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杨媛媛2010123132中文系
1.迎接新的时代到来
第一节:“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A.1949年7月召开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其中的两个地区指的是
;解放区和前国民党统治区
B.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新民族主义文艺基本结束,社会主义文艺开始),预示了即将拉开帷幕的中国文学新阶段将由来自解放区战争实践的文艺传统为发展基础,同时也在思想斗争和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吸收“五四”革命文艺传统的战斗力
C意义:实现文艺队伍的大会师确定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文艺体制(组织团体官僚化,作家身份干部化,文艺报刊专营化)
D.三类作家:第一类作家,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第二类作家,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对历史的大变革有期望,但又不知道新政权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三类作家,曾在历史上与共产党或左翼发生过冲突的,有过并不愉快的回忆再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沈丛文)
第二节:胜利者的政治抒情:《时间开始了》
在新的政治形势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的颂扬上,50年代为了满足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主题的要求“颂歌”便进一步成为一种普通的文学样式。
A.在内容上:它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1)对于时代-革命的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及其主人翁------工农兵群众的颂歌。2)对于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二者同时也就是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颂歌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创作的主流,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领袖个人的颂扬达到了登峰造极,构思方式也日愈模式化
B.语言上:往往表现出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散文式 口号式甚至语录式的叙事句比比皆是,泥沙俱下,既粉碎了一般抒情诗的规律和节奏,以宏大的叙事来重新创造诗歌的巨无霸形式;又反映出诗人主观情感的大自由解放与“颂歌”体的英雄崇拜心理奇妙混合的矛盾,它构成了一个特定时代的诗歌特色。
C.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一个高峰---胡风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1949年底----1951年初)这部作品有五个乐章组成:第一部《欢乐颂》,以1949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为缘起极力夸张和渲染会场的热烈气氛和毛泽东的伟大形象。第二部《光荣颂》,具体描写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历史以及他们在时代感召下奋起反抗的几个光荣典型;第三部《青春曲》里,诗人将主观抒情转换成一种一组感性的形象,对小草 土地 雪花 阳光 晨光等新生事物的青春充满了真纯的感激。这是一组优美感人的抒情小诗。
D.胡风诗歌理论的核心:诗人的声音是时代精神的发酵,诗人的情绪的花是是人民情绪的花,诗人的巨大的感情因素必须与时代的精神特质紧紧的结合起来.E.《时间开始了》的特色:诗人用相当个人化的语言叙述了诗人与几个先烈间的肝胆相照的故事,所谓“个人化的语言”指的是诗中抒情主题既是十分生动的诗人自传形象,又融合了 某种庞大的共同性的时代的声音,后者是通过前者而不是概念化的感受来表达的。这部长诗包含了以颂歌为特色的政治抒情诗的许多必要因素,特别是强烈的抒情主题的塑造。
第三节:寻找时间的切合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 作家在写颂歌时的态度往往比较谨慎,很少将抒情主体的感情扩大为“时代的声音,而是作家通过发扬主体的积极因素来寻求与时代的切合点。
A.巴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这篇散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记录作家参观集中营的过程.(阿来克斯)
B.巴金:巴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觉醒并走上社会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接触的杰出代表。1929发表第一篇小说《灭亡》他的代表作《爱情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等以强烈批判社会专制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鼓励青年反抗精神而闻名。《憩园》 《寒夜》等对小人物的不幸寄予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巴金受无政府主义影响很大)
第四节: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A.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散文,虽然这仅仅是作者在病中的“呓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录了知识分子在一个大转型的时呈现出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B.文章特点:这是一篇随意极强的手记但是却鲜明的烙上了沈丛文向有的文字特点:文字松弛 内涵丰富 语言有节奏感。
C.文章从静中有声开始写起,写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短小的篇章里他插入了三段不同时间向度的叙述性文字:历史的回忆 现实的抒情和对未来的幻想其中蕴含了三个女性:历史上的丁玲,现实中的张兆和,和幻觉中的翠翠。
第二章:来自明间的土地之歌
第一节:民间文学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
A.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熟于战争的实践,所以,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方针的抗日民族根据地的文艺运动,正是当时战争实践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文学与一个时期的战争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并严格服从战争时期为革命全局服务的写作动机,这要求作家克制个人主观情绪,把战争的主体力量作为描写对象,歌颂对象和宣传教育对象。2)由于战争是以争取胜利为目的的,各种文学宣传材料都必然要以歌颂性,乐观性和前瞻性为主要基调,以起鼓舞士气的作用,这就排除了悲剧色彩或任何悲观颓废倾向的文艺。3)战争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文学样式多来自民间的文艺样式和文艺因素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达到文学的宣传功能,提出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审美要求。4)要求丛战争实践中培养工农出生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有利于工农兵文艺创作的变化。
B.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有两类:一是“从革命到文学”主要是来自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抗战后到抗日民族根据地参加实际工作。二是“从文学到革命”在抗日工作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这两类作家的创作,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文学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结合,用艺术来表现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的创作主流。
C.1949年开始的中国当代文学继承了战争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它理所当然地要发扬战争时代的文学特征,使文学自觉地成为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D.作家作为直接投入和参与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的具体个人,他不可能超越
历史限制创作出完美无缺的社会主义的艺术画卷.他的创作的依据只能来自两个方面:1)各个历史阶段国家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政策条文,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实际生活中的普通人民群众,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的物质状态和精神反映,这是民间评判事物价值的标准。
E.80年代以后文学创作中出现了许多总结农村经济失败的教训,歌颂新经济政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以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意志为时代的“共名”。
F.“民间文化形态”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文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的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其次民间文化形态再当代文学史上还具有特殊定义,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
G.代表作: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三里弯》赵树理 《铁木前传》孙犁《归家》 《黑风》 短篇小说《赖大嫂》 《锻炼锻炼》 《山那边学习》 戏剧《布谷鸟又叫了》《 洞箫横吹》 电影《李双双》 《我们村里的年青人》《五朵金花》
第二节: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山乡巨变》
A.鲜明的艺术个性:从自然 明净 朴素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开拓出一个与严峻急切的政治空间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空间。
B.小说主要画面里面没有明显的的阶级冲突,老农民形象描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者首先从农民的态度上赞美了这些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作家虽出于政治立场不可能写出合作社时期这种精神斗争的残酷性,但也没有从精神上,人格上丑化他们侮辱他们,反而是从民间的角度写出了他们身上淳朴的人情美。给予他们善良的同情。后来理论界把 这些农民的艺术形象称作为“中间人物”
C.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是这部小说展示的主要画面,大量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乡村风俗,自然
风光都加到好处的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看似闲笔,却在丰厚的民间文学基础上开阔了民间文学的意境,使合作化的政治主题不是小说里唯一要表达的东西。
第三节: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强烈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共鸣合流的意识形态,民间文学形态作为一种文学形态不是作为这些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艺术补充出现的。
A.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较有政治头脑的知识分子,他把
民间文学作为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他始终想绕过新传统文学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生活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与艺术风格,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五六十年代作家所共同遵守的创作方向。但像赵树理那样把自己文学的对象规定为农村中“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是很少见的。赵树理所要表达的不是概念形式的农民,也不是艺术形式的农民,而是实实在在的山西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活人的具体感情,没有一点虚伪。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邪不压正》 《锻炼锻炼》
B.赵树理笔下所展示的魅力的理解:1)赵树理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他本能的发现,在农村,对农民最大的危害,正是“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他的小说的矛盾冲突大都是围绕这样一批农村旧势力和新势力政权结合的坏人而展开的,这是站在农民立场上才会发现的问题。赵树理的小说相当尖锐的揭示了抗日根据地的农村的新的阶级斗争和农民的愿望。2)艺术表现和小说内容:首先是有政治内容的新故事。其次他的小说叙事是用日常口语,赵树理很少刻意追求方言土语以状声色,擅长运用朴素干净的口语来叙述故事,他也不特意突出人物的性格语言,常常把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混成一片。
3)基本上不用现代小说刻画人物的典型话原则,即把任务放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示其阶级内涵,他的小说从来不围绕一两个英雄任务传,而是长卷似的平铺直叙的农民故事,逼真的写出日常生活的细节的过程,仿佛是听一个民间说书在乡场上讲乡村的故事,讲的圆滑,琐碎,说到那个人物,那个人物就成为故事的中心,细细节节的过程很真实的被描述出来。(细节的现实主义)
C.赵树理和周立波创作风格的不同:周立波是刻意向民间学习,用知识分子的理想化写出了民间社会的“桃花源”,而赵树理则本来就是民间社会的一名艺人,不过是用他生命的本相展示民间社会的本来面貌,可以说他是真正做到了与农民生活的无间无隔。
D.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不及以前,他在50年代进京后,那里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尊敬,他被展览在这新解放的急剧变化的人物复杂的大都市里,不管他如何恬淡超脱,在这个经常遭到毁誉交与前,荣辱战与心的新环境里,他有些不适应,他的创作迟缓了,拘束了,严密了,慎重了。因此失去了当年青春活泼的力量。“青春活泼”力量的丧失意味着民间精神的失落。
E.赵树理方向:赵树理自觉而本色的代表了农民的立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作环境下,为了有别于别的分子视角下的新文学叙事立场,他的创作收到了高度推崇,一度被誉为赵树理方向。(赵树理为何会陷入创作困境?答:因为新的国家意志构成了新的时代共鸣,对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民的本来立场及其文化形态并不是总是与时代共鸣相一致的,这时候本色的赵树理不能不陷入创作困境)
F.《锻炼锻炼》————它所描写的真实生活场景的意义于作者所申明的主观意图。
1.背景:赵树理作为自觉的农民代言人,他目睹了“大跃进”过程,1959年他写了《公社应该这样领导生产之我见》委婉提出自己对农村建设的看法,但并未刊登出来,中共“庐山会议”批判一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赵树理的这篇文章被转到中国作家协会,当作“右倾思想”的代表进行批判。1962政治形势较为轻松的瞬间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举行“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赵树理在讲话说“60年代简直天聋地哑”《锻炼锻炼》写于1958年正是“大跃进”时期,与农民血肉相连的赵树里不会不敏锐的不会不发现中国农村正处于黑暗时期,当时文艺界刚刚经过一场“反右运动”表面上莺歌燕舞,但实际上却一片胆战心惊,赵树理不会也不被允许写出农村的真实情况。所以《锻炼锻炼》也运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所运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曲折的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2主要内容:农业社副主任 杨小四是个年轻人,老主任王聚海认为他还年轻,还需要锻炼,但在一次强迫农民出工劳动的“当家”过程中,杨小四表现出非凡的工作能力,所以老主任受到了批评。小说着重写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一个外号叫 “小腿疼”一个外号叫“吃不饱”这两个外号似乎暗示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小说从杨副主任如何整治这两个落后农民写起。
3.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作为一个真实的显示主义作家。赵树理抛弃了当时粉饰现实的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的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干部就是这样横行霸道的欺辱农民,农民就是这样消极怠工,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手段对付农民。。。。艺术的真实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了艺术的真实性
四.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1.作者
当代文学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揭开了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第一页。我国文艺队伍的新的团结和统一,我国文艺运动的......
(2013.05.18)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重点疑难解析(文本)隋慧娟: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在今天的教学活动时间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教材《第三章古诗》至《第七章唐宋慢词》的主要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绪 论第一章当代文学总论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贴近政治一.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二.从“文艺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到“......
一、单项选择题1、长篇小说《红旗谱》主要运用()手法塑造人物。A、象征B、对比C、隐喻D、白描2、陆文夫的中篇小说《()》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
中国当代文学一、填空题1、诗歌默写(10首) 郑愁予《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