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非物质因素”。
哈尔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大鼓
历本101班
范磊
哈尔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
(国Ⅰ扩展-006)
在广阔的黑龙江土地上,有一门传承了228年的鼓曲艺术,它叫做“东北大鼓”。在这228年间,有许许多多的民间艺人,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因为他们对东北大鼓热爱,才能让我们在今天仍旧能得见东北大鼓的面貌。
一、东北大鼓的简介
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是流传于黑吉辽三省的一种鼓曲形式。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与此同时,东北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关于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演出的节目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了一些子弟书词。知名艺人有车德宝、门振邦、王德生、张万胜等。20世纪初期,大批女艺人进入东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艺人退而伴奏。当时知名的女艺人有刘问霞、金蝴蝶、尹莲福、侯莲桂等,其中刘问霞曾获得过“奉天大鼓鼓王”的称号。号称“书场姊妹花”的朱玺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玺珍在那里被誉为“辽宁大鼓皇后”;由傅凌阁及其4个女儿傅凤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则将东北大鼓带到了北京。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珍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二、东北大鼓在松花江地区的发展历程
东北大鼓是于清同治二年(1863)传入松花江地区。由蒲树清和赵铁嗓首先到双城流动演唱,清光绪初期祖海山到五常演唱,并先后移居双城、五常招收徒弟,从此,东北大鼓开始在本地区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花江地区东北大鼓不仅有一定发展,而且在唱腔表演上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双城县大鼓艺人金宝全1954年、1956年、1958年三次参加省民间戏曲会演,都获得优秀表演奖。自1 958年起,大鼓艺人开始演唱现代题材的节目。各县的乡、镇业余剧团中的一些业余演员也学唱东北大鼓小段。
1966年3月,通河县评剧团旦角演员任艳萍演唱东北大鼓《学雷锋》,颇受欢迎。1966年至1972年,东北大鼓停止活动。为了救活这门艺术,1974年12月,地区文化局举办了东北大鼓调演。此后,东北大鼓在松花江地区又逐渐活跃起来。地区群众艺术馆办的内部刊物《松花江演唱》,每期都刊载东北大鼓段子。
1974年,地区文化局召开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队宣传农业学大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东北大鼓书演出经验交流会。1975年10月,地区文化局举办了东北大鼓改革学习班。1976年,地区文化局以东北大鼓《争斗》、《新苗》两个曲目,参加黑龙江省曲艺调演。同年8月,省文化局将东北大鼓《争斗》改写定名为《迎风斗浪》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1978年以后,部分东北大鼓艺人相继在城镇茶社和在农村流动演出。一些作者陆续创作东北大鼓段子40多个,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发表20多个。主要作品有《挂甲屯里爱恨篇》、《宝玉闹婚》、《忆恩师》、《革新迷》、《一盆君子兰》等。1978年9月,地区文化局以东北大鼓《两把菜刀》参加黑龙江省文艺会演。
1981年6月,双城县民间艺术团演出的东北大鼓《老俩口夸富》参加全国曲艺调演,曲本获创作奖,演员获表演二等奖。1982年,五常县东北大鼓艺人刘淑青为中国唱片社灌制东北大鼓唱片《忆珍妃》。同年,地区文化局董启肇撰写的论文《东北大鼓音乐初探》在《北方曲艺》第二期增刊发表。1985年以来,专业演员停止了活动。1988年、1990年,松花江地区举办的首届、第二届松花江艺术节,在曲艺节目中均有东北大鼓演出。
三、东北大鼓的现状及其保护
东北大鼓曾经在松花江地区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珍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等。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在沈阳,现在基本没有演出东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围,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东北大鼓的听 众大批转移,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刻不容缓。
东北大鼓这门技艺专业难度大,成功周期长,要求学员素质高,所以学的人很少。要想振兴,必须增加其内蕴,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
东北大鼓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鼓曲中是十分珍贵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东北大鼓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在,省内专业曲艺团没有东北大鼓演员。全省东北大鼓演员和民间艺人“*”前有800人之多,但至今能坚持活动在舞台、书馆中的已寥寥无几。因人才的匮乏难以满足要求,许多书目没人去唱,这些困难使东北大鼓发展举步维艰。
近年来,东北大鼓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夏晓华走遍我省有老艺人的地方,自费为东北大鼓老前辈录像、录音,以便留下宝贵资料。挖掘、整理长篇书目(道子)30余种、段子200多个、杂学20余万字。自己投资万元,把抢救出来的资料,编辑成册,汇集出版。还通过各种媒体,做节目,无偿地到喜欢东北大鼓的地区去演唱。在双城市、五常市设立东北大鼓保护点,把年近百岁的韩永田和80多岁的王立云等几位老先生重点保护起来。
就在2010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单独考试日中,在 “少数民族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术科考试现场。在这之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走入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的“东北大鼓”传承人,但是,哈师大却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
东北大鼓这一门曲艺形式,终于有望于走出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但是,我们仍就不能够懈怠。因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仍旧有许多的路要走。
作为有理想,有文化的新青年无论如何,我们有责任不让祖先的宝贵遗产,在他们子孙后代的手中消失。我们要肩负时代重任,将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非物质激励A公司员工帮助计划(EAP)压力评估环节节选:员工小林:“岁末了,公司里盛传今年的年终奖金分配方案会有很大变化,据说有些人会升很多,有些人会被扣很多,心里挺紧张的,也不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颍上花鼓灯之乡,曾经有“千班锣鼓百班灯”的说法。2006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国家文化部颁发《颍上花鼓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