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村发展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长清杏园村”。
中共杏园村发展史
一、村概况综述
杏园,唐时建村,因村周围多杏树而得名,明初,袁国顿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落户。杏园村位于曲周县城东13公里,东与孙庄相邻,西连付庄,北有王庄,四平大公路从村东头串过,北有柏油路和曲魏路相通,交通便利,东有辛集排干,西有二分干,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分别在村南村北,打深井两眼,难怪有一老农自编了一幅对联,上联:东西河滋润沃土,下联:南北井浇灌良田,横批:永记党恩,这些配套的水利设施,改变了杏园的生产条件。村有东西三条大街,全村共138户,706人,耕地1320亩,高低压线路6000多米,标准办公楼10间,支票两委班子成员6人。共产党员15名。沙壤地,土地肥沃,各种农作物宜种,街道全部硬化,家家吃上自来水。2006年人均收入2800元。
解放前,特别是抗战时期,本村距龙堂炮楼仅2华里,经常被日伪军烧杀抢掠,大多数群众被强迫炮楼做过苦工,民国三十二个又遇上大灾荒,草籽不见,全村人绝大部分外逃,丢儿弃女比比皆是,村民没有在天灾人祸面前低头,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地同日伪军展开斗争。成立了党组织、模范班、自卫队、农会,组织青年参加革命军队,先后有李玉山、李凤祥等烈士为国殉职。1945年日本投降,炮楼拆除,在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杏园人民彻底翻身,自己学家做了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党支部的带领下,杏园人民积极加入社会主义建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开河打井、大搞水利建设,在北农大的帮助下,平整了土地,打了深井,修建了防治垄沟,使过去低洼盐碱、寸草不长的盐碱地变成了现在排灌自如的良田。
现在全村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家家电器齐全,人均收入创历史新高,在支村一班人与乡亲们一起,向建设高效农业、商品流通、农副加工等纵深方向发展,为新杏园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村政治、经济、民风特点
政治方面:
杏园村党政组织健全,并能较好发挥作用,村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村民的各项权利,让群众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制作了公开栏、意见箱,让村民参政议政,自觉接受村民监督,支村两委干部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刹歪风,全村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秩序稳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
经济方面: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特别是袁贵银担任支部书记、孙全福担任村委会主任以来,多方筹资,新建达标小学一所,办公楼一外,硬化路面1260米,整改了线路,打深井3眼,新增50KV变压器2台,在公路两侧建起了物流市场,既方便了群众也加快了群众致富的步伐,现在全村大部分村民已安上了电话,大部分家庭有摩托车,有的还购买了小轿车。
民风方面:
杏园村原是县第七完小所在地,本村人称它为“大学”,1950年由县开办,后来成立了龙堂乡总校部,算是龙堂乡的文化中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村民对学校教师非常尊敬,教师的文化修养对村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杏园的村民非常崇尚文化,尊师重教,教师的文化修养对村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杏园的村民非常崇尚文化,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杏园村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一、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员群众观点,团结群众奋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 用,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此制度。 二、党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杏园优秀散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杏园优秀散文童年,村南有一片杏园。三个不规则杏园挤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杏园.老人说杏树是早年林孙张三家栽的.春天,杏树开花了,榆树杨树放叶了。远望小村浮着一片绿色的雾。......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杏园杜牧诗歌介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白居易《杏园中枣树》《杏园中枣树》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