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吸收,少批判_多吸收少批判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3:18: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多吸收,少批判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多吸收少批判”。

多吸收,少批判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学校 辛晓明李正东 邮编:410001

联系:***邮箱:xxm19751212@sina.com

《思维与智慧》(2008年21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片段:

一次,徐复观向哲学家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说心得时,徐复观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出来。

还没等他说完,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读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后来,徐复观成为著名学者,著作等身,应该与他读书方式的改变是不无关系的。读书要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于教师的成长有何意义呢?我想起了34岁就被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评价为“教育家”的魏书生。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至今。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省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没有高学历,没有外力搭云梯,他何以如此成功?

从他的《语文教学探索》《魏书生教育文选》等一系列著作里,我们似乎可以窥探到答案:除了对教育的执著、肯干和悟性,他与熊十力有着同样的读书观—— “多吸收,少批判”。走进魏书生的读书世界,我们看到他这样读书。

无书不可读:在博览中吸收。魏书生读书十分全面,他在首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的发言中说,“学习是生命的支柱。我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他还说他是“边教边研究”,“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事实证明,魏书生的成功,是杂学百家,充分吸取营养精华的结果,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有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有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有蒙台梭利的儿童自由教育观„„虽然只有初中文凭,起点为农村小学代课教师,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坚持“多吸收,少批判”的原则,坚持博览群书,坚持每天读书、学习理论至少一小时,写下30本近100万字读书笔记。广博涉猎,最终使他的综合素养实现了质的飞跃。批判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囿于一孔之见而失之偏颇,阅读的广度正好弥补这个不足。

无书不营养:在建设中吸收。魏书生读书讲求敲骨吸髓,为我所用,致力建设个人专业与知识体系。对待知识,有道理的自是全力吸收,即使没道理的,也努力思考、查找言说者当时提出这样观点的背景与目的,积极弄清特定条件下的可能性,从而辨证使用。如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说到“儿童中心主义”,人们就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片面的、错误的。那个时代,如果说谁持“儿童中心主义”的立场或观念,这便等于是“贬”谁。但是,生于五十年代,成长于反杜环境中的魏书生,不仅没有远离杜威,反而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杜威主义者。对于当时类似《关于杜威反动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的批判》(《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6年1期)的各种批判观点,他没有做思想的顺民,而是从儿童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的角度寻求积极意义,并努力融会到自己日常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中。细品他的班级管理著作,我们不难看到尊重儿童、尊重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杜威的影子。只要角度适当,只要取舍适度,相信没有什么书籍理论是毫无意义的。魏书生这种读书思维方式,同样的书籍,让他总是能比别人获得更多的营养。如果说博览能增加一个人的专业宽度,那么以建设自我为原则的读书方式,无疑增长专业厚度的良方。

无书不缺陷:在完善中吸收。魏书生主张“多吸收,少批判”,并非不批判不摒弃,而是“不要忙着批判”,远离批判先行的习惯。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他主张在充分吸纳精华的基础上,以完善发展的眼光阅读。他创造“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的时候,除了广读诸如孔子的《论语》,明末清初学者唐彪的《家塾教学法》等中国传统教育论著外,还积极研读罗杰斯等人的自主学习理论。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好不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教育界怎么评判它因该是众所周知。在人们忙着讨伐以“一言堂”、“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时,魏书生却只适当摒弃“一言堂”、“满堂灌”这种抑制学

生学习主动性的传统教学方式,而继续汲取着传统教学法中定向、讨论、答疑等合理因素。在完善传统教育方式的探索中,他汲取到自学理论的人本思想、建构思想、元认知等思想营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反思、修正„„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最终,魏书生在完善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六步课堂教学法”,同时也让自己走进了全新的教育境界。在这个过程里,批判与摒弃始终存在,只不过深度学习与探究让批判变得自然而然毫不张扬而已。

读书为什么要“多吸收,少批判”呢?魏书生总结说,用批判的眼光看人、看事、看物、看学问,至少有以下弊端:培养了吹毛求疵的坏毛病;变得性格孤独;容易学坏;失去吸收机会;浪费生命。是的,成长的路很长,有一个吸收求实的心态,一个不断学习丰富完善自我的姿态,也许,更有助于登上高原,居高望远,做真正中肯的批判。

所以,对《教师之友》2004年第1期“那一代”文中关于魏书生的评论——“魏书生的内心深处,就是权威主义的人格在作祟。魏书生从教的技术手段越是花样迭出、越是无所不用其极,则其培养臣民、顺民的效果就越显著”这样的批判,我是不接受的。姑且不说我们可否撇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以当时当事为出发点看待问题,以及有没有权力去嘲笑、讽刺魏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所具有的意义。就魏书生的做法而言,真的一文不值吗?

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的确关于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的描述居多,有所谓的技术主义倾向,但是如果我们用魏书生“无书不营养:在建设中吸收”的读书态度看就不难发现:对于刚开始做班主任工作的人来说,它不失为一本可以让人很快上手的好书。如果还能学到魏书生“无书不缺陷:在完善中吸收”的谋略,我想,我们这样说又何妨: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李镇西=《班主任工作漫谈》+《走进心灵》+《爱心与教育》=方法+ 激情。

主张“多吸收,少批判”的魏书生,成了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而多少长于批判的教育人士却很少为教育改革做出杰出贡献。多吸收吧,像著名学者徐复观那样,读书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像魏书生那样,终身虔诚地吮吸着人类优秀文化与思想的精华,终身执着地探究教育艺术的真谛。

(许老师:如果觉得累赘,红字部分就删掉吧)

多吸收,少批判新

读书平台多吸收,少批判湖南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学校 辛晓明李正东《思维与智慧》(2008年21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片段:一次,徐复观向哲学家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

吸收 扬弃 批判——周恩来与传统文化

吸收 扬弃 批判——周恩来与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伟大人物,一定是吸取自己传统文化的孝子,同时又是吸取全人类文化的智者。本文就青年周恩来与历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侠义......

少就是多例子

校史馆是记录校园文化校园历史进程的编年史,是通过陈列学校历史发展、展示学校办学经过以及不同的年代晓风校貌的总纳。它通过一定的空间作为展示平台,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校园......

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比谁多(或少)几”应用题解法辨析“比谁多(或少)几”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个知识点要求小学生在认识较小的自然数的基础上能对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明......

多思考 少等待

多思考 少等待——记首届新体系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万庄小学 赫振华一直以来,写作教学都是一线教师心中之殇!“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讨论也是层出不穷。我有幸被学校选派......

下载多吸收,少批判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吸收,少批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多吸收少批判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