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烟台市渔业经济发展规划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烟台市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烟台市渔业经济发展规划
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烟台是渔业大市,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渔业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市渔业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渔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渔业产量、产值、水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渔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是烟台渔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渔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抢占先机,积极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渔业产业素质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一、产业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标准化、龙头、外向四大带动战略,发展名优高效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远洋渔业等支柱产业,加快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84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526亿元,水产品产值186亿元,占全市大农业产值31.2%;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渔业总产值、水产品产值、水产品产量、出口创汇均居全省第二位,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调整渔村经济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水产品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区位与资源优势凸现。烟台地处黄、渤二海,海岸线长909公里,占全省1/4多,对应海域面积2.6 万平方公里,是全市陆域面积的2倍,近海分布有500m2以上的基岩岛屿72个。拥有商港10个,群众渔港37个。周边分布着莱州湾渔场、烟威渔场和连青石渔场,沿海海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烟台海参、烟台鲍鱼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三疣梭子蟹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海珍品驰名中外。
(二)名优高效养殖发展迅猛。海水养殖模式呈现多样化、立体式格局,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166万亩,产量106万吨,实现产值104亿元。“十一五”期间,根据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加大近海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压缩市区海域养殖规模,重点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近海海珍品养殖、抗风浪深水大网箱养殖等名优高效增养殖。以莱州、海阳、蓬莱、龙口为代表的名贵鱼养殖发展到2.2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220万平方米,年产名贵活鱼3万吨,产值22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鱼基地;以牟平、芝罘、蓬莱、长岛为代表的海参增养殖,发展到25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45亿元。全市深水大网箱发展到355个,海上普通网箱总数达到6000个,产量4000吨,实现产值2.5亿元。
(三)苗种产业规模壮大。水产苗种产业集中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4处,育苗企业540家,育苗水体51万立方米,年产各类苗种2000多亿单位,实现产值1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大菱鲆、扇贝苗种生产基地。
(四)水产加工业国际化程度高。培育10大渔业出口创汇企业,规划建设了七大水产加工园区,其中烟台开发区大季家水产工业园被农业部认定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水产加工示范基地。水产加工业的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水产加工企业423家,实现产值180亿元,其中36家渔业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积极组织渔业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目前与我市开展水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0多个,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4家。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约占全国的1/9强,占全市大农业出口额的近一半。
(五)渔业科技力量雄厚。驻烟科研院所科研力量雄厚,拥有东方海洋、莱州明波、天源水产等一批科研与生产一体化渔业龙头企业。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成功突破圆斑、条斑星鲽和半滑舌鳎等鲆鲽鳎类、金乌贼、石斑鱼等20个水产新品种育苗关并实现产业化,全市可养殖的名优水产苗种近50个。科技部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海藻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生物实验室和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相继在我市建立,企业的科技内涵和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目前,12个国家“863”项目在我市实施,2个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产)科技支撑项目和1个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分别在我市开发区和长岛落户。全市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取得良好效果,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
(六)渔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建成蓬莱、牟平养马岛中心渔港,长岛中心渔港、莱州三山岛渔港、龙口渔港的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形成中心渔港与一二级渔港相配合的渔港新体系。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5处、海洋环境监测站7处,为渔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当前,渔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做大做强现代渔业仍面临许多挑战,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与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与当前渔业科技水平不相适应,现代渔业建设要求与当前薄弱的渔业支撑体系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渔业发展空间逐步压缩。随着渤海油气田开发、国际渔业协定的实施,海洋捕捞作业空间缩小;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工业、旅游、港口等用海与日俱增,近岸滩涂养殖、近海海水养殖空间被挤占的程度将进一步加大。深海水域未有效开发,筏式、底播、工厂化等养殖水平尚未充分发挥。
2、发展层次亟待提升。一是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依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导致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海水养殖病害时有发生,对渔业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二是总体利用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的矛盾。依托浅海和陆基发展的渔业开发利用空间几近饱和,深海养殖发展滞后,休闲渔业资源开发深度不足,部分岸段出现海水养殖、海洋旅游、港口开发相互争夺现象。
3、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和业户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组织生产,违规使用禁用药现象时有发生,苗种生产与供应、水产品生产与销售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4、生态环保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海洋环境压力增大,海水污染、赤潮、绿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海洋生态环保工作亟需加强。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建设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为目标,以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名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在全市基本构建起生态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全市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目标
以实施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战略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发展生态优质高效渔业的要求,调整优化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做强养殖、捕捞、加工、苗种四大产业,打造全国海珍品增养殖、水产品加工出口、水产苗种繁育和远洋渔业四大基地,建设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
渔业经济目标:到2015年,渔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递增8.7%;其中水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递增1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90万吨。到2020年,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科技发展目标:通过科技进步,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在海洋药物、保健食品、海洋微藻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引进新品种10个和培育良种20个,促进渔业向更高目标迈进。“十二五”末期,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
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捕捞渔船控制在6200艘以内,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船发展到70艘;在50%的工厂化养殖单位推广循环水养殖节能减排技术;无公害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30家,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40万亩,认定产品230个。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控,使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产品出口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植龙头企业
家,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促进我市水产品对外贸易,水产品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0%。
渔民增收目标: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广先进技术和名优高效品种,持续增加渔民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期末达到2万元。
(三)发展方向
1、做强养殖业,打造全国海珍品增养殖基地
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推行健康养殖,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保障大众供给;积极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积极扩大对虾、大菱鲆、半滑舌鳎等高效品种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力争形成1个产值过50亿元,2个产值过20亿元,3个产值过10亿元的品种。
优化养殖布局养殖布局,建设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加快海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广多品种、立体化、生态型养殖模式。严格实行养殖许可管理,重点规划布局海珍品、浅海贝类、藻类、海水鱼类、虾蟹类、滩涂贝类等6大养殖产业带20种优势水产品建设。到201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产量达到109万吨。
——海珍品底播增养殖。在长岛、龙口、蓬莱、莱州、开发区、芝罘区、牟平区建设规模化海珍品生态养殖示范基地30万亩。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重点发展海参、鲍鱼、虾夷扇贝、海胆等海珍品。
——筏式养殖。由浅海向深海延伸,向立体生态护养发展。浅海贝类70万亩,在莱州、龙口、长岛、蓬莱、牟平区等传统贝类养殖区,调整布局结构,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重点推广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杂交栉孔扇贝、“中科红”杂交海湾扇贝和三倍体牡蛎等优良品种。藻类5万亩,在长岛、蓬莱等地,推广海带新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深海养殖10万亩,在适宜水域开发新的养殖空间,不断研究探讨深海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和方法,扩展渔业发展新空间。
——名贵鱼养殖。向集约化循环水发展,在莱州、蓬莱、海阳、牟平、龙口、开发区等地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110万平方米,推广全封闭和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微生物制剂等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继续搞好现有的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品种,引进新品种,实现养鱼品种多样化。
——池塘养殖。向立体生态护养发展,在海阳、莱州、牟平、莱阳市实施标准化池塘整治改造工程10万亩。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采用池塘鱼虾、蟹贝混养、网箱养殖等模式,提高产量和效益。
——滩涂养殖。向生态高效护养发展,在海阳、莱州、牟平、莱阳市,合理利用滩涂18万亩,增加适养品种,搞好贝类底播增殖。
2、做优捕捞业,建成全国远洋渔业基地
加快调整捕捞结构和作业方式,开发新渔具、新渔法,运用保鲜保活技术,提高捕捞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培植壮大远洋渔业船队。重点开发国际公海资源,加强远洋渔业装备和技术体系建设,推动远洋渔船改造升级,积极发展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专业鱿鱼钓等。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加工船等。蓬莱京鲁投资4.5亿元,建造10艘远洋鱿鱼钓船。以中水烟渔公司、蓬莱京鲁、北京远洋为龙头,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间合作。加快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海外渔业领域。以中水烟渔公司为依托,投资15亿元建设中国北方远洋渔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捕捞产量达到77万吨,远洋渔船发展到70艘,远洋渔业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
3、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逐步恢复渔业资源
在北部海域打造生态增殖型人工鱼礁产业带,重点建设8大人工鱼礁群和3个省级海洋牧场,大面积建设人工藻场,营造海底森林。推进莱州、招远、龙口、牟平海洋牧场示范工程和长岛百万亩海底森林建设。在海阳、招远、莱山、长岛、牟平区、龙口,投资4.5亿元建设9个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加大增殖放流工作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以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套子湾、四十里湾、长山列岛6个渔业增殖功能区为依托,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增加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重点搞好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以及鲆鲽类和恋礁性鱼类等品种的增殖放流。到“十二五”末,投入资金1.5亿元,增殖放流各种苗种达到20亿单位,每年为渔民增加收入1.2亿元。做好现有5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海阳、招远、莱山区、莱阳、长岛、牟平,投资2.1亿元建设7个海洋及渔业资源保护区。
4、提升水产品加工业,建成全国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巩固来进料加工,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加大新技术开发,利用现代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装备加工业,以海珍品和大宗产品的深度利用为重点,进行水产即食食品、模拟食品、医药、保健品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开发区、招远、蓬莱、长岛、牟平区、龙口建设6处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欧美及其他新兴市场。推进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推广应用国家水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90%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300亿元。
5、做强苗种业,建成全国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严格执行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积极培育优质健康苗种。以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以及规模化育苗企业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运用人工选育、提纯复壮、杂交育种及生物工程育种等新技术,培育高产高效新品种、新品系。在开发区、莱州、海阳建立鲆蝶鱼类苗种产业区,在蓬莱、莱州、长岛建立贝类苗种产业区,在蓬莱、莱州、牟平建立海参苗种产业区,在蓬莱、牟平建立海带苗种产业区,建成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供应基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到20处,全市年育苗能力达到3000亿单位以上,产值突破20亿元。
6、做亮休闲渔业,建成北方著名的休闲渔业示范点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开拓渔业休闲娱乐功能,积极打造渔耕体验、海上田园、游钓健身、渔乡风情等渔业休闲旅游平台,重点培育度假别墅和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十二五”末,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发展到35处。深度挖掘渔俗文化、海岛文化,全力打造“渔家乐”、“渔灯节”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渔业民俗文化品牌。优化渔港旅游功能,以重点渔港为平台,配套建设具有渔业服务、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渔人码头”,开发设施渔业旅游观光项目,提升渔业发展的品位和档次。
7、拓展渔业服务业,打造现代渔业服务基地
借助水产品加工、批发市场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在全市重点渔区、渔港和水产品区域集散地,配套建设高标准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渔业流通业态,做大金枪鱼交易中心和中元冷链物流中心。
加快烟台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东方海洋、蓬莱京鲁、烟台安德、烟台大辰食品等水产物流保税仓库功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
构建渔技推广和苗种繁育体系,围绕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转化。构建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政务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扩大渔业信息覆盖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加强渔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水产品市场多元化。
8、整合科技优势,创建全国渔业高新技术创新与示范基地。
整合渔业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渔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治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以东方海洋为依托的国家级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藻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实验室、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以开发区天源水产为依托的大菱鲆工程技术中心;以海阳黄海水产为依托的鲆鲽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以莱州明波水产为依托的半滑舌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建设牟平区姜格庄镇云溪现代渔业经济园区,龙口、崆峒岛现代渔业经济园区,招远、莱阳、开发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海阳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工程,栖霞市万亩标准化池塘开发工程。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力量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重点突破鱼类、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着力开发海洋药物、保健食品。集中培植海洋生物育苗与养殖技术研发中心、企业中试基地,支持东方海洋、明波水产、天源水产、黄海水产等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发海洋药物和保健品,重点推进海洋胶原蛋白、活性蛋白、海藻胶囊、海参肽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联合科研院所,建设国家“863计划”、渔业科技示范和中试基地,加快渔业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积极推进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高效饵料生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完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十二五”末,科技入户率达到80%以上。
(二)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夯实现代渔业发展基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新品种研究与开发力度,每年引进2-3个国外优良新品种,对引进和研发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推广前景的水产优良品种进行奖励扶持。集中科技资源优势,努力突破海参杂交、牡蛎四倍体、石斑鱼、真海鞘等名特优水产育苗繁育技术。搞好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培育选育,建立系统完善的优良品种资源库、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选育繁育中心。建设现代化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程度,投资5800万元,在东方海洋、海阳、开发区、招远、长岛建设5处引育种中心,在芝罘区、蓬莱、牟平区、龙口建设4处原良种场。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实施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搞好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严格执行渔药和饲料使用、亲本检疫、生产日志、水质检测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督,加大病害防治和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建立例行检测、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扩大对外开放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渔业竞争力。加强国际间和地区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渔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通过举办渔业论坛和渔业品牌推介等活动,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围绕打造品牌企业,加快东方海洋、京鲁渔业、鲁星食品、水星食品等加工骨干龙头和天源水产、黄海水产、明波水产等养殖骨干龙头的发展步伐。坚持发展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并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将东方海洋的“东方海洋牌”、天源水产的“蓬莱阁牌”、黄海水产的“绿色海洋牌”等一批水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推动区域内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服务名牌,支持企业申报著名商标认定,推出更多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蓝色品牌和著名商标。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6.7亿元建设海阳、开发区、牟平、龙口、招远、莱阳、芝罘、莱山、长岛等12个渔港。投资1亿元建设长岛油污染监控中心,逐步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投资1.4亿元建设3个入海河口生态治理工程,构建全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视和预警预报系统,提升海洋环保与社会服务业水平。建设和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报、预防控制、技术研究等系统,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病害检疫、病害测报和防治网络。投资1800万元建设市、县两级水产品质检中心,开展水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对水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管,年抽检水产品和苗种300个样品,合格率逐年上升,期末达到97%以上。
(六)增强渔业管理能力,建立现代渔业新秩序。加强渔业行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渔业行政执法和技术体系。加强海洋捕捞许可、船网工具控制、伏季休渔制度、水域滩涂养殖、水产苗种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安全生产、水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执法,维护现代渔业发展秩序。加强渔政执法舰艇和巡航装备建设,投资5680万元建造11艘渔业执法船舶,提高执法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地方渔业协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渔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搞好行业服务,广泛开展渔业生产与信息交流,扶持中小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经营规模。
(七)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渔业保障能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渔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扶持渔港建设、渔业龙头企业、渔业资源修复、原良种培育、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远洋渔业等重点项目。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优势企业上市,提高渔业建设的融资能力。组织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研究养殖水域生态补偿办法,切实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碳汇渔业补偿机制,在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对贝藻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碳汇渔业进行补贴,促进低碳绿色海洋渔业发展。
昌宁县完成“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保山新闻网发布时间:2009-12-18 10:41:35本网字体:大 中 小本网讯近日,昌宁县完成“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昌宁县渔业发展总......
为加快发展芝罘区海洋经济,保证海洋经济强区战略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部署以及《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
民营经济 “十二五” 发展规划编制单位: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民营经济是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
宣城市宣州区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州区渔业生产历史久,作业面积大,养殖品种多。渔业既是我区大农业中活力较强,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区农村经济中的重......
安徽界首工业园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加快“工业强市”发展步伐,构建良好的投资平台,进一步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力推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