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艺术学校全宗介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武汉艺术学校”。
武汉市艺术学校全宗介绍
(1951.3—2013.12)
一、历史简况
早在1951年3月, 为落实中央政务院“改人、改戏、改制”努力培养戏曲艺术接班人的戏改方针, 由中南局文化部文艺处主持筹建中南戏曲学校, 后交中南文艺学院管理, 更名为中南文艺学院附属中南戏曲学校,是当时全国七所戏曲学校之一,1952年4月停办。
1953年6月11日,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签发的【53】文化戏字第595号文批准,并函请武汉市教育局备案,成立武汉市戏曲学校,隶属于武汉市文化局直接领导。学校制定了以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戏曲优良传统的楚、汉剧演员”为宗旨的教学方针,并组织和实施教学。1959年4月1日,根据武汉市委宣传部下发的“宣干丙字第1011号”文件精神,武汉市戏曲学校更名为武汉市艺术学校。1961年重新恢复“武汉市戏曲学校”校名。1962年底,根据上级精神“一省只能保留一所戏曲学校”的原则,武汉市戏曲学校的建制被取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和煦阳光,使戏曲教育得以复苏,为了改变“艺术教育停滞,人才断层”的局面,1979年4月28日,根据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鄂革文(1979)43号文:经研究,同意恢复武汉市戏剧艺术学校。后经上级批准,以“武汉市戏剧学校”为校名。
1987年为改变戏曲艺术困境,学校决定从单一的戏曲教育格局逐步向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转换,为适应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1987年12月21日,经武汉市教委武教计(1987)109号文批复,同意批准武汉市戏剧学校更名为武汉市艺术学校。
二、主要工作业绩
从1951年3月筹建中南戏曲学校, 到现在的武汉市艺术学校,已经走过了62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历史时期。
(一)中南戏曲学校时期(1951.3---1952.4)。建校初期学校狠抓筹建工作,一切从零开始,成立机构,设立艺教委员会,聘任校长,确定办公地址,申办各项手续,招收两科学生,举行开学仪式,进行专业设置,聘请专业教师,狠抓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重视教学实习。在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艺术大师的关心、支持和推荐下,一批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先后来校任教,本地艺术家也在校兼职任教。在教学中,选择的剧目多为传统的、能见艺术功底的剧目,如京剧《二进宫》、《断太后》,楚剧《百日缘》、《送香茶》等。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学生学习、排练剧目就达四十多个。学校教学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如京剧艺术家王碗华、楚剧艺术家荣明详、作曲家胡鑫等,曾任武汉市文化局主管专业的副局长李志高、肖毅勤等都启蒙于中南戏校。
(二)武汉市戏曲学校时期(1953.6----1962年底)。这一时期学校隶属于武汉市文化局直接领导,首先成立戏校筹备委员会,到各剧团聘请专业教师、引进文化课教师,招收汉、楚两科学生,增设两科音乐班,进行专业设置,制定教学方针、教学计划。1954年底,根据中国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戏曲学校教学会议》精神,我校重点调整了政治思想教育及文化课程的比重,并普遍开设了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戏剧史、戏剧理论常识等课程。在专业教学上,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实行系统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思想政治方面,学生完成了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经常参加劳动,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在文化方面,学生完成了初中至中专的文化课程及专业史论课程;在专业上,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基本功。1956年底,在湖北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一次戏曲汇演中,五三级楚、汉两科的学生参加了汇演,其功底和演出水平均受到与会专家的称赞。1958年,学校实行勤工俭学,成立了“武汉市戏曲学校实验汉剧团”“武汉市戏曲学校实验楚剧团”,进行巡回演出,共计852场,观众达67万人之多,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59年4月,武汉市戏曲学校更名为武汉市艺术学校,同年6月,为解决武汉市汉剧院和楚剧团人才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两科学生提前毕业,分配到市汉剧院和市楚剧团工作,为武汉市艺术团体注入新鲜血液。
1961年重新恢复“武汉市戏曲学校”校名,1962年底根据上级精神停办,但三科教学建制仍然保留并转到市属三个戏曲团体作为附属实验剧团。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学校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机构,后勤组织下乡、下厂、下部队劳动锻炼、实习演出活动,并排练了一批高质量的现代戏,如京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汉剧《革命自有后来人》、楚剧《江姐》等。
(三)武汉市戏剧学校时期(1979.4----1987.12)。为了改变“艺术教育停滞,人才断层”的局面,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下文,同意恢复武汉市戏剧学校。市文化局组建筹备班子,采取“系统办学,各艺术团体分担”的方针,一边招生,一边由京、汉、楚各剧团抽调师资力量,在各剧团人力物力的支持下,筹办过渡校舍,恢复教学工作,白手起家,除重点办好京、汉、楚等戏曲专业外还将说唱、歌剧、木偶、豫剧、评剧等市属随团的专业班纳入学校管理。
学校办学过程虽然条件艰苦,但教师教学,学生学艺的积极性异常高涨,酷暑严夏顶着烈日练三伏,数九寒冬迎着风雪练三九。学校始终如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戏剧人才。
在教学上,政治、文化和专业史论课程各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校提倡“教戏育人”,各科设辅导员一名,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及业余课堂的组织,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内外各个领域。
在专业教学上,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抓教材建设,成立了各专业学科的教材研究组;抓教学难点,成立戏曲嗓音教学研究组;抓尖子人才,抓艺术实践。
从1979年至1986年,学校各专业毕业生近400名,分别分配到武汉市属各艺术院团,改变了戏曲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状况。
(四)武汉市艺术学校时期(1987.12----2009.11)。1987年,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改变戏曲艺术的被动局面,学校决定将单一的戏曲教学格局,逐步向综合性艺术学校转换。1987年12月经市教委批复,“武汉市戏剧学校”改名为“武汉市艺术学校”,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更名后的学校不断拓宽教学领域,,一方面抓好“黄陂、汉阳、新洲三县楚剧定向班”的教学工作;同时拓展多种专业学科的艺术教育,先后开设舞蹈、声乐、器乐、杂技、戏剧表演、木偶、美术、服装设计与表演、音乐剧等十余个专业,并逐步建立起各学科的专业教学班子。随着学校的发展,在全面规划综合型艺术学校的拓展方向,教育体制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生源的数量,质量,办学规模,办学模式等方面,学校都作出精心、全面的规划及部署。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技能强、素质高的教师、专家来校任教、讲学。注重本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专业院校进修深造,使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同时培养了一批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学校的教学在确保传统专业教学质量前提下,逐步向多种专业门类的教育学科推进,开设了舞蹈班、声器乐班、美术班、戏表班、木偶班、杂技班等。同时还与武汉大学、华师大联合开办(编导)中文专修班、表演舞蹈大专班,毕业学生共计169名。1999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将武汉市文化局幼儿园并入市艺校,成立武汉市艺术学校附属幼儿园,开设幼儿、少儿艺术培训。至此 ,市艺校初步形成以中专教育为主体,大专、少儿教育相补充,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狠抓“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成立“艺教委员会”与“教学研究室”,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完整的教学文件,使所有的专业做到教学有大纲,上课有教案,考核有标准,评分有依据。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艺术研究,2012年音乐、美术、服模专业还编制了校本教材。几年来,我校教师参与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实施性教学大纲近60余部,满足了本校各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有《中国舞专业芭蕾课基本训练实施性大纲》等七部教学文卷,已作为省文化系统中专实施性教学大纲,学校的教学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上有序运行。
2008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重中之重。首先成立德育教育领导小组、督导小组,校长杨菁亲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结合师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开辟宣传专栏,将师德师风、校纪校规等在校园网上公布宣传;组织《四季讲堂》、《校园大讲堂》,请教育界知名教授、本校资深教师授课;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从而激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思想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为不断开阔师生的视野, 学校将交流活动向外辐射。从1988年7月开始至2013年已有26年的历史,学校与美国奥古斯塔纳大学建立了一年一度的友好交流关系,多次接待美、日、法、德、英、朝鲜、韩国、泰国、越南、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境内外宾客。在校内为他们举办各种演出活动,同时鼓励组织学生走向国际舞台。从1996年开始,五千多名师生中有百余人到国外演出、教学交流,学校的教学氛围日益活跃。
六十多年来,学校已成为武汉市各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输送专业毕业生近五千余名,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文艺院团的中坚,有的在世界级大赛中获得大奖,有的荣获国家级最高艺术奖“文华奖”“梅花奖”,多名学生在省、市各类文艺比赛中崭露头角。
三、全宗档案内容成分介绍
2005年3月,武艺校发【2005】1号文,为加强全校档案的综合管理,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武汉市艺术学校综合档案室。至今,市艺校综合档案室藏有文书、教学、艺术、学籍、教师业务、科技、声像、电子、会计、实物等十个门类的档案(载体)共计22690卷(件、卷、盒、张、盘)。
(一)文书档案。文书档案共有6701卷,其中永久1659卷,长期1199卷, 短期2502卷,30年474卷,10年867卷。全属武汉市艺术学校所形成的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按年度、保管期限进行分类,并以保管期限为主,结合文件内容、责任者、时间进行组卷。在案卷排列上区分保管期限,按年度顺序排列。即先排列永久类、再排列长期类(30年)、最后排列短期类(10年)。
永久:主要包括本校机构设置,撤并更名、人员编制、干部任免、启用印章、目标任务、职工录用、劳动工资、职称评审、福利待遇、死亡抚恤、教学评估、表彰、处分的通知、决定及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简介、组织沿革、大事记等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长期(30年):主要包括上级部门、本校制发的决议、决定、条例、制度、办法、本校工会、共青团工作要点总结、校刊、校讯、招生简章、教职工教育等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短期(10年):主要包括上级、本校治安、信访、普法等一般性的通知、通报在短期内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二)教学档案,按年度、保管期限进行分类,并结合文件内容进行组卷,区分保管期限,按年度顺序排列,共计1794卷,其中:永久358卷,长期759卷,短期676卷。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学大纲、计划总结、专业课教学综合质量分析、文化课教学综合质量分析及师生获奖、处分情况等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三)、艺术档案。按年度、问题分类,以问题为主进行组卷,并按年度顺序排列,共计711卷。主要包括剧本、曲谱;学生艺术实践;本校舞台美术材料、书画及写生,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常识、表演技巧等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四)学籍档案。采用教学年度——问题分类法,以问题为主,结合专业班级等特征组卷。然后按不同保管期限排列,自1979年至2012年,共计257卷。主要包括本校录取新生名册、学籍名册、学生名册、毕业生名册、学生高考就业一览表、毕业生高考录取通知书、毕业生学籍卡片等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五)教师业务档案,以人名为保管单位(盒),按教研室结合专业技术职务编号排列,共66盒。分为五类:综合类、教学类、创作类、业绩类、综合类。主要包括个人业务简历、鉴定、职评、聘任;教学类:典型教案、自编教材、辅导材料、教学质量分析、教学竞赛成果及校内外对教师的反映、评价;创作类:教师发表的文章、作品及社会评价;业绩类:本人的先进事迹材料及获奖证书等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六)科技档案。分为基建和设备仪器两个二级类目,其中:基建档案按工程项目分别装盒,作为永久保管;设备档案按仪器的类型分别装盒,作为长期保管,共计91盒。科技档案分为二类:基建类设备类,基建类主要包括本校关于基建工程的请示、批复、预决算等综合性文件材料、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等资料及图纸、土地使用证。设备类主要包括本校教学办公购置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图纸、合格证、安装调试报告,维修记录及随机工具。(七)声像档案。分为照片、录音、录像三个二级类目,其中照片按时间、活动内容分别装册,编写相册目录,共计6511张。录音、录像分别按时间、活动内容编流水号,并编制案卷目录,共计1054盘。主要包括录音录像类,照片类。录音、录像类是指因教学需要为各专业购置的录音、录像带;本校在艺术交流、重大活动中形成的录音、录像带。照片类包括领导视察、各类活动、外事交流,专业教学等形成的照片。
(八)电子档案,。分为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图形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五大类,按年度结合内容编制流水号,共计2311盘。主要包括本校发文备份、校志、简讯、新校址设计方案、外事活动、电子照片、各类演出、重大活动形成的光盘及电子照片。
(九)会计档案。分为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及其它。在分类整理上,是按类别、按不同的保管期限、按年度分别装盒,从1979年至2011年,共收集会计档案2610卷,其中:凭证1805卷,报表652卷,账簿153卷。
(十)实物档案。分为奖牌、证书、奖杯、锦旗、印章、字画和其它类七个二级类目,分别按年度顺序编制流水号,共455卷。
武汉市艺术学校______至______学年度___学期期1、数据分析2、文字分析 (1) 考试内容:(2) 试卷情况分析:(3) 学生掌握情况分析:(4) 教学经验:(5) 措施与建议:授课老师签名:年 月日时间:......
2009年档案全宗介绍大东区政府采购中心根据《关于成立大东区政府采购中心的批复》(沈编发(2003)132号)精神,经2004年第一次编委会研究同意将大东区政府采购中心列为政府直属事业......
全 宗 介 绍一、全宗名称:牙克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全宗机构沿革:牙克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更改而来。 1959年10月成立喜桂图旗卫生防疫站,1984年1月,撤旗......
青田县司法局全宗介绍全宗号:182时间(2004——2008年)一、立档单位机构沿革1980年10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立地、市、县司法行政机构的通知》浙政[1980]111号,青田县......
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全宗介绍(1991年——2001年)全宗名称: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全 宗 号:B05一、苏州科协性质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苏州市科协)是中共苏州市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