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增收问题急需树立的几种观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民增收的问题及措施”。
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急需树立的几种观念
农民增收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无从谈起。树立新观念、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需迫切树立的观念主要有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知识经济观。这些观念的树立,能打破主观偏见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极大发挥出农民的发展潜力,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克服小农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农耕文化的悠久传统,对农民身份的习惯性认同,使农民很难从市场的视角去看待自身在市场经济时代中的现实地位及发展趋向,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观念根深蒂固,进取精神和危机意识相当缺乏。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从事简单生产活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农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种地的目的不是为了进入市场,而是为了满足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自我消费。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图进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以市场为纽带进行广泛的交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必将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市场经济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进农民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势下,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已非常必要。首先,要使广大农民充分理解自己所处时代背景的特点,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及自身肩负的责任、使命,增强危机意识,振奋进取精神,自觉、积极地在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求自己的新位置。其次,确立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离开了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在社会生活的范围将增大,社会秩序和法制都将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应强化法律意识,学会用合同形式稳定协作关系,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次,树立农业产业化观念。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精心选择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结起来,使农民不仅获得农产品生产领域的利益,而且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的利益,从而 1
使农民收入能够较快增长。
二、克服保守观念,培养进取意识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是自然经济,这样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使得农民对外界的交往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往往是漠视的,沉湎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而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其认知、情感、意志诸因素逐渐变得封闭迟滞,变得易于自我满足,只求简单自保自存。这种观念对农民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促成了其自私、狭隘、散漫、保守的阶级局限性,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并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克服保守观念,培养农民的进取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发展观的教育。人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这一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就要求人们要有所作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然而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却缺乏这样一种发展向上的精神,更多的是“知足常乐”,“淡泊无为”。强调生命永恒发展的观念对于中国农民生存能力的积极影响作用是明显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断追求,才有了世界各民族性格中诸种优良品性的造就和完善,也才有了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等诸种能力的提高和完善。
第二,转变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树立敢想、敢于和敢于面对市场挑战的进取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民普遍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缺乏勇于面对市场风险挑战的胆量。决策时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略有成绩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培养进取意识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克服保守思想,按照市场的需求敢闯敢干;另一方面,要把握市场行情,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培育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和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在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必须保护好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资源和环境。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农民与农村的经济、生态、社会状况得到全面改善,留给子孙后代一个不断改善的资源与环境基础;途径是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基础是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倡导正确的生育观。“传种接代”、“多子多福”等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育观念在许多农民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直接导致农村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生育观念变化会带来多方面的效益。第一,可节省一笔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少年儿童抚养费用支出。第二,可对宏观经济产生十分积极的效果。将大大缓解了人口压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均具有明显的作用。第三,有利于减缓社会就业压力,有利于改善教育状况,有利于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农业科学技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合理地组合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再生循环,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再次,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四、坚持科技兴农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民增收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科学知识的贫乏,制约着农民思维水平的提高;知识结构的狭窄,是造成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农村中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相对短缺。农民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状况直接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调。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现代工业、农业需要的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强烈呼吁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树立科技兴农观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科普宣传,克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负面影响。第二,大力开展现代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第三,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让农民看到科技观念、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效益,引导农民自觉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第四,尤其要重视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教育。现代农业技术进步有两大特征:一是生物技术,二是机械技术。将这两大技术与稀缺的土地资源或稀缺的劳动力资源有效有结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但这两类技术在我国农业中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九五”时期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到60%~80%;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率只有20%~25%,而发达国家可达到80%。
五、确立科学的消费观
农民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传统习惯、社会风气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民的消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观念。目前,我国农民的消费观总的来说发展是健康的,正朝着消费合理化方向发展。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的、传统的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农村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不合理消费的观念,在生活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愚昧性。文化消费支出太小,愚昧性消费抬头。农村中的污染性消费支出多了,如赌博及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农村中浪费性消费扩张了,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风愈演愈烈或巧立门目大吃大喝等。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既浪费物质财富,又严重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改变和引导。我国农民缺乏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低下,是造成我国农民消费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农民缺乏消费知识和不具备相应的消费技能,一方面使传统的、不经济的消费习惯得以沿袭,另一方面对现代消费和科学消费形成抵触。要在农村中提倡新事新办,反对铺张浪费,杜绝浪费性消费、污染性消费等不良倾向。
农民增收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都有“无农不稳”之说。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措施使农村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农......
农民增收问题一、存在问题1.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2.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城乡二元化体制。3.农业科技落后和农业服务体系缺乏。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足。5.农业经营......
关注农民增收问题本人在农村生活长大,对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感到惊讶。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农村,纷纷涌向城市,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何农村留不住这些劳动力?农村真的是一无是......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满足现阶段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发展、......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摘 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