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重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思修重点内容”。
思修重点
绪论
第二节
明确大学生成才目标
德 灵魂
智 内容
体 基础
美
综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用人评价人的尺度 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科学内涵
四个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题
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既是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乃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基础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 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 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 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 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贯穿思修课的主线 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章 理想和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 含义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有可能实现的 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特征 现实性 时代性 阶级性 实践性 超越性 多类型性
分类
性质和层次 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时序
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对象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内容
社会政治理想 道德理想 职业理想 生活理想
信念
含义
认知 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特征
高于一般认知的稳定性 多样性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分为两类一类盲目狂热一类认识正确
理想和信念的基情 理想是根据和前提 信念是重要保障很多情况下二者可统一 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只有实践才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
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现理想 思想基础 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重要条件 坚定的信念
根本途径 勇于实践 艰苦奋斗
第二章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第一节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它是调节个人和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 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四点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涛哥的话 包括大陆 港澳…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激烈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不败的重要保障,就是爱国主义
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主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拥护祖国统一
邓小平的话 港澳台湾海外爱国同胞 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 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含义 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意义
民族乃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为核心
时代精神 含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与民族精神的基情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因此 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在一起。
内涵
核心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爱国主义三个基本方面 情感 思想 行为
分别为 基础 灵魂 体现
如何做爱国者
五点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增强国防观念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
人生真谛 人生价值 第一节 人生观
世界观 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
含义 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意义 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 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情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正确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
人生观巩固 发展和变化世界观 人生观的三个方面
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
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决定人生态度 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态度
含义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形成 社会环境影响和心理过程
三个心理要素 认知 情感 意志
人生态度和人生观的基情 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表现和反映
科学人生观 为人民服务 第二节 人生价值
价值
含义 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价值观
含义 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 怎样评判价值 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内容
两个方面
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的价值目标
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否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贡献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基情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评价的根本尺度
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人生价值的评价 四个坚持 能力大小与贡献统一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统一 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统一 动机和效果统一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
社会 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
个人 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立足现实坚守岗位做
贡献
自强不息
第三节 人生环境
人生环境 含义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竞争与合作
形式上对立 本质上统一 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第四章 道德修养道德品质
第一节
道德
道德
含义
它通过社会舆论 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起源
客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主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
道德的本质
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调节功能 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 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功效和能力(道德调节
主要形式 道德评价 力量 社会舆论 传统习惯 人们的内心信念)
社会作用
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 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 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意义
三条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还必须吸收其他民族文明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上,反映其要求,为其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荣 荣誉
辱 耻辱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个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
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主要内容 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风尚
含义
主要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作用
社会风尚和荣辱观的基情
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四节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
含义
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
个人品德 含义
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特点
实践性 综合性 稳定性
功能和作用
两个方面
个人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道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锤炼个人道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无人监督时也自觉遵守道德)
积善成德 知行统一 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第五章 社会公德 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分为三大领域 公共生活 职业生活 婚姻家庭生活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有序公共生活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社会公德
含义
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特点
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网络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作用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三种表现方式 通过学习和了解法律,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鼓励)相关法律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拘留处罚最长不超过20日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询问查证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最多不得超过24小时
(集会游行示威法)集会、游行、示威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依法行使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据《集会游行示威法》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其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的5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
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意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
第六章 职业精神 家庭美德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要求是保证职业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和法律的共同与区别
共同特征
三个 鲜明的职业性 明确的规范性 调节的限制性
区别
道德是自律意识 法律是他律要求
职业的发展、分化
两个方面
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变细,职业领域变广,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变多
不同历史阶段,同一职业活动的内涵职责发生变化,从而使职业道德和法律内容相应变化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最主要法律
《劳动法》 《公务员法》
《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
《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和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一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我国就业压力大的三个原因(人口基数大需就业人员多,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失业类型
结构性失业 职业技能素质等不适应
摩擦性失业 为寻求更好工作的暂时性失业
发展性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周期性失业 经济不景气造成,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于是各国宏观
经济政策力图降低的指标 二 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 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
如何树立正确择业观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如何树立争取创业观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一个人是否成才,关键是必须把个人成才的主观愿望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四节 正确恋爱婚姻观
一 爱情
爱情
含义 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
性爱 理想 责任
恋爱
含义
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或在爱情基础上进行的相互交往活动,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恋爱
恋爱中的道德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
文明相亲相爱(恋爱双方举止得体相互尊重,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放牧按的粗俗和放纵,恋人在公共场合出入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恋人独处也要讲文明讲道德。遵从恋爱道德,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维护真正的爱情,这是保持爱情长久地秘密所在,没有道德的护佑,爱情也不会长久)
大学生对爱情的态度
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 不要错置爱情的地位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不要只顾过程不顾结果
二 婚姻与家庭
婚姻与家庭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
婚姻是指由法律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婚姻家庭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 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自然属性仅是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单元元素,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三 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我国重要的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我国基本国策)夫妻和睦(夫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四 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结婚 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必备条件,三个 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两个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结婚登记是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定标志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离婚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 保障离婚自由 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的两种方式
协议离婚 诉讼离婚
第七章 法律意识 法治精神 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制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点 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因素。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
法律
定义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法律所体现的意志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实质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法律的社会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
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 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从创制 实施 到实现的过程,包括
法律制定(立法)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把文本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 法治与法制
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促进 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权利义务观念
法律权利和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有的基本法治观念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基情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对立统一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在总量上等值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第八章 法律制度 遵守法律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近代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7 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18 苏俄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修正案
一 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核心地位、统率作用,是一个国家法制的基础和核心)特征 三个方面 内容(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效力(最高法律效力既体现为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又是最高行为准则)
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严格)
基本原则 五个 党的领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公民权利原则 人权是指人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以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法治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二 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总称
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中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
政权(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 共产党领导 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 多党派参政)
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要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 两种形式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我国的国家机构 最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自然人 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不满10周岁和不 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人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分四类 企业法人 机关法人 事业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1.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于社会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调......
思修考点吐血大放送1.如何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①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② 显著的变化:A.学习要求的变化:自主性,创造性,掌......
1.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的理念2.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 求实 创新3.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体......
思修重点题型:选择20 简答5(答要点)案例分析1(有理有据)论述题1(理论、事实、感受)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①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
1.2.3.树立什么样的新的学习理念? 33.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