切众生。悭吝财物。贪恋衣食。偷瞒公众。私己受用。有人乞化。不济一文。反加嗔骂。只图自己饱暖。不惜他人饿冻。寿终决堕饿鬼道中。长饥叹欷嘘。咽细如针。吞食不下。肚大如鼓。头大如山。倘逢饮食。自然化作熔铜热铁。饿的口吐猛火。鼻出青烟。裸形黑瘦。业满力消。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人造作什么罪业,堕饿鬼道受报呢?

佛说,饿鬼是什么样子?裸体形丑,色黑瘦弱,头大如山,肚大如鼓,咽细如针,口吐猛火,鼻出青烟。

业报是什么?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想吃吃不得。见人吐口痰、扔点脓血腥物时,吃到嘴里,立刻变成火焰。饿鬼寿命相当长,悭吝是饿鬼的一种习气。饿鬼属化生,无有主人;若有人为其作功德,易于度脱此道。

人造作什么罪业才感召饿鬼报呢?为人贪吝财物,贪恋衣食;他人送我一切财物都行,我的财物送予他人不行;蒙骗众人,占尽便宜;公用财物,据为己有;见人乞食,说三道四,不理不睬等,不济一文,不积一善;见人困苦,只图自己饱暖、幸福,不管他人饥寒受冻,有难不帮,不舍一力;不孝父母,自己领着妻子儿女享福,老人在那受冻挨饥,晚景凄惨,不尽一心。这样人死后堕饿鬼道,悭吝与布施是相

3宝;慈悲心、喜舍心与佛心相通,心正严明,心行正法,又承载佛法于心为法宝;虽是在家相,但行出家行,受具足菩萨戒,得戒于体,持戒于身,没现僧相,仍是僧性,即为僧宝。

这里的一体三宝,未分出家人与在家人;在家修行人中,也有乘愿再来的菩萨。

【三种净戒论第二十五】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佛。如何是三净戒。佛言。第一恶心去尽。第二善心满学。第三度尽众生。是名菩萨三种净戒。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三净戒呢?

佛说,菩萨持净戒,净戒是身口意无一丝杂染。一是恶心去尽;就是把恶念之根从心田里去除干净,证人法二空;为心源戒。二是善心学满;就是慈悲心生起,不著四相;为功用戒。三是度尽众生;就是愿力弘深,自利利他,真正的报佛恩,庄严佛净土;为利他戒。这就是菩萨用心去行菩萨道,不是用口空说菩萨道。这就是菩萨用身、命、财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

【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修何福业。长得男子。世尊曰。恭敬三宝。孝养二亲。常行十善。受持五戒。心行公道。志慕贤良。修此善根。常得男子。三劫不修。便堕女身。五百年中。为人一次。或有转身换身。忘却前因。遇恶因缘。同造不善。便失人身。万劫难转。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修善积福,得生男相呢?

佛说,正常男人身,是在佛法僧三宝前种善根,是行孝道奉养双亲,是常修行十善业,是身心受持五戒,是身口意行八正道,是敬仰贤德良善之人,修此善业中得。

5男人七宝不足者,为身心有亏损,为德才有减失;才有身心残缺,才有诸多恶行。

男人身为什么这么尊贵?可以修头陀行,统理七宝为一体三宝;心怀豁达,减少身障,勇猛精进,易于成道。

【女人五漏论第二十八】

女身何名五漏。一漏不能为身主。二漏不能为家主。三漏不能为人主。四漏不能为物主。五漏不能为圣主。是名女人五漏之体。

女人身有五漏;一漏不能为身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曲意逢迎,身多怖畏。二漏不能为家主;易遭人轻慢,易遭人猜忌,易遭人强霸,易遭人毁侵。三漏不能为人主;一少力气;二少志气;三少豪气;四少霸气。自古以来一代女皇武则天,最后立了一块无字碑,一生功过是非,死后无法评论。吕后、慈禧虽然各执大权一段时间,却留下千古骂名,贬多褒少。中国的习俗是这样,在印度和其它国家也是这样。四漏不能为物主;既有物忧,又有人惧;既有内扰难平,又有外患强侵。五漏不能为圣主;易被轻辱,易被戏论,易被亵渎,易被诬毁。

这里并不是佛教轻视女性,而是女人相对比男人习气重;所以,才有区别。但是,要提醒男人要珍惜男身去修善;同时,女人更要多修善,弃转女身的一些习气。

【到老修论行第二十九】

文殊菩萨问佛。少年造业。到老修行。得成佛否。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人回心。发愿修行。舍非从是。改恶向善。长斋戒酒。参投明师。得正见者。不拘老少。皆成佛道。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有的人年轻时造作恶业,到年老时修行能不能成就呢? 佛说,生死苦海无有边际,只有回头向善才能登上解脱彼岸;若能回心发愿,皈佛依法修行,改恶造作为善造作,忏悔业障,严持戒律;同时,参投明师得正知见,7佛告文殊师利。佛从发心斋戒清净得。佛从久久不退真实得。佛从广发大愿。原出世间得。佛从平等。不择冤亲得。佛从下心,参求明师得。佛从慈悲。忍辱得。佛从精进。解脱得。佛从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学能学得。乃至佛从一切种。一切智得。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有的人一生斋戒,种诸善根,可是年老时颠倒,破斋犯戒;能得什么样的福报呢?

佛说,这样人往昔虽种善根,但无有大的愿力;没有得到明师指点,没有证得正知、正见,没有自己的功德;被自己的六贼牵着走,心里发生颠倒,自劫家财,漏失前功,不成佛道。我就见过这样人,年轻时一个人独居生活,念佛吃素,受持斋戒,到六十多岁开始饮酒食肉,还非找小老伴不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静坐的功夫,身体没有转化,难发大愿力,难生坚固心。

这样人若单犯食肉戒律,必堕落神道;上品鬼王,如山神(神属三十六种鬼类中的一种)、土地类等;中品夜叉,如疾捷鬼类等;下品罗刹,如凶恶鬼类等;虽然受人礼拜,福尽气消,随业轮回;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这样人若单犯饮酒戒律,必堕落鬼道;上品有财鬼,如十方财神类等;中品风月鬼,如月老(主管男女婚姻)神类等;下品消散鬼,如噉精气鬼类等;利损世人,福尽气消,随业轮回;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这样人若单犯淫欲戒律,必堕落魔道;上品魔王,如波旬等;中品魔民,如魔子类;下品魔女,如天魔类;扰害修行人,迷惑世人;福尽气消,随业轮回;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这样人若单犯妄语戒律,必堕落妖类;犯妄语戒的重点是,空腹高心,著相求成;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上品魑魅,如树神类;中品魍魉,如花神类;下品依草附木,如山精树怪类。虽然有些灵气,但都属精灵妖类;如有修证功夫的人,从树边一过就觉知有这类存在;再如农村走夜路,前面有黑影,挡着走路;俗称 “鬼打墙”,9

净慧法师讲述《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后赵天竺僧佛图 澄译淨慧法師講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外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佛说......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后天竺僧佛图澄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正文)后天竺僧佛图澄译......

净慧法师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心地开明——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请大家先安静下来,打腿盘好,静坐五分钟,体验一下静坐下来是什么状态。看我们从身体到内心,能不能进入一种......

《地藏经》的全新诠释净慧法师讲

《地藏经》的全新诠释----净慧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净慧法师讲诸山长老、诸位同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正值清明节,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节日。在这......

慧律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1989年11月3日文殊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

下载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 东北净慧法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浅释 东北净慧法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整站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